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背景下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作者: 魏新华 田然

摘要:目前,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在技术整合、协同创新机制、教学反馈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剖析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创新措施,包括加强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打造跨领域协作体系、完善智能化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目的在于打造一个更加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数智化背景;公共空间设计;协同创新;课程改革

高校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传统教学方法与先进技术之间不平衡的现象。在目前的课程设计中,技术的整合不够深入,协同创新的机制还未完善,教学的反馈和评估机制也显得落后。这些弊端制约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鉴于此,高校迫切需要促进技术与课程的深度结合,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标准。

一、现阶段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融入不充分

虽然BIM(建筑信息模型)、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数智化技术逐步成为设计领域的标配工具,但在教育课程中的实际运用依旧不够广泛。不少高校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手绘设计和二维图纸,却忽略了数字工具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感受,还导致学生毕业之后难以契合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

由于设计项目的跨学科特性,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需要与其他学科(如建筑、工程、管理等)及行业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但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角度,缺乏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机制。课程设计与现实产业需求之间显现出一定的差距,使得课程内容难以与行业的最新发展同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割裂。

(三)教学反馈与评价体系滞后

目前,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比较落后,无法紧跟学生学习的步伐和技能成长的轨迹。其评价机制过分着眼于设计的最终产出,却忽略了学生在设计实施过程中技术运用、问题解决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成长。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渠道较为单调,缺少动态的双向交流和针对性辅导,导致学生难以迅速得到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传统的评价方式在智能化教育环境中显得力不从心,难以适应设计教学中的多元化与复杂性,也不能全面地评估学生。

二、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资源与技术发展脱节

教育资源的更新步伐与科技发展的速度并不协调,这一现象在课程安排与教学设施升级的迟缓上尤为突出。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行业技术的飞速演变,导致教学过程中对前沿技术的融入和应用尤为欠缺。同时,硬件设备的落后和技术支持的不充分也加剧了这种脱节现象。尽管行业对设计工具的技术要求日益增高,但高校在资金和资源上捉襟见肘,难以迅速更换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的平台。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技术要领的掌握,还限制了学生在面对复杂设计挑战时运用现代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不足

教师对于前沿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不足,导致教师在课程规划中融入行业最新技术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教师由于长期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行业实践背景,尤其是对BIM、VR等先进工具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课堂上无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技术指引和实战案例分享。同时,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接受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并不健全,限制了他们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此外,教师比较缺乏跨学科协作能力,阻碍了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得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无法有效推进,进而影响了学生跨学科能力的提升。

三、数智化背景下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的协同创新措施

(一)深化技术与课程的融合

在数智化时代,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的创新核心在于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结合前沿的数字化手段与教学内容,不仅能为教学方式带来多样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课程的品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BIM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解和实操能力。以往的空间设计教学主要依靠二维图纸进行,这种方式尽管有助于学生把握设计的基础规则,却无法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设计方案在实体空间中的运用效果。引入BIM技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中直观地审视设计方案,及时修改设计细节,并掌握各空间元素间的互动联系。例如,在开展某个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时,教师辅助学生利用BIM软件进行模型构建,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设计,并模拟各种材质、照明效果及空间配置对整体效果的视觉冲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还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融合,深刻领悟设计在现实场景中的实际运用价值。

VR技术融入教学是促进技术与课程相结合的关键策略。通过VR技术,教师引导学生沉浸在模拟环境中,仿佛亲身步入自己设计的场景,进行虚拟的探索之旅,进而更加生动地理解空间配置的适宜性。VR技术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空间想象力,还能揭示在二维图纸上难以察觉的设计弊端。在某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了一座城市广场的公共区域,借助VR技术,学生不仅能在虚拟世界里自由行走,还能感受到空间细节的微妙差异,如人流动线的合理性、设施分布的便利性等。这种由教师主导的交互式教学法,促使学生在设计阶段深入思考,增强对设计成果预见性的把握。

将大数据技术融入教学,高校和教师能依托数据分析手段提升学生设计方案的精准度。在课程设计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公共空间各类人群的行为习惯、动向特点进行深入剖析,进而精确调整设计方案。例如,在开展购物中心设计项目时,教师通过大数据技术,指导学生对不同年龄层消费者在购物中心的活动喜好进行详细分析,并依据这些分析结果,对公共设施的配置、休息区的规划进行优化,打造出的设计方案不仅符合审美要求,而且更加贴合不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这种以数据为支撑的设计理念,恰是数字化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二)建立跨学科协同机制

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改革的关键不仅在于设计领域的探索,还应深入融合其他学科,培育出能胜任多元领域挑战的设计精英。教师通过建立跨学科协同机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复杂设计难题的能力。

在讲授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建筑学领域的互动教学,提高学生对实体项目管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设计一个都市公共广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审美和实用性,还要考虑建筑构造和施工技术等因素。例如,在“城市中心广场设计”项目中,教师组织设计专业的学生与建筑专业的学生合作,学生共同完成从概念构思、材料挑选到施工部署的每一个环节。这样的跨学科协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理解,也体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互补,真正展现了协同创新的精髓。

伴随BIM、VR技术在设计领域的深入应用,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教学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创作与展示。例如,在一堂实践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设计一个复合型图书馆。依托信息技术团队的支持,教师指导学生不仅绘制了详细的平面设计图,还运用BIM软件构建了立体模型,并通过VR技术呈现了设计成果。这种创新的跨学科教学手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技巧,还能大幅提升学生对智能化工具的操作水平。通过打造跨学科合作体系,教师能帮助学生从单一的设计思路者转型为全能的项目管理者,拥有跨领域整合的技能。

(三)完善智能化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

在构建智能化的教育评估体系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高校设定的基础评价框架之上,重点强化两个方面。第一,评价的横向维度需综合理论及实操两大领域。在理论方面,智能评估系统将依据知识点的归纳,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在实操方面,系统利用大数据与AI技术,从多个视角对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展现及态度转变进行评估,力求评价的立体性与多元性。第二,在纵向评价方面,系统以时间为线索,自动跟踪并记录学生的学业进程,建立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轨迹档案,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评价的详细内容则通过校园教学管理系统公布,学生可以登录个人账户随时查阅自己的学业表现及反馈信息。这种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助力教师及时辨识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学习上遇到难题的学生,教师可依据智能平台提供的分析数据,提供定制化的辅导支持,进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智能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在技术援助、教师专业发展等层面进行深入推动。高校必须打造一个稳固的智能化教学操作平台,保障系统的顺畅运作。此外,教师需熟练掌握智能化教学设备的应用技巧,并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地对评价策略进行精细化调整与改进。

四、结语

在数智化时代,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的改革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借助先进技术的有机融入、协作创新模式的细致优化,以及智能化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课程得以更加紧密地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接,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和创新能力。教育领域需不断促进智能化技术与教育内容的深度结合,打造跨学科合作的创新环境,为培育符合社会要求的设计精英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锐,刘靖晗,张美伦.交互·创新·协同:数智化背景下传媒业的转型机制[J].视听界,2023(2).

[2]方堃,钟肖键,王莉莹.基于数智赋能的公共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科教文汇,2023(10).

[3]张佳琪.数智时代媒体产业创新共同体:演变机理与构建策略[J].视听界,2023(2).

[4]何明,肖娟,倪嘉怡.数智化赋能产教融合的艺术类教学创新路径探究:以住宅室内设计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5).

[5]张洋洋.数智化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3(25).

基金项目: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24年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数智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协同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JGG-2024B-014。

(作者单位: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