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作者: 李国章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强调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为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本文将对发散思维作出概述,详细阐述发散思维能力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现状,进而提出小学美术发散思维训练与培养的策略,以便广大小学美术教师探讨与借鉴。
一、发散思维能力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现状
(一)能够依托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
当前,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多数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各类美术主题图片、播放国内外各种美术短片、实施师生课堂互动提问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互动情况来看,师生互动较多,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率得到了较好的提升,美术课较受学生欢迎。
(二)一些新式教学方法在运用中受限
在新课改的驱动下,许多小学美术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效果不尽人意。教师一般备课的内容较丰富,但所需材料准备起来比较单一,且可选择性小,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也因此受限。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控能力较弱,一般都是时间不够,草草收场,难以营造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氛围。
(三)教学场地的灵活性受限
一般来讲,美术课需要灵活地选择教学场所,教学空间需要得到足够的扩展。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风景或郊外风景写生,体悟来自大自然的构成美、色彩美以及形态美,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甚至可以开展名画临摹的实践课。但在实际操作中,出于安全角度的考虑以及课时的限制,这类教学活动严重受限,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多样性,制约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
二、小学美术发散思维训练与培养策略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美术素养
美术教师是美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要向其吸取美术养分。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既能“讲得出”又能“讲得好”,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具备渊博的、与时俱进的美术素养,在教学生涯中必须持续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角色出现,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可以跟学生一起探究。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比如审美情感。如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放松愉悦的内心世界,充满着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造成情绪上的兴奋感,充分调动发散思维能力与创作灵感。
(三)绘画过程中用发散思维展开想象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临摹。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在临摹中逐渐丧失发散思维以及创造思维,而习惯于照抄照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传授画法让学生完成作品,而应依据大纲开展教学,尽可能让学生主动思考,展开想象,比比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
(四)让学生头脑中的“内在图式”丰富起来
“内在图式”是指以信息方式储存在人体头脑中的各种表象与概念,这是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之一。“内在图式”是学生从事绘画的原材料,它在教师进行发散思维教学时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在教画《花儿真美丽》的图画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各种花的视频并记清楚其样子。随后,让学生说出各种花的名称、形状以及颜色,并进一步启发学生,问他们最喜欢什么花,有何特征,并用多媒体展示。这一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脑海中花的表象,为后面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产生的作品也会各不相同,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的场景,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
综上,教师在从事美术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基本美术技能还是引导开展美术创作,都要注重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采用发散思维观察、分析以及解决美术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