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全县域”联盟共建 助推“新优质”学校发展
作者: 吴宝珠
近日,记者来到昌邑市树屏学校,就学校发展进行了实地采访。学校坐落在昌邑市最南端乡镇,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乡村学校。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像极了曾在这方土地上走出过的科学家朱树屏——勤恳专注,有着匠人精神。这所学校的孩子如此幸运:政府投入大,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特别关心关爱,从政策上倾斜支持,经常亲临学校指导帮助。这里从校长到教师,从学生到家长的内心都蕴含着激情和力量,他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努力的结果是学校在改变,每天都在改变。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关于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决策部署,昌邑市以“回归教育本原”为核心理念,深入推进中小学校结对联盟行动,出台专门意见,推动全市通过联盟方式深化区域教育合作,进一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努力实现全域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目标。
树屏学校是结对联盟行动中的一个缩影,是第一批结对联盟试点中的城区市直名校与偏远乡镇薄弱学校结对的代表。通过与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结对,组建城乡发展学校教育联盟,加强校际交流和学区间的交流,并以核心学校为带动,共享名校优质资源,以点带面,以强带弱,推动区域内各学校均衡发展、特色发展。
试点学校中既有城区优质学校强强联合,又有城乡学校间的以强带弱,既有传统老牌强校与后起新校的相互结对学习,又有共同遇到发展瓶颈期的学校结对寻求新突破,既有小学段之间的结对,也有初中学校间的结对,还有一贯制学校间结对破解一贯制培养课题的组合。这些组合都非常有代表性,蹚出的路子,创出的经验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一是以干部教师交流为核心,促进联盟校间人员互派、交流提升。实施管理人员互派交流活动,加盟校校长或学部分管校长担任核心校党组织副书记或副校长,两所学校每学年至少互派 2-3 名管理干部挂职,进行跟岗学习、轮岗交流活动,共同提升中层及以上干部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交流时间每期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完善联席会议制度,两所学校每月召开1次例会,协商结对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二是以优质资源辐射为重点,促进优质资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鼓励和推广联盟框架下的学校协同发展,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与优质学校结对。推进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扩大名校引领的数量和范围。鼓励联盟双方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除师资共享外,学校图书室、功能教室、运动场、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研学基地等教育资源同样实现了共享。比如,树屏学校向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开放朱树屏事迹陈列馆和海洋科普馆,厚植学生爱国情感,增强育人成效。凤鸣学校与三台小学、文山初中与育秀学校、实验中学与新村学校等结对联盟学校间相互共享优质名师、优课资源,共同开展区域教研活动。通过大力实施城乡学校结对联盟行动,强化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开展区域教研和集体教研活动达30次,带动5处农村学校入选省、市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优秀案例学校名单。
三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优质资源开发共建、远程共享。一根网线、一个摄像头,就能架起一个“专递课堂”,共享给每一个城乡学子。用互联网构建跨学校的数字化学习共同体,打破传统学校的界限,拓展教育的时空,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专递课堂”搭建起优秀教师覆盖乡村的桥梁,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放大,建设名师工作室158间、“专递课堂”52处,实现不同的“距离”,相同的“课堂”,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远程共建共享,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及其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探索联盟间网校(网班)发展模式,通过“专递课堂”、直播式教学、录播式教学、植入式教学等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结对学校。每对结对学校间至少建成1对远程互动教室,切实开展远程互动教学,建立结对学校间定期网络教育教学研讨制度、教师间网络平台交流协作制度,共同提升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经过大样本、多样态结对联盟的探索,昌邑市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广泛、形式多样的城乡、校际结对关系,充分发挥教育改革优秀经验、先进模式、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有效的基础教育工作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