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为根 植素养之心
作者: 刘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对学生而言,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语文为根,植素养之心,笔者就此谈一下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认识。
一、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新课标中的素养有多层含义。一是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三是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当语文能力很难全面概括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功能时,语文素养的概念便诞生。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从能力到素养不是简单的词语更换,而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目标和方法进行全面反思后的自然结果,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实践性。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及高雅的言谈举止。
二、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赋予了语文“工具”的特殊性质,它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还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的工具。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不着痕迹地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滋养。
(一)开拓视野,润泽学生心灵
借助文本表现出来的真善美的心灵、坚强的意志、一丝不苟的精神、诚实守信的品质,无不影响着学生。教材中所选课文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二)厚重积淀,滋养文化底蕴
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这种积淀自带一种自信,让人灵动、熠熠生辉。
(三)自主思维,着眼学生未来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场。思维场一旦形成,就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思维活动,也使教师从“传授”转向“启迪”,更关系到学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后续力的问题。
(四)智慧语文,综合立体多元
智慧的语文教师要达到这样的一种效果或境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能进入文本深处,领略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这样的语文是综合的、立体的、价值多元的。
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高效课堂是主阵地
教师借力文本,挖掘情感,优化课堂教学,可以由以下几个片段实现:一是巧搭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夯实指导过程。二是祛花哨。教师必须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祛除花哨的东西。三是入角色。语言的渲染是一把利器,包括换位体验。不停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可以与编者进行心灵对话,读出来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四是求实效。学生的学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是每位教师备课的初衷。若处处点到,各个环节蜻蜓点水,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比完整性更值得教师关注。
用一个个片段支撑起一片片语文的天空。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语文学科高效课堂模式初探,上学期实行了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四单式学习”(课初预习单、课前温故单、课中探究单、课后巩固单),通过整合、推翻、重塑,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思维发展是主旋律
教师的每节课都有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但课堂上能教给学生的仅仅是知识性的东西吗?其实,语文思维是一种以“悟”为主的感受,首先让学生自主领悟——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跟进中让学生顿悟——突然或立刻悟出什么,学生再去读文时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对事物有所感触而产生的领悟。
悟的多元就是思维的多元,悟的层次就揭示了思维的层次,悟的结果就是思维的结果……当二者有机结合,语文思维之道就顺畅通达。用一种智慧把教材读薄,不再“思维是思维”“语文是语文”,语文思维意识会在课堂实践中悄悄生长。
(三)坚持阅读是主途径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在听、说、读、写的四种基本能力中,读是最重要的。2018年10月9日,济南市长清区启动了“全阅读”活动。学校扎实前行,制定了《归德街道中心小学全阅读“135N”活动方案》,成立了全阅读项目组。
1.以读带说,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每日打卡记录表,除时间、内容、签字外,还专门设计了复述环节,督促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以读带画,提高学生想象力和理解力
启发学生通过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为文本绘制插图或思维导图。在读中理解文本,在读中想象情景,在读中锻炼思维。
3.以读带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好书推荐环节,先班内分小组推荐,选拔出来的学生去平行班级推荐自己读的书,然后最后走向校园,向全校师生推荐好书并接受他们的提问。
4.以读带写,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从复述到交流,然后用笔记录所思所感,让读书所得成为读书个体成长的血肉,完成读书对心灵的滋养。
5.以读带评,提高全阅读的覆盖面
学校组织开展阅读清单检测以及“阅读达人”“最美书香家庭”评选,调动了全体学生及大部分的家长参与到活动中。以点带面,树立榜样。
学校“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获区一等奖,开通了“向阳花开”电台诵读及中国梦系列,获得长清区2018年“全阅读”推进先进单位的称号。通过开展“以读为基 多维拓展”的全阅读工程,师生语文素养均有提升。
(四)乐于写作是主目的
农村低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生活经验、语言积累等水平不同,教师应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写话水平。2018年12月初,学校成立了《低段写话技巧专项训练》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实践与探索,逐步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规范书写是严要求
师生共育,笔尖流淌,书写规范汉字。“笔尖下的美”书写工程中“三色作业”评价,在济南市研究成果展示中荣获三等奖,学生的书法作品在不同级别的比赛中获奖。
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要大力发扬多看书的风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关注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切入点,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才能使学生心田永远流淌着汩汩清泉。爱在左,责任在右。语文教学以爱导航,语文素养教学相长,以语文之根,植素养之心,面向未来,笔者会继续踏实迈进,乐在其中。相信,心有光芒,必有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