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童话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作者: 马小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是为儿童编写的故事,浅显易懂,适应了儿童心理的发展,一般叙述一些神奇又美妙的故事,以此启发儿童的心智,开拓幻想的空间。童话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陪伴,是幼儿心灵的精神支柱,不仅对幼儿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幼儿性格发展、情感发展、思维发展以及语言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童话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幼儿内心的情绪与情感,以童真的内容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幼儿,使幼儿可以自由地释放压力,引导幼儿在童话阅读中获得心理的成长。但童话也包含着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本文重点探讨童话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与影响。
一、童话对幼儿发展的正面影响
(一)童话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
在幼儿时期,人正处于本我的阶段,会按照自己的快乐原则做事,追求自我满足感。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本我的欲望达不到满足时,童话就利用它充满魔力的情节,让幼儿沉浸在主人公快乐、忧伤或者愤怒的情绪当中,以此达到自我的满足。
(二)童话引导幼儿解决心理问题
对一个刚有自我意识的幼儿,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都要兼顾,他们需要自己表达内心的需求与想法。童话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描绘生活,使幼儿在读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对角色有一种认同感,以此处理幼儿的心理冲突,对自己有一个自我的定位,在读的过程中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童话帮助幼儿增强对社会的认识
童话具有社会性,它所展现的都是作者所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幼儿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具有“泛灵性”这一特点,总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生命。童话就会利用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给幼儿展现大自然中有趣的生物,让幼儿了解花草树木、鸟兽鱼虫。
二、童话对幼儿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血腥暴力的故事情节
一些童话中包含了血腥而又暴力的故事情节,幼儿会好奇、会幻想,这些内容在幼儿的脑海里浮现,让他们具有恐惧的心理,同时激发想象,也诱导他们产生暴力的行为。
(二)传递错误的观念
恶毒的继母形象。在童话里,总是千篇一律地出现恶毒的继母。继母的角色应该是母爱的一种替代,一种延续。但有些童话却加深了对继母的偏见与歧视,不利于幼儿的心理成长。
美与丑对幼儿的影响。幼儿容易被事物表面所吸引,童话都会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部分童话会把丑陋的人写成心狠手辣、卑鄙无耻的坏人,这些童话给幼儿的心灵留下了“好看的一定是好人,坏人一定是丑陋的”印象,在无形中透漏出“美就是好,丑就是坏”,扭曲了幼儿的审美观。
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幼儿心理层面的性别观念是靠后天教育和影响形成的。在一些童话里,王子的形象大多都是勇敢、富有智慧,这代表了权力与富贵,女主人公的形象则被塑造成弱小、依赖、服从。这种童话是将女性寓于糟粕的男尊女卑观念,面对强势只能服从,以此才能获得有权势的男性青睐,最后得以摆脱困境,走向幸福的未来。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指引,使得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以男性对自己的看法审视自己,对待问题只会想着逃避或者幻想有人帮助自己、拯救自己,而不是努力充实提升自我,压制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如何引导幼儿更好地阅读童话
童话的存在不仅仅是教给幼儿知识,更是幼儿童年的心理小剧场,是幼儿的心灵导师,也是儿童时期最宝贵的回忆。
为幼儿选择适宜的童话故事。如三到四岁的幼儿可以为他们选择具有教育意义,但不能太复杂或者血腥的童话,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五到六岁的幼儿不再对自己的生活感兴趣,开始关心别人,对广大的世界感兴趣,可以为他们选择充满想象力,有连贯情节的童话。
童话教学要有心灵上的交流。讲故事的人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声音和肢体语言给幼儿传递童话中的魅力,在角色变换的时候,将人物的声音、语调、语气、肢体都表现出来,并且要有身体接触和眼神的交流,使幼儿能感受到关注,获得极大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讲故事时,让幼儿自己翻书,这样不仅可以检查他们的注意力是否还存在,也能让幼儿自己消化这一页的内容,带动幼儿的积极性,以此更好地参与进来。
深入挖掘童话的心理价值。第一,让幼儿对童话中的角色产生认同感,并将自己与其中的角色愉快地融入在一起,以达到心理的宣泄,领悟童话里的角色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习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第二,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让童话变成游戏,使幼儿真正地融入到童话所营造的氛围里,得到心灵上的升华与滋润。第三,通过一些表演活动或者音乐活动的延伸,让幼儿表达自己对童话的理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的心理更好地成长。
童话是属于儿童的,让他们在童话中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尽情地汲取其中的乐趣,从而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合适的童话,给幼儿一个健康、快乐、纯洁的世界。愿每一位幼儿都能拥有一个美丽的童话梦,在童话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