浅谈基础教育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作者: 韩世超

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引者、组织者、参与者。放开手脚,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整个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在设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步骤以及评估学习效果时都有所参与,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动的思考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求知,促使学生在互动及对话式的学习环境中,以明确的角色分工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同时,通过创建问题场景,推动学生自行、独立的发掘问题,在探索式学习中,依赖于实验、操作、研究、信息搜集处理、展示与对话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能力,掌握解答问题的方式并得到情感体验。

一、转变学习方式,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应建立新型的教育理念。需要正确理解,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或分数的高低,而应是扶助每一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理想和志向取得长足的成长与发展。教学不只是一系列促使学生学习的行为,更应视为一种过程,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一)处理好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对教学起到指导和约束的作用。课程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范围和教学内容的框架和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结合教育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明确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只有有了清晰的课程设计,教学才能有针对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经验和知识。

(二)处理好师生交往互动的关系

教育课程的变革,注重把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看作一个互动的完整体系,而这个系统的核心为交流。在一个融洽、平等和公正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能学到新的知识,能掌握基础的学习策略,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操作技能。

(三)处理好教学结论语、过程的关系

结论代表了该学科的研究成果,而教学过程则反映出该学科的查询方式。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转变的联系。每个学科的研究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注意成果的同时重视方法的教育方式受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广,这是因为它是一个人的学习、生活、成长、发展、创新所要经历的阶段,也是人的才能、智力发展的核心需求,它是一种无法度量的“持久效果”,一种无法描述的丰富回报。

依据研究发现,三个主要准则构成了高质量的教学:首先,教师深信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全心全意地确保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思考、观察、实践、想象、提问和创新能力。最后,教师真挚地致力于引导学生认识到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四)处理好学科与全情感的关系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教师不只需要集中精力于学科本身,还需要关心每一名学生。在课程的执行过程中,教师需要关切每名富有个性特色和活力的学生,都要注意他们的情绪表达及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教师也需要关心学生的情感经历,关心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表现、人格的成长。通过对学生的关注,教育过程将演化成为道德与人格的展现以及知识学习过程会逐渐成为道德上升和人格发展的阶段。

二、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每一位教师投入行动并精心策划课堂方能使其得到有效执行。提高课堂效率,让每节课都成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课后及课堂教学中做大量工作。首先,教师的职责包括帮助学生明确课堂上的学习目标和预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应指导学生查找、搜集并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还需协助学生培养和维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并引导他们理解并接受这种评估,让他们认识到所学知识对自我发展的个人意义。采取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参与活动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开放、协作的学习环境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教师需努力引入并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尽量发挥数字化资源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促进数字化在扩大教学时空、分享高质量资源、改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精细化教学评价等领域里的普遍运用。以推动教学更好地去适应知识创新、形成发展等新需求,创建在数字化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助力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深度解读教材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式,有序地让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推动他们自我学习,提升教育质量。尊重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树立的理念,同时这也是教育改革能否深化,课堂教育能否优化,教育效率能否提升,新课程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者单位:禹城市禹王亭实验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