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师资建设的路径

作者: 池慧 卢楠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师资建设的路径0

摘要:为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所需人才,完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师资建设路径十分重要。文章在分析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分析应用型高校BIM师资现状,构建工程管理专业BIM课程体系,并从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研发团队、校企等方面提出师资队伍提升路径,为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管理专业;BIM师资;应用型高校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生产力变革的关键。新时期产业的升级和变革,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转型,构建教育理念、体制机制的一体化创新体系,以及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动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当前高校转型升级的关键。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是当前我国土建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凸显。BIM技术作为工程行业信息化、可视化、模型化的新型工具,是培育工程行业新质人才的重要工具而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师资建设路径,是加强土建新质人才培养、实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主要是由高校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以使课程设置和讲授更加贴合实际,但是更多是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的合作形式。深度的产教融合则需要更加精准的合作目标和更为合理的合作形式,需要在专业教学上将产业活动中的理念、技术、文化和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中,从根本上创新调整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传统产教融合的全面改进。深度的产教融合通过将高校理论知识传授与企业实践经验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工程行业优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教育实践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及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加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信息化、前沿化技术的教育,是解决创新人才缺口的有效手段。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工程行业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的技术工具,通过建筑构件、建筑流程的信息集成与管理,实现了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阶段的效率提升、精准设计、优化决策、全面协同管理,推动了技术创新,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BIM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行业中的诸多痛点,还为未来的智能建筑、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强化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课程的建设是实现产教有效融合的关键。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BIM课程体系构建及师资现状

目前,广东海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自2019—2020学年开设了32学时的BIM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专业任选课程,并已完成3个轮次的教学任务,学生选课数量几乎与必修课持平。2022—2023学年采用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将该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并增设建筑模型可视化进行深层次学习,同时开设的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结构、工程施工安全等选修课教学方案都与BIM直接相关。工程管理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教学实验与实训中的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估价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验、工程招投标课程实验等教学中都会应用BIM相关软件解决问题。因此,如何基于BIM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制订BIM系列课程体系,确立核心领域培养目标,是上述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修订的关键。在产教融合视角下,广东海洋大学构建工程管理专业BIM课程教学体系,针对不同课程,明确BIM的引入方式以及开设的学期,如表1所示。

目前,广东海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共有13名教师,其中3名副教授,10名讲师,7名博士,并有3名教师博士在读,教师队伍年轻,学习能力强,但是BIM师资明显不足,无法完全支撑BIM相关课程教学,教师的BIM软件能力亟待提升。

三、BIM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

BIM技术的深入应用和广泛推广,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城市的管理和服务要求,提高建设项目中沟通协调的效率与应变应灾的能力,同时推动土木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了缓解目前熟练掌握BIM软件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BIM师资队伍建设缺乏提升路径等问题,应用型高校可以从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研发团队、提倡以赛促练、注重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第一,构建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应用型高校应完善教师获取相关执业资格和技术职称的培训与考评机制,推动教师参与企业技术职称的评聘标准和挂职方案的制订,形成“固定岗+流动岗”、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二,组建BIM研发团队,形成前沿技术应用的科研机制。针对企业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难题,应用型高校可以与企业研发同步进行,并分工协作,开发BIM协同管理平台、BIM成本管理平台、BIM与物联网云的大数据管理平台、BIM质量与安全管理平台、BIM智慧城市平台等项目。这些研发工作可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能够接触到BIM新技术的前沿动态。

第三,以赛促练,积极指导相关学科竞赛。应用型高校可以以BIM技能竞赛为契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使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得以提升;积极推进工程管理专业BIM师资建设,深化BIM类课程教学改革,在BIM类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实现学生和教师双向能力的提升。

第四,积极开展BIM类课程的线上资源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为进一步发挥BIM软件学习辐射面广的优势,应用型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积极组织BIM师资培训,增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不断更新BIM案例,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拓宽课程的宽度和广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BIM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及激励制度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应用型高校应围绕资源优化整合、薪酬福利制度完善、沟通协助机制建立、教师激励和考核机制的创新,全面打造以产教融合BIM人才为中心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第一,坚持资源优化整合。资源优化整合不仅包括硬件设施的共享,还涉及知识、技术、人才等软实力的整合。应用型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为BIM人才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学习与实践平台。例如,企业可以为应用型高校提供最新的BIM软件和技术,应用型高校则可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研发支持,双方在资源上的互补,有助于形成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

第二,薪酬福利制度完善。合理的薪酬体系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而多元化的福利制度则能够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例如,除了基本的工资待遇外,应用型高校还可以提供专业培训、职业发展路径规划、健康保险等福利,以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满意度。

第三,沟通协助机制建立。应用型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搭建企业技术骨干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双方在BIM技术应用、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这种机制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和前瞻性,又可以帮助企业提出教育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第四,教师激励和考核机制的创新。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的工作绩效、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差别化的激励措施也能鼓励教师发挥自身特长。

五、总结

在实施上述策略的过程中,应用型高校要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避免因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还要加强对产教融合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确保各项措施能够真正落地并取得预期效果。同时,应用型高校要注重教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的平衡,既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也要培养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教育和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徐政,邱世琛.数字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困境、逻辑与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24(7).

[2]祝智庭,戴岭,赵晓伟,等.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1).

[3]李振华,谢颖.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2(Z1).

[4]汤正华,谢金楼.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

[5]印鹏.产教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4).

[6]陈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产教融合实践探索[J].高科技与产业化,2024(5).

[7]宋士华,朱青,高培军.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构建[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8]宋宇名,王恩茂,方建,等.新工科视域下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22(10).

[9]张恒,顾玉萍,郑兵云,等.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BIM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