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学
作者: 杨静问题导向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提问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指导学生完成数学学习,进而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基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分析,就如何以“问”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展开深入探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等措施及建议。让学生在有效的提问中进行“思、议、展、评”,展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精彩魅力。
一、立足生活实际,提升学生探索意识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产生并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把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生活体验,对数学知识的实质进行深刻的了解,这不仅能让学生的核心数学素质得到提升,还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课程中的单元知识点对学生而言,从平面到立体方位辨知较为抽象,学生很容易“转向”,从而不能很好地把握此部分知识内容。因而,教师要基于本单元的教学难点,立足生活实际,总结归纳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提升学生对问题答案的探索意识。即为何教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识别方向的重要性?无法准确判断方向会带来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能助我们准确定位方向?通过这一系列紧密相连的实际问题,学生能理解方向概念的关键意义,自然地过渡到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指南针,并引出“东南西北”等方位术语。进而,在学生认知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以实际身边的物体进行举例并提出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让其他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因此,利用生活实例不仅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数学知识的教学,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位置与方向的意义,还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丰富课堂提问形式,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现阶段教育方式改革持续更新,小学数学教师需重视基础知识在教学中的创造性运用,同时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需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机融合,打造更具难度和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与内在驱动力,进而塑造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可以手工制作一个教学模型,在课堂中借助可变形的平行四边体模型,形象地揭示其演变为矩形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两种图形之间的转换联系,将抽象的概念进一步具体化。在展示完毕之后,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经过本次平行四边形变化演示,我们观察到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之间的密切联系。 那么,大家能否尝试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还能辅助学生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实质上是一场不断探索与演练的行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将教学手段注入个性化的艺术魅力与创造性思维。利用巧妙的“提问”技巧,为学生构建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东阿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