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研究
作者: 洪流摘要:文章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实践,并从以乡村振兴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农业生产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学历教育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农民的主要平台,其学历教育改革对于满足多元化人才需求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在学历教育改革中,应紧密对接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生态环保与治理、乡村组织优化升级等关键领域的实际需求,通过优化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引入前沿技术等方式,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农民,为乡村产业振兴筑基,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多元化人才需求。
(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通过学历教育改革,引领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转向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价值,并强化农业产业链整合,促进三产融合。例如,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农业特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对接农业产业链设置42个专业,涉农专业和学生比例均超过70%。同时,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农民,并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农业效益提升与乡村经济振兴。
(三)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要求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持续推出一系列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政策举措,为高职院校在培养新时代农民人才方面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耕耘者振兴计划”。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国家对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也为高职院校调整、优化农民学历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实践
(一)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概况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福建农职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实施“书证融通”,转化技能培训成果为学分,助力农民学历提升。2013年至今,福建农职院积极对接承担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关于高素质农民大专学历教育的重要工作,立足福建特色,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全面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福建农职院秉持“耕读强农、与时俱进”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了新型职业农民341培育体系、服务乡村振兴1611体系等,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与品牌。通过这些举措福建农职院培养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和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开展高素质农民大专学历教育至今,福建农职院累计服务培训高素质农民大专班学员(以下简称农民学员)7 400余人,持续为社会培养大批“一懂两爱”的乡村振兴人才。2017年5月被授予“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二)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实践
福建农职院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中成效显著,主要举措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定制化课程。福建农职院紧密对接现代农业需求,开设园艺、畜牧兽医等特色专业,实施弹性学制、农学交替与送教下乡,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增强农民专业技能。同时,福建农职院根据当地农业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涵盖畜牧兽医、食用菌、果蔬、茶叶、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等涉农专业,2023年共招收6个专业(7个方向),共计880名新生。
第二,深化产学研合作。福建农职院积极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项目合作。在3年学制的专业课程中,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自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省内高等学府),以及国内知名企业家,为农民学员授课,设置精准有效的课程,精耕农民素质提升。例如,福建农职院与顺昌县合作开展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通过校地共建、产学研无缝对接模式,推动当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在办学过程中,产教融合,以人为本,受到广大农民学员的肯定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福建农职院作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应有的风采和担当,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第三,终身学习支持。福建农职院依托福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记录学习成果,搭建线上课程与线下培训平台,帮助农民学员不断更新知识、增强技能。
第四,技术创新。福建农职院激励教师科研攻关,广泛推广畜禽疫苗免疫增强等科技成果,助力农业技术革新与农民增收。
福建农职院一系列的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实践,不仅提高了农民学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路径
(一)以乡村振兴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第一,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确保所设专业能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领域,如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方面,以满足农民学员的多元化需求。例如,福建开放大学积极响应“书证融通”教育创新模式,特别设立了茶学专业,旨在通过精准规划课程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该专业课程体系经过精心构建,设置3门专业核心课、1门专业基础课、1门通识课、2门综合实践课(共计34学分,约占总学分数38%),与福建农职院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乡村振兴带头人(三茶融合)项目7门课程建立融通关联,推进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贯通,实现学历教育、技能培训“1+1>2”的良好效果。
第二,课程内容的更新。高职院校应增加实用技术和技术训练的比重,如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确保农民学员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设计专门的课程模块,如基础理论模块、实践技能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等,让农民学员能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基础理论模块,福建农职院设置了农业基础知识、农业科技前沿、农业经济管理等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平台,确保农民学员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模块,福建农职院结合福建省特色农业产业,设置了茶叶栽培与加工、果树种植与管理、畜牧兽医等专业课程;在创新创业模块,福建农职院开设了农村电商、农产品品牌打造等课程,组织创业沙龙、创业孵化等活动,为农民学员提供创新创业指导与支持。
(二)以农业生产实际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开展田间课堂与实地教学。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现场教学、实地操作等方式,直观展现农业生产过程,帮助农民学员掌握实际生产技能。第二,加强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选取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如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运作经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历程等,帮助学员理解背后的逻辑。第三,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农民学员还可以参与真实农业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第四,混合式教学。高职院校通过开发线上课程资源,便于农民学员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学习灵活性,还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等技术手段,实现远程教学和答疑解惑。第五,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开展农业技能竞赛、专题讲座、实训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增强农民学员的农业实践技能。例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太仓市政府合作,采取“定向招生、定岗培养、组织买单、返乡就业”的模式,学院根据要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太仓多个粮食、蔬菜、园艺等特色合作农场为实训基地,开展理论与具体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对高职院校现有教师的培训。高职院校应为涉农教师提供外出调研和学习的机会,以提高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涉农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选派教师定期到农业产业园区实践锻炼、访问科研单位学习前沿技术、参与一线社会服务等,全面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同时,高职院校应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加强业务和教育教学的研究学习,关注新兴科技知识,重视教学与科研结合,并注重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例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选派教师到农业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管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第二,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高职院校可以招聘在农业生产与管理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的教师队伍补充。同时,高职院校应与涉农企业、合作社等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指导教师队伍。例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依托自身科研优势,加强与农业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过程中,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重地,高职院校对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响应,还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力量。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深化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紧密追踪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主动拓展与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一支兼具深厚理论功底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未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探寻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改革路径,培养更多优秀的乡村振兴人才。
参考文献:
[1]海飞,郭晓辉,胡莹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农业,2023(18).
[2]谭建辉,袁宁,侯玲玲.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困境与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15).
[3]王涛,韩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服务地方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3(7).
[4]欧雅洪,俞建军,杨聪颖.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职业教育视角[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
[5]沈静,张雯.涉农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路径探索: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
(作者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