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助“双减” 红色剪纸映童心
作者: 徐杰
汶上县第二实验小学建成于2016年,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占地102.27亩,建筑面积2.9万多平方米,总投资近亿元。现有东西两个校区,现有教学班133个,在校生7000多名,教职工354人。
建校以来,学校以“规范办学立校,特色办学兴校”为指针,以“求真务实、立德树人”为校风,秉承“为人生打基础,与学生共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创新探索特色办学兴校的途径。其中,倡树红色文化传承就是学校始终不渝的发力点。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学校着力深入推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创新方式,搭建载体,让红色文化入心入脑,润育心灵,使学生沐浴在红色文化中。其中,非遗文化剪纸和红色文化相结合,是学校在“双减”政策下,把非遗文化引入课后服务中的一个大胆尝试。
一、响应“双减”政策,成立剪纸社团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响应“双减”政策,在课后服务的基础上,成立了40多个社团,并将传统文化剪纸引入课后服务,丰富校内特色课程。2018年3月,成立“雷锋剪纸艺术社”。
“雷锋剪纸艺术社”聘请红色收藏家、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汶上县雷锋展馆馆长张茂路为社团校外辅导员,定期举行雷锋知识讲座,分享他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雷锋故事的解读。“雷锋剪纸艺术社”现有辅导教师8人,参与学生200余人。在活动的过程中,张茂路和辅导教师以剪纸教学为艺术载体,通过带领学生创作、剪刻雷锋系列作品,让学生识雷锋、学雷锋、做雷锋,把弘扬雷锋精神和传承红色基因紧密结合,让艺术传承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雷锋剪纸艺术社”成员们剪出的“雷锋十大领袖题词”悬挂在了汶上县“雷锋展览馆”,成为汶上县红色教育的一块醒目阵地。2021年3月,“雷锋剪纸艺术社”向雷锋生前老班长刘景凤赠送雷锋剪纸作品,受到老人的赞赏,同时刘景凤为“雷锋剪纸艺术社”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学生的劳动成果在有价值的实践过程中得到肯定和鼓励,也使他们更有信心,继续发扬、传承和创新我国的传统文化。
二、优化课程设置,编订校本教材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汶上县第二实验小学地处汶上县城中心,学校条件优越、活动场地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学校师资队伍年轻有朝气,为全体学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各类专用教室宽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绿色平台。“雷锋剪纸艺术社”的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按照了解、模仿、探索、研究、实践、创造的基本顺序,进行分阶段教学,编订了低段、中段、高段《剪纸》校本教材。
低段(1-2年级)——感知、体验。了解中国剪纸艺术,熟悉剪纸的工具、材料和分类,知道各种剪纸符号的意义及剪纸作品包含的寓意,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并试着剪出简单的图案,如水果、花、鸟、虫、鱼等简单作品;初步了解雷锋,欣赏绘画并制作简单的雷锋作品,如雷锋头像;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雷锋园,学习雷锋精神,让学生学做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事等。
中段(3-4年级)——探索、研究。了解剪纸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过程。掌握简单的装裱和保存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剪刀、刻刀并掌握刻刀的行刀方法;会使用多种剪纸符号,采用阴刻或阳刻的方法,创作较完整的剪纸作品,如窗花、动植物剪纸、人物剪纸等;了解雷锋事迹,尝试剪刻雷锋形象;带领学生参观县红色教育基地。
高段(5-6年级)——实践、创新。欣赏学习较复杂的剪纸形式,在理论指导基础上,进行创作设计,能根据皮影故事,设计和剪刻简单的剪纸作品,并对火纹、云纹、角偶纹样、二方连续纹样等复杂纹样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学习。展示新时代雷锋精神,创作内容丰富的雷锋作品,如雷锋事迹的场景图等,发现新时代雷锋形象;学做雷锋,走上街头或者社区,开展学雷锋活动,从感情上、观念上理解民间窗花,能抓住民间窗花的气质、内涵、精神、文化意义。
低、中、高阶段内容既相互渗透,又不断提升,使剪纸、雷锋精神、社会实践活动互相结合。通过系统的剪纸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汶上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中掌握了剪纸这门传统艺术,学校也达到了“弘扬雷锋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立德树人目标。学校编写的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线的校本课程《剪纸》被评选为济宁市2020年度中小学精品课程。
三、剪纸进入社区,红色滋润民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校组织剪纸社团走进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剪纸文化进社区 红色文化润民心”活动。学生以红色基因传承、爱国爱党、文明礼仪为主题展开创作,通过熟练的剪纸技能,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剪刻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作品,有弘扬正能量的雷锋形象;有象征着美好寓意的剪纸团花;有记录生活新风尚的剪纸故事;有光辉事迹的英雄模范;也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方寸剪纸之间是百般变化的艺术,构成了学生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土壤,小小双手剪出的锯齿纹、月牙纹,让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独特剪纸文化在新一代青少年中绽放出魅力,也让剪纸技艺在课堂中得以传承。
在活动中,社区居民也纷纷加入进来,与学生一起创作剪纸作品。剪纸作品栩栩如生,展现学生青春向上的风采的同时,也表达了邻里之间和谐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表明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以及共创未来的坚定信心。
四、结合主题活动,巧手传颂党恩
汶上县第二实验小学剪纸艺术社团还把剪纸艺术与传统节日和主题活动相结合,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红色教育。2023年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第60个纪念日,也是学校“雷锋剪纸艺术社”成立六周年。为弘扬雷锋精神,引导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023年3月30日-31日,学校举办了“雷锋剪纸艺术社”成立六周年作品展,张茂路、汶上县学雷锋协会会长陆峰莅临现场参观指导。
这次展览依托剪纸非遗文化,展览的作品有雷锋头像、雷锋事迹、伟人头像、百年党史,各个时期的优秀党员代表焦裕禄、钟南山等,用剪纸形式讴歌了风雨兼程的峥嵘岁月和辉煌成就。除此之外,还有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二十四节气、3种风格的十二生肖等作品,共计200余幅。“雷锋剪纸艺术社”的学生以剪言志,以刀寄情,把我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党的百年历史紧紧结合起来,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寄初心、颂党恩,传承红色基因,感悟中国精神。
五、踏寻红色足迹,传承知行合一
汶上县第二实验小学定期组织“雷锋剪纸艺术社”学生开展研学游活动,以学校的雷锋园、雷锋展览室和汶上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汶上县“书香大讲堂”等当做学校的研学游实践基地,聆听红色故事,见证英雄事迹,并积极鼓励学生把所见所闻通过剪纸形式记录并传扬。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感悟红色传统文化、根植红色基因,使学校“雷锋剪纸艺术社”成为“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剪纸文化和红色文化有机融合,让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学生在趣味中感受艺术的同时根植红色基因。红色剪纸文化以它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打开了学校红色文化建设的一扇窗,让红色氛围浸润校园,它以特有的方式无形地唤起了师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汶上县第二实验小学在2022年5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全省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2023年8月评为济宁市第二批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示范校。今后,学校要让剪纸成为一个品牌、一处特色、一种文化,形成学校的鲜明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