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古诗词深度理解的方法探析
作者: 周立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古诗词因短小精致、节奏感强和韵律优美深受学生喜爱。而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只停留在背诵阶段。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仅停留在表面和浅层次上,如何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词成为阅读教学的关键。
一、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背诵,诵读指导不足
小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就是背诵,教师认为古诗词最常出现的考查方式就是诗句默写。在这种不谋而合中,还没有学习诗词,教师就先让学生背诵。学生不知道背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不了解诗歌声律和音韵的美。究其原因,教师对诗歌的诵读指导不足,致使学生阅读感受不深,也就无法理解古诗词的语言魅力。
(二)重视讲解,文本感悟缺失
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度重视讲解的情况尤为突出。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忽略了让学生从文本自身出发,去感悟古诗词的美,致使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意蕴等深层次的理解体验不足、感悟缺失,当然就不能深度学习古诗词了。
(三)注重技巧,情怀引领不当
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表现手法和写作特色上,却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深入体会诗句和诗歌的情感表达,使学生无法体会古诗词丰富的情感内涵,难以达成情感的共鸣,难以形成深度的理解。
另外,部分教师喜欢在讲解古诗词时配上绚丽的视频、动画、图片及各种各样的表演,辅助诗歌的讲解。殊不知,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这些吸引,无暇深入全面理解、鉴赏与学习,消减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二、提升深度阅读理解的方法
小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大都是浅层次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意象的含义、作者的感情、诗歌的主题等,从而提升他们对阅读的深度理解。
(一)音频领读和教师范读相结合,深度体验诗词的韵律之美
在诗词教学中,音频领读可提供标准读音和节奏,语言的节奏、语调、重音等韵律特点体现更明显。学生根据音频朗读,除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度之外,还能帮助学生纠正读音,更好地体会诗歌的平仄,有助于提升语感。
例如,在教学《咏柳》一课时,先使用音频领读,“碧玉妆成一树高”,其清脆的声音和明快的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教师再范读,在“不知细叶谁裁出”处,通过语调变化展现对春天柳树之美的赞叹,使学生体会诗句韵律之美。
(二)整体感悟和重点解读相统一,深度理解诗词情感之深
在古诗词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诵读诗词,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感悟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涵。
1.看诗题,明对象
教师首先让学生目光聚焦诗题,这是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如李贺的《马诗》,学生看到题目,知道作者的写作对象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预设问题:作者只是单纯写马吗?学生在明确对象的基础上,知道怎样深入文本。
2.学诗人,知背景
每一首诗都与诗人的经历和背景有关,是诗人当时心情的折射。通过诗人了解其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深刻主题。如通过让学生了解《马诗》的作者李贺的生平经历,知道他一生想建功立业,却不能施展抱负,就明白作者借写马驰骋沙场抒发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还明白了诗歌的写作手法,借写马抒情。
3.解注释,悟大意
古诗词简短意丰,还会有一些生僻难懂的字,特别用典现象非常多,教师如果不把注释中的字及文化典故内涵讲清楚,学生就不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无法深入理解诗句及整首诗歌的意思,不能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是一首歌曲名,就是引用典故。教师通过重点讲解《后庭花》是南朝后主李煜一首诗,《玉树后庭花》是亡国之音,让学生明白晚唐国运衰微,统治者却还在欣赏这种靡靡之音,借用典故讽刺晚唐统治者没有从中吸取教训,还沉浸在醉生梦死中。
4.析名句,懂诗情
每首古诗词中都有一句中心句或者关键句,师者一般叫名句。名句表现手法特殊,诗句蕴含深刻哲理。教师要重点讲解名句的含义,通过剖析名句的修辞手法、关键词语,明白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懂得整首诗词的诗情。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沉舟、病树”和“千帆过、万木春”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最终达到让学生体会所蕴含的哲理——“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从而明白诗人所表达的积极乐观向上的诗情。
(三)字词技巧和主题意蕴相融合,深度体会诗词主题之妙
教师要学会从炼字技巧的分析中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题意蕴,这样的字词就是诗词的诗眼。教师要善于抓住诗眼,让学生深度体会诗词主题之妙。如南宋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使用独特,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诗歌的诗眼。教师通过分析“绿”的巧妙,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及其妙处。“绿”形容词作动词使用,是“吹绿”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春风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象,表现春天勃勃的生机;由江南绿也会联想到家乡的绿,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这一主题;再往深理解,还能表现作者对前途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只一“绿”字,尽显诗词之妙 。
综上所述,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促成学生深度理解的方法很多。教师应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宁津县鲁能大曹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