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区:五育并举,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

作者: 陈逸敏 杨丽宁

泰安市岱岳区:五育并举,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0

“路过的叔叔阿姨们不要错过,新摘的玉米1元钱一斤!”“看我的苹果多红!只要1元钱哦!”泰安市岱岳区卧虎山小学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带着刚从田地里采收的玉米、番茄、土豆、苹果等农产品,穿着“职业装”来到闹市区,变身一个个“小摊主”,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吸引着过路行人前来问价购买。

这是卧虎山小学的“养正”大集第一次在校外开集,学生毫不怯场,集上售卖的农产品也全部由他们自己栽种、培育、采收。看着学生的劳动成果,不少路人竖起了大拇指。作为一所占地面积仅有65亩的学校,卧虎山小学为打破缺乏劳动教育所必需场所的困境,充分利用校园内有限的资源,清理未被开发的卫生死角,变废为宝,将“养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成涵盖“一站一房一博一廊一集七园区”的融合格局。

在泰安市岱岳区,像卧虎山小学一样,各学校都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得益于近年来岱岳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号召,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大力挖掘整合社会育人资源,把思政课堂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深入推进劳动实践“大思政课”活动,让劳动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泰安市岱岳区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俊峰说道:“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当我们的学生通过劳动懂得只有付出才能收获的时候,劳动教育就是德育;当他们牢记哪种作物有哪样的习性,又该如何健康成长时,劳动教育就是智育;当他们在日头下去浇水、拔草的时候,劳动教育就是体育;当种植的农作物成熟后,他们发挥奇思妙想自己制作出各种美食的时候,劳动教育就是美育。”

以劳树德,夯实劳育之基

立冬时节,在岱岳实验中学的课堂上,学生正在学习如何制作冰糖葫芦、如何包水饺,整间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是岱岳实验中学正在开展以中国传统节日和其他重要节日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传统节日蕴含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岱岳实验中学深挖传统节日的劳动元素,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活动。清明节组织学生外出扫墓,参加劳动的同时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端午节组织学生包粽子,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加民族自豪感;重阳节组织学生去养老院打扫卫生、和老人一起包水饺,培养学生尊老爱老之情。探索从课堂到实践、从活动到课程、从课程到生活的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新路径,让学生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将劳动育人的使命真正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中。

除了岱岳实验中学,自2022年泰安市面向全体66万学生提出“首课思政负责制”以来,岱岳区各学校积极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卧虎山小学创新研发基于“1+1+X”下五育五级的首课思政小剧场,以演绎式授课代替说教式灌输,使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社会各界优秀代表围绕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成果等内容表演其中,感受其中、成长其中,让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互促进、构建滴灌式、润心田、培根铸魂的思政教育格局。目前,首课思政小剧场已有涉及校园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等门类的小视频109个,学校30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思想政治素质和劳动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以劳增智,创新劳育之径

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望岳小学坚持每周开设一节劳动课,制定出适合各学龄段的课程计划和实践任务计划,实施学科课程与劳动实践融合,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创新劳动教育和美术课结合。望岳农场也是美术课写生的重要场所之一,美术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踏入这片自然的画卷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再只是简单地描绘眼前的景象,而是将自己的情感与劳动的体验融入画作之中,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感。在种植的葫芦上作画,开设泥塑课,开展劳动主题时装设计等都是望岳小学劳动和美育融合的重要形式。

创新劳动教育与音乐课相融合。学生种植的中草药和望岳农场种植的各种作物和音乐课杯子舞结合,在学生做杯子舞的时候配上中医药文化歌曲和农业劳动歌曲,充分展现劳动成果和音乐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发挥着劳动教育的作用。

创新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相结合。劳动课程中设计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与语文课结合,如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教师将语文课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劳动课互为补充。

创新劳动教育与数学课相结合。数学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学习的知识对农场种植面积进行测量,对种植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农业劳动的规划能力。

以劳强体,强化劳育之力

在满庄一中有一块占地14000平方米的花木园劳动实践基地,它由汇诚园、听读园、樱花园、桃李园四部分组成。四个园区取意“春、夏、秋、冬”,分别命名为:春季樱花园、夏季桃梨区、秋季柿子园、冬季腊梅园。整个园区划片包干到各年级,年级再将花木分到班级,班级分到人,一人一树,学生对所承包花木除草,施肥,挖坑,浇树,各班均建立花木管理记录本。让每一名学生在劳动中体验耕作的艰辛与快乐。通过劳动教育,满庄一中的学生体质得到快速提升,毕业班的体育测试成绩也在逐年上升。

劳动教育不仅在校园内,也在校园外。岱岳区道朗镇结合位置优势,打造了九女峰劳动实践基地,建造了耕读小院,开辟了心茶采摘园、非遗项目工作室、民俗文化示范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蔬菜种植园、农耕文化博物馆、中草药种植园,设置了石磙、石碾、石磨体验区,开设了柳编、泥塑、拓片、舞龙舞狮、空竹等特色实践课程,通过基地建设与课程实施,让劳动教育根植于传统文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可不要小瞧舞龙,其实这个项目运动量很大!舞龙的过程中要跑要跳,腰杆要挺,脚力要足。”道朗镇中心小学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怎么让学生动起来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舞龙,学生不仅体验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真的是一举多得!”

以劳益美,体验劳育之乐

立足泰山本土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泰山是一座文化宝库、艺术宝库,更是一座德育与劳动教育的资源库。卧虎山小学将泰山文化元素融入各类劳动课程,激发学生作为泰山儿女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弘扬泰山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结合泰山饮食文化,开设了“泰山宴”“舌尖上的泰安”特色课程;结合泰山中草药文化,推出了“本草园”中医药课程,并被列入泰安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结合泰山石敢当文化,借助国际理解教育的平台,出品了国内首部原创英文情景剧《少年石敢当》。在中法青少年交流活动和中美文化雅集活动中,卧虎山小学以劳动教育与两国缔结起跨越洲际的友谊,通过建校史上的第一次“外交”活动让劳动教育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下一步我们还将在校外基地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学院制课程设置、项目化融合育人模式和劳动基地成果转化上继续做好文章、服务教育。比如结合先进的农业科技,打造出集太空育种、现代水培农业、农业气象站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场域,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未来农业的魅力。”卧虎山小学校长伏圣娟介绍道。

在进行完劳动教育后,怎样科学制定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呢?在岱岳区的各所学校里,这一问题有了答案。岳峰小学结合学校“登峰”评价,确定了以日评价、周小结、月展示、学期表彰为内容的长期性评价模式,从低、小处着手,使劳动教育评价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小学阶段的全过程。

“学校教师会对学生每天在校的日常劳动的态度及成果进行评价,家长则会对每日的家庭劳动情况对照每日劳动清单进行评价监督。”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日评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一周的劳动内容和成果进行总结,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评选出本周班级劳动小标兵并颁发“峰之劳”登峰卡;经过数月的劳动实践,学校会依据学生获得的劳动奖牌数量评选校级“劳动奖杯少年”并组织开展颁奖仪式。这一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在‘五育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是推动劳动教育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岱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岱岳区将继续完善劳动育人和评价体系,强化劳动教育信念塑造,形成多方有效衔接、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全面激发青少年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

(作者单位:泰安市岱岳区教体局)

上一篇: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探索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