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作者: 陈妍在新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然成为大趋势。通过反思习惯的培养,学生会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并主动改正,除此之外,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素质。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为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以问题引导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反思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为深度的思考,开展推理、验证等思维活动,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另外,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锻炼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后,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用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理加以尝试。教师利用关联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反思,在回答问题阶段回顾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此同时,引出新的数学知识。学生在数学反思过程中,体验知识的推理过程,一方面养成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二、以作业引导反思
在现阶段的作业批改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学生完成作业后交予教师进行批改,学生自主性较低,进而导致学生对易错点的认知以及记忆并不深刻。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应积极做出改变,探究相应的有效解决策略。
例如,在教学完“冰淇淋盒有多大——圆柱和圆锥”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1-2个题目作为课堂作业,并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随后,教师要仔细批改学生的课堂作业,对存在错误的学生进行引导,并启发他们进行自我反思,使其对自己存在的错误加以了解。同时,教师要明确掌握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哪部分感到困难,并让学生基于反思结果改正作业出现的错误。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能使其对自身出现错误的原因更加清晰,同时在改正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每完成一次作业都对作业进行反思,长此以往,自然而然会养成反思习惯,除此之外,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教师的实际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也随之提升。
三、利用评价引发反思
适当组织自我评价活动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极为有利。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对评价反思情况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对自身状态进行有效调整。在实际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学习规律,让学生形成自我暗示,养成定期反思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讲解“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后反思。如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2022年2月,某企业在该月最后6天用水量是2.4吨,请算一算该企业2月份的用水量为多少?”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出错的情况多种多样。发现这一问题后,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自主分析为什么会出现问题,随后结合题目要点开展反思活动。在反思之后,学生发现自己把2月误认为30天,或是在配比等式出现左右不平衡的问题。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纠正,强调反思习惯的重要性,并对学生出错的原因进行最后总结。
这样一来,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了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学生在后期学习中也能有效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四、培养总结习惯
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对当天数学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点与解题思路等进行进一步重温和巩固,还可以对难点内容与易犯错内容进行有效记录。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对当天习得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多次复习,逐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教师基于学生记录的解题思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较为充分地了解,进而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阶段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进行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加有效的解决策略。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自身掌握的内容和教师讲授知识点加以对比,进而学生对不足之处有所了解和认知,对自己没有掌握扎实的知识部分更加清晰,并会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方面的理解和练习。反过来,学生自身掌握内容与教师讲授内容之间存在的不同思路,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反思,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有效地整理和巩固,在逐步吸收知识内容的同时,学生也养成良好的反思意识和习惯,为今后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动力。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极为必要的。在这一时期,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当作重要的教学任务与内容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并努力学会反思,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加以提升,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