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美军海上作战概念演进历程
作者: 宋志峰 薛兴堂 韩光松
近些年,美国将关注重点调整为战略竞争和大国冲突。随着潜在对手中远程导弹武器系统的快速发展,对近海控制能力不断增强,美海军部正式提出“重回制海”战略,明确水面部队重新回归夺取制海权的战略目标,引发美海军与海军陆战队作战概念迭代升级。通过研究美军海上作战概念演进趋势,深度剖析美军海上作战核心思想与武器装备运用新特点与新变化,探究各作战概念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应对海上方向高端战争提供确实的“靶标”,强化作战体系与作战能力建设的针对性与可靠性。
从鹞式航母到闪电航母
随着海洋作战需求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海军向重要利益地区投送力量时遭遇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全球范围灵活部署与快速反应成为关注的焦点。近些年,美海军陆战队一直在考虑将两栖攻击舰改造为轻型航母,从单舰的视角先后提出鹞式航母、闪电航母等作战概念。
鹞式航母 两栖攻击舰主要执行前沿部署、两栖登陆作战等任务,依靠搭载的武装直升机运载登陆力量,实施突击上陆作战,攻击滩头阵地、海岸纵深目标等,扫清作战对手陆地支援火力,为后续兵力顺利登陆创造条件。美军在设计建造黄蜂级两栖攻击舰时,就考虑了搭载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能力。伊拉克战争期间,黄蜂级两栖攻击舰LHD-5与LHD-6被指定为鹞式航母,各搭载20架AV-8B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无须接近滩头就能执行攻击任务,在对地支援和配合航母舰载机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AV-8B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也存在明显不足,例如载弹量有限、作战半径较小、续航时间短等,正逐步被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替代。
闪电航母 随着势均力敌对手陆续装备高性能岸基飞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先进潜艇、无人机等装备,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的能力逐步增强。针对美军海上作战体系面临的威胁,海军陆战队将AV-8B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更换为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两栖攻击舰的战斗力发生质的飞跃,达到中型航母的作战水平。
在《2017年美海军陆战队航空建设计划》中正式提出闪电航母作战概念。闪电航母就是让海军的两栖攻击舰搭载海军陆战队的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MV-22B倾转旋翼机,大幅度提升两栖攻击舰的作战范围与兵力投送能力。该作战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利用两栖攻击舰的近海作战优势,为美海军与联合部队提供重要的进入、集结与打击能力,有效提升前沿作战部队的灵活性、杀伤力与战场生存能力。闪电航母实现了两栖攻击舰由兵力投送平台转向轻型航母作战运用,在高端战争中实施立体攻击作战。

闪电航母可能成为美军航母的发展方向,有利于缓解海军兵力不足的现状,且可以节约大量军费开支。2017年10月,兰德公司在《未来航母选择》报告中提出:如果两栖攻击舰的采购数量高于当前航母的建造计划,对美海军来说或许是降低航母成本的低风险替代方案,建议按照2∶1的比例由两栖攻击舰替换航母。美军希望通过为两栖攻击舰配备3个F-35B战斗机中队,并调整其作战运用与编成方式,形成与其他国家中型航母相当的作战能力,可作为大型航母编队的补充。近些年,美军先后对5艘黄蜂级两栖攻击舰进行升级改装,以便搭载更多舰载机,其中好人理查德号因发生严重火灾而退役。目前,2艘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和4艘改装的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具备搭载F-35B战斗机的能力。
两栖攻击舰主要遂行由海向陆的攻击任务,升级改装后作为闪电航母,难以适应未来高端战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数量有限,装载的燃油与弹量较少,持续作战时间较短,不能连续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二是采用大开舱设计,基本不具有抗沉性,不适合执行制海作战任务;三是不能搭载需要弹射起飞的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无人加油机等固定翼飞机,在强对抗战场环境中不能独立执行作战任务;四是不能高速航行,海上机动与规避打击能力非常有限。
从远征打击大队到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
21世纪初,美海军陆战队有12个两栖戒备大队,每个大队包括1艘黄蜂级两栖攻击舰、1艘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1艘惠德贝岛级船坞登陆舰,以及1个陆战远征小队。为加强两栖戒备大队作战能力,美军先后提出远征打击大队、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等作战概念。
远征打击大队 2003年,美海军提出以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的远征打击大队作战概念,应对以投送陆上武力为主的低强度作战。该作战概念就是在两栖戒备大队的基础上,增加1艘导弹巡洋舰、1艘导弹驱逐舰、1艘攻击型核潜艇等,兵力规模5000~6000人。目前,美海军有8个远征打击大队,分别是太平洋舰队的第1、3、5、7远征打击大队和舰队部队司令部的第2、4、6、8远征打击大队,其中第7远征打击大队驻扎于日本佐世保海军基地。
远征打击大队是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两个军种的联合战术编组,是由海向陆投送力量的中坚,具备较强的兵力投送、海上攻防、海上控制等能力,是登陆作战铁拳头。远征打击大队作战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发挥两栖攻击舰“海上基地”优势,增加“海上盾牌”的防御能力和远程“海上打击”能力。在空军、海军基本夺取制空权与制海权的情况下,1个远征打击大队可输送1个合成营规模的兵力,快速遂行两栖登陆作战,夺取海岸线附近的重要据点,为登陆行动和抢占滩头阵地创造条件,确保水面舰队可在近海发起对陆打击行动。
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 2016年4月,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提出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作战概念,就是由远征打击大队的两栖攻击舰搭载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逐步替代AV-8B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该作战概念整合了两栖攻击舰、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宙斯盾舰、攻击型核潜艇等力量,组成具备准航母编队能力的远征打击大队,将两栖戒备大队由登陆突击集群发展成为具备防空、反潜、反舰、对陆打击等能力的综合性海上作战集群。
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作战概念着眼提升两栖攻击舰编队的进攻性作战能力,编配1个F-35B战斗机中队,通常为6架。这大幅度增强了远征打击大队的远洋控制、对海打击与对陆打击等能力,提升了海上力量运用的灵活性,作战半径由400千米拓展至800千米,具备遂行高端战争的能力。两栖攻击舰搭载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MV-22B倾转旋翼机与MH-60S直升机等,运送陆战远征部队与海军特种部队,独立遂行战略、战术打击任务,或支援美军夺取制空权与制海权、兵力投送、两栖登陆、水下作战甚至电磁战等任务。

依据美海军目前的两栖中队、陆战远征小队、战斗机数量等,美军可编成7支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近些年,美军多次将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部署到日本岩国海航站、佐世保海军基地等,这些战斗机既可从陆地起飞,也可从两栖攻击舰起飞。美军探索通过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实施分布式海上作战,作战区域由近海、近岸逐步向全区域全领域拓展,作战任务从由海向陆投送兵力逐步向由海向陆投送力量转变,具体行动样式包括两栖作战、夺取保持海上优势作战、对陆打击作战以及其他海上作战。
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的作战能力突出:一是立体投送能力强。依托两栖攻击舰建立前进基地,在F-35B战斗机支援掩护下,迅速将所携力量进行海上、空中投送。二是火力支援能力强。该作战概念集成了多种先进的海、陆、空作战平台,大幅度提升制空作战、远程精确打击、火力掩护登陆等能力。三是防空作战能力强。依靠水面舰艇、舰载机协同,构成由远及近的防空屏障,确保海上编队顺利实施登陆作战及战力保存。但是,火力加强版远征打击大队在隐身、反潜作战、反水雷作战等方面能力较弱。
从远征前进基地作战到对抗环境中濒海作战
高端战争中,海军陆战队前沿部署面临巨大威胁,力量后撤又难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在分布式作战思想指导下,海军陆战队将濒海区域视为一个整体,探索跨域力量运用与跨军兵种指挥控制问题,先后提出远征前进基地作战对抗环境中濒海作战等概念,这些概念与海军提出的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互为依托,共同支撑海上高端战争。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 2016年9月,美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发布顶层设计文件《21世纪远征部队作战》,提出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要求建立分散、机动的前沿军事基地,以形成一个持久的能力场,提供强大的战场生存能力。该概念旨在增强海军陆战队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能力,在反进入/区域拒止体系威胁的近岸海域,利用广泛分布、数量众多的岛屿,海军陆战队岸基作战力量与海军作战力量协同夺取局部海域控制权。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的核心思想是运用多种空中和水面平台,将具备防区外打击能力的小规模兵力与装备快速、分散投送到战区前沿岛屿,以分布式远程精确火力构成密集杀伤区,摧毁作战对手水面目标甚至陆上目标。远征前进基地的位置分散,可部署在岸上、濒海和群岛水域、内陆湖泊与河道;也可配置到轻型两栖战舰、濒海战斗舰、散货船、驳船等,大幅度提高战场生存能力。远征前进基地并非特定的地点或区域,而是分布式支援能力的集合,具备一定防御能力,不仅可慑止对手可能的打击行动,还可大幅度增加对手情报、侦察、跟踪与打击的难度。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利用盟友控制的大量岛礁,在战略上防御、在战术上进攻,是一种新的远征作战样式。平时,陆战远征部队部署在对抗性或可能发生对抗的海域、岸上或濒海区域,具有高机动性、低特征、易于维持等优势,可作为一种威慑手段。战时,陆战远征部队执行海上封锁、争夺制海权、舰队补给等任务,支撑海军力量向前沿投射。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将赋予舰队指挥官和联合海上作战指挥官更广泛的一体化海上力量选项,以及更多的传感器、武器系统等资源。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着眼特定作战环境,针对特定对手和典型作战企图,拥有很强的指向性,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大型水面舰艇生存难。两栖攻击舰、船坞运输舰等大型两栖舰艇作为运载平台,在靠近对手的水域时面临反舰导弹精确打击的威胁。二是作战过程复杂。海军陆战队需要外部信息支援,与海军互操作性难度大,协同作战能力受限,需要建立复杂的指挥关系,才能支撑指挥行动与作战控制。三是海上交通线易遭攻击。后勤支援力量前出易遭远程导弹、鱼雷与水雷等攻击,导致前沿持续作战能力急剧下降。四是政治外交阻力较大。依托盟国与合作伙伴在前沿的岛礁与军民设施,需获得进入其领海领空的授权,迫使相关国家在高端战争中选边站队,增加美军获取前沿支撑点的不确定性。
对抗环境中濒海作战 随着作战对手陆续部署先进导弹,海战与陆战的界限变得模糊。2017年10月,美海军作战部长、海军陆战队司令联合签署发布《对抗环境中濒海作战》,提出对抗环境中濒海作战概念。该概念将海军陆战队的海基、陆基能力纳入制海作战行动,强调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实施一体化海上作战、陆上作战与海陆双向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