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作者: 武鹏巍
摘要:随着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创新改革,高校现有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广大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建立健全研究生资助体系势在必行。在相关数据支持下,文章对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完善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对策,旨在健全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使其成为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资助主体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引领发展,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素质不断提高,可以支持一个研究生培养费用的家庭越来越多,有能力读研究生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然而,研究生队伍不断扩大,在为我国发展提供助力的同时,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也随之出现。为了培育更优秀的研究生,我国推行了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其中研究生奖学金资助体系的改革是重要组成部分,即在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状况下,由国家按照研究生个人能力的不同,为学生提供有差异的奖学金,以减轻学生的求学负担。
一、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和学校面临较大压力,资助力度总体水平不高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研究生资助体系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无偿还资助与有偿还资助。无偿还资助包括由国家拨款设立的普通奖学金、学校设立的优秀奖学金、社会渠道层面设立的专项奖学金等。有偿还资助包括自筹经费、“三助”基金、勤工俭学基金等。在校研究生大幅增多,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持久动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和学校带来了资助压力,这是因为国家和学校在整个研究生资助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关数据调查表明,2021年度一些高校研究生无偿还资助占比达到整个研究生资助经费的70%以上。研究无偿资助对研究生来说就像是输血管,但因研究生资助体系结构的不合理化,使得整个研究生资助体系造血功能不足,长此以往,会影响整个“造血干细胞”的活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生资助体系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社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争取社会资源力量是健全高校研究生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依据国家政策要求,研究生可以定时定量地获得稳定性的奖助学金,虽然学校提出了“三助”方案,但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所以研究生是否能够获得这笔资助,以及会获得多少资助都是难以预计的,而且奖优类和贫困生补助等覆盖范围小,金额少,且这两项资助并非面向所有研究生。鉴于这种情况,很多学生即便有攻读研究生的能力,在高额学费和较低收入水平的现实问题面前也会望而却步。经济上的压力还会影响到部分研究生的求学心态,无法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出现人才流失和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
(二)研究生资助形式缺少针对性,难以解决研究生现实难题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采取的是多元叠加的资助模式,集“奖贷助勤补+绿色通道”于一体,以期最大限度地解决研究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力求体现教育公平理念,使每个研究生都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但是研究生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研究生资助形式缺少针对性,容易造成资助分配不合理。特别是对国家助学贷款来说,面向的主要是家庭困难的研究生,需要认真考虑研究生的家庭情况及其个人特点。而对大多数在校研究生来说,他们的生活来源只有普通奖学金,数额有限,难以支撑基本生活中的开销。
人才培养方式是多元发展的,研究生也存在个体差异。研究生个体在不同阶段对资助需求是不同的,而同一阶段的不同研究生的资助需求也有显著差异,这就需要研究生资助形式既体现出多样性,又表现出针对性。目前,研究生资助体系在形式上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以湖南某高校的优秀奖学金设计情况为例,如表1所示。该高校研究奖学金包括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其中获得普通奖学金的研究生占比达70%以上,而优秀奖学金既起到了激励作用,又是为了解决优秀研究生的经济困难。但是该校的优秀奖学金有着非常大的覆盖面,这就导致奖学金金额小,既失去了奖励优秀研究生的意义,又难以满足研究生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缺乏研究生政策层面的保障,研究生资助效果不佳
研究生资助体系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各个高校为此制订了相应的制度,以规范研究生资助流程和体系。但是,这些制度通常缺少系统性的考虑,导致研究生资助过程中存在衔接不到位的问题,甚至存在空白区域。另外,研究生资助体系对研究生主体意识的体现不足。如高校的资助制度没有对获得资助的条件和义务进行量化,也没有明确研究生资助的权利和义务。这就难以保障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公平性,也缺乏对资助过程的有效管理,使得研究生资助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助学贷款是解决研究生入学资金难的有效途径,政府为商业银行的助学贷款给予了一系列的财政福利,但是国家助学贷款金额一般由银行自行筹措,银行要承担相应的还贷风险,而且助学贷款笔数多,金额小,贷前审查、贷后跟踪等都需要银行投入大量的经营成本,所以一些银行表现得较为被动,导致研究生在办理助学贷款时面临诸多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国家需要从政策层面保障银行和学生的权益,简化助学贷款流程,使助学贷款处于可监管状态。
二、建立健全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研究生资助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资助力度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深化发展,研究生培育体系在不断完善。高校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制订了不同的培育方式和培育内容,以达到既定的培育目标。为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丰富研究生资助形式,国家和高校要明确研究生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以此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注意,从而扩大奖、助学金的来源和力度。
世界各国对研究生的定位越来越明确,认为研究生是创新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育问题。比如,美国制定了明确的研究生奖、助学金有关的法律法规,将研究生的奖、助学金作为一项重要且独立的经费,并且为了与时俱进地培养研究生,规定该法律法规每隔五年就要进行一次修订。我国高校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首先,国家要根据当下研究生的发展情况注入资金,对研究生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之中的助力作用进行宣传,以引起社会各界对研究生资助问题的关注。其次,国家需要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学校和社会意识到研究生奖助体系的重要性。
国家和高校是研究生资助体系主要的资金来源,但完善的研究生资助体系中的资助主体应是多元的,需要集合全社会的力量。《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对研究生资助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包括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等。以国家奖学金为例,每年要奖励研究生3.5万名,每个研究生每年2万元,仅这一项国家就要投入7亿元。而各个高校在研究生资助中的投入占据学校总财政支出的很大比重,但仍不足以覆盖全体研究生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国家和高校应扩大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资金来源渠道,号召社会力量的介入,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资源,使资助活动更丰富、更有针对性。
(二)丰富研究生资助形式,最大限度地解决研究生现实难题
就目前我国研究生培育改革发展状况而言,大多数高校是以无偿还资助作为主要的奖助方式,这种方式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等的关系,无法充分发挥资助资金对研究生科研事业的激励作用。总结国外资助体系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助学贷款是其研究生资助的主要形式。助学贷款是一种有偿奖助模式,其得以成功的原因在于构建了稳定的市场运行模式。
我国在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高校要合理安排国家自主的研究生奖助资金,寻找更多的无偿研究生奖助来源,完善无偿还资助体系,同时发展以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的研究生有偿还资助机制。除此之外,高校可以为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帮助学生筹集学费,让每个有能力读取研究生的学生不因高昂的学费放弃求学机会。比如,针对研究生个体及专业差异,高校要从整体把控、合理安排资助资源,建立系统和谐的资助体系,减轻研究生的经济压力,促进研究生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三)加强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保障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
对研究生的资助工作,国家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好顶层设计。为此,国家可以设立专门负责研究生资助的部门,对全国高校研究生奖助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及时发现研究生资助制度存在的不足,形成高效的沟通机制,并针对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生资助体系。国家还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研究生资助问题,鼓励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扩大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资金渠道,并关注各地研究生资助情况变化,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推动研究生资助体系更好地发展。为切实解决研究生办理助学贷款的难题,国家要从政策层面规范商业银行在办理助学贷款中的权利和义务,解除银行和研究生的后顾之忧。
此外,高校应成立研究生资助专门的工作室,研究和改进本校研究生资助体系,将人才推动发展战略准确落实到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对各院系研究生资助政策进行调控和监管,在寻找更多资助来源的同时,将资金的效率发挥到最大。研究生是科研事业的中坚力量,高校应将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准确落实到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中,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增加研究生津贴占比和培养经费占比。比如,高校可以将一部分科研经费用于人力资源支出,在减轻贫困生经济压力的基础上,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家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对贫困生认定的工作,有关专家提出了“多管齐下、软硬兼施、硬性量化、软性约束”的建议。因此,在进行研究生贫困认定工作时,首先,高校需要对认定第一步《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进行改进,将不动资产情况、基本支出情况、人口数量和职业等定量项目加入调查表,再结合高校所在地的物价进行多方面衡量;其次,高校要派专职人员进行实际走访,核实调查表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对调查表采集信息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问题,高校可以成立核查工作组,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核实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并建立贫困生档案,做好研究生资助流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邱化民.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机制[J].北京教育(高教),2022(6).
[2]孙百才,龚丽华.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制度实施状况调查研究:成效、问题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3).
[3]和燕杰,袁花.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专科院校奖助学金评定的若干典型案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7(5).
[4]王丽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
[5]王乐.浅谈高校资助类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