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陈绍珍 陈爱生 高银 舒长江

摘 要:本文面向全国53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分析了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的现状,梳理了高校相关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政治认同为牵引、以“行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三维度为核心教育内容的新型统战工作模式,并围绕夯实组织建设、加强联络服务、推动政治参与三个方面为高校加强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49-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1]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近年来,中共中央统战工作要点中都强调了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引领工作,表明党和国家对留学人员的关心重视程度呈不断强化的态势。

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使关注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成为学界新的研究热点[2]。在此背景下,开展相关统战工作的学理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强化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政治认同的有效路径,团结广大高校留学归国人员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聚焦新时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群体,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在该领域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其政治能力、强化政治担当,深化对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新路径的思考,为今后高校强化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提供参考,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我国高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进行了相当深度的探索,既有理论基础研究也有实际问题剖析,启迪了研究思路,拓展了探索视角。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现状的研究,如张楠的《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现状研究》,认为该群体年轻有活力、价值观多元、民主意识强烈[3];二是关于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存在问题的研究,如孟祥韵提出的平台管理层次不齐力量分散、统战对象信任感较弱、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统战工作标准较为模糊等问题[4];陈晓萍和史明霞、刘小峰提出“目前在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管理服务中还存在派出留学人员出国前重选拔、出国后缺管理、回国后轻考察”[5]等观点;三是关于高校留学人员的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如北京某课题组对北京近50所高校中的归国留学人员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和个别深度访谈,对群体特征、人才引进、作用发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6],冯宁则提出了“加强思想引领、增强文化认同,完善政策制度、搭建发展平台”的思路[7]。此外另有一些研究以地域为视角,如叶继红认为要加强对江苏留学归国人员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进一步落实和提升留学归国人员的福利待遇[8]。同时,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高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路径进行了研究,如杨洋将社会工作引入到高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提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统战工作的有效路径,试图对加强高校统战工作进行路径创新[9]。

文献梳理发现,当前学界已开展的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相关研究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研究的针对性上多为海外留学人员的整体研究,对高校领域留学归国青年的个性化研究相对缺乏;研究体系较为零散或偏重于某一局部的研究,如以某一省域市域范围或某大学为例的个别研究,对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的总体进行宏观审视较少,面不够宽,点不够深;研究多以问卷调研、文献研究或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理论分析论证不足等等。本研究以当前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以政治认同教育为牵引的新型统战工作模式,并在策略上为高校加强该领域统战工作提供路径参考,有鲜明的应用价值。

二、群体“画像”:当前我国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及统战工作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新时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及相关统战工作的现状,笔者于2022年5月至9月期间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了线上问卷调查,并同期开展了“一对一”访谈。问卷调查以“关于新时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思想政治状况”为主题,通过微信APP和“麦客表单”平台在线发放问卷,被访问者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发放的起止时间为2022年5月30日至9月30日,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问卷452份,有效问卷共433份。问卷围绕“基本信息”“国(境)外留学情况”“政治认同情况”“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服务情况”“政治参与情况”“加强留学归国人员服务的意见建议”等六大部分,共设置问题47项,其中选择题46项(单选题44项、多选题2项)、开放题1项。

(一)调查对象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覆盖全国53所高校,其中公办本科院校46所、民办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6所;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以及不同学历、年龄、学科领域的留学归国人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数据统计显示,被访问对象在区域分布上以华东地区高校居多,占总数的52.66%;性别比例方面,男性占比为53.58%,女性为46.42%,基本相当;年龄分布方面,36—45周岁人员占比最高(54.17%),其次是45周岁以上人员(24.07%),而30岁以下青年占比最低(7.18%);学位分布方面,以“博士”和“硕士”为主体,占比分别为68.98%和29.86%;学科背景以“理工农医类”和“人文社科管理类”为主,占比分别是46.88%和38.80%;专业技术职称方面,正高、副高、中级职称人员占比分别是29.33%、29.10%、35.57%;政治面貌方面,以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为主体,分别占61.43%和18.48%;留学目的方面,以“访学”和“攻读博士”为目标者占多数,分别为48.27%和31.87%;留学国家和地区以“北美”和“西欧北欧”为最主要目的地,比例分别为36.11%和20.60%;在国(境)外的年限经历3年及以上的占比为30.48%。总体上看数据符合预期,呈现的数据分布能够逻辑自洽与耦合。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分析

1.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度高

数据表明,当前我国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对党和国家在政治与情感上予以高度认同,具有很强的政治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如关于对祖国发展变化的感受,有87.99%的受访者表示“祖国越来越强大,更加热爱祖国”;对“身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光荣和自豪!”予以“强烈认同”或“认同”的,占比分别为88.45%、10.85%;关于“祖国日益强大,让华人在世界各地都更受尊重”选项,分别有79.21%、19.40%的表示“强烈赞同”或“赞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有88.45%和10.8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坚信”或“相信”;对于中国的发展变化和悠久历史文化,曾“非常积极”或“较为积极”地向外国友人推荐介绍过的总占比为66.74%;而关于“若看到对中国消极评价或负面情绪时”选项,有68.82%的受访者表示会“尽量说服,正面引导”,27.02%的表示会“展开辩论,维护国家尊严”。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71.5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熟悉”,27.71%的表示“基本知道”;对习近平总书记5月18日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精神表示“完全赞同,深受鼓舞”的比例达90.30%,说明该群体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普遍熟知;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选“非常赞同”或“赞同”的比例分别占90.99%、9.01%;同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与成果,彰显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等观点表示“非常赞同”的比例分别达89.38%、84.53%;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项,认为“符合中国国情,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的达99.07%。以上数据表明,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清晰明确,对党的领导及中国制度显著优势的理解具有显著的正面性,政治认同度高。

留学人员在海外学习经历情况,关于“留学期间融入所在国家(地区)”,“迅速融入”“较快融入”和“没怎么融入”的比例分别为12.70%、57.51%、27.02%;关于“留学期间主要接触的群体”,45.50%的受访者表示是“中国留学生”,另有22.86%的是“海外华人”,而选“当地外国人”或“其他国家留学生”的仅分别占26.56%和5.08%;关于“与外国人交流的内容”,占比较高的选项为“专业学习”“历史文化”“艺术与生活”,分别为40.19%、20.57%、20.15%,而选“政治经济”的仅占4.67%;关于“参加当地的群众集会或教堂礼拜活动”,表示“经常参加”或“偶尔参加”的比例分别为3.00%和29.33%;以上表明,我国高校留学人员的接触群体以华人为主体,在融入所在国家(地区)上尚不深入,以专业学习为主,参加集会或礼拜活动的较少。

2.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初见成效

一是组织工作的覆盖面。数据显示,受访高校中已建立欧美同学会(留联会)组织的比例为63.89%,建立其他组织的有19.44%;受访者中表示“已加入”相关组织的占比为61.20%,“正在考虑”的有18.24%,表示“无此打算”的比例为20.55%。关于是否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表达“非常愿意”或“有时间会考虑”的占比分别为50.81%、46.19%。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高校已建立留学归国人员的相关组织,近八成人员已加入或有意向加入组织,绝大多数留学归国人员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但高校在实现对留学归国人员组织工作的全覆盖上尚有差距,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二是组织服务工作成效。关于“学校重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作用的程度”的评价,认为“很重视”或“较重视”的分别占28.41%、38.80%,还有13.39%的受访者认为“形式上重视”;关于“学校关心帮助留学归国人员的程度”,认为“非常关心”或“还不错”的分别占31.41%、37.64%,感到“一般”或“不关心”的占比为20.09%、10.85%;关于学校为留学归国人员贡献学校、服务社会搭建载体情况方面,认为“丰富且效果好”或“丰富但效果一般”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32.56%、23.33%,而认为“较少”的达39.95%;关于学校服务留学归国人员的信息平台建设,有37.64%的受访者表示“较多”,45.03%的表示“很少”或“没有”,17.32%的表示“没印象”;对“遇到困难或烦恼时首先想到的寻求帮助或倾诉的对象”,选“学校或院系领导”或“自己解决”“同学或朋友”的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29.79%、26.79%、25.64%,而选“所在组织”或“统战部门”的仅分别占10.16%、6.24%。以上数据表明,高校总体上较为重视留学归国人员且提供了积极的关心帮助,搭建服务贡献载体上较为丰富,但同时存在着统战部门及相关组织作用发挥不显、服务对象满意度不高、工作成效欠佳、信息平台建设不够等不足。

三是推动政治参与和公共服务成效。数据显示,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总体上政治参与意愿和公共事务奉献意识较强,乐于展现个人能力、体现自身价值。如关于政治参与的意愿,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有意向但要看精力”的占比分别是37.41%、49.88%;针对“为学校事业发展或公共事务施展才华、贡献力量的意愿”选项,表示“非常愿意”或“有意向但要看精力”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66.74%、32.33%。关于公共事务参与的途径方式,占比最高的选项分别是“提案或建议”“参加座谈”“承担课题或调研任务”“志愿服务”,其占比分别为20.01%、19.35%、18.48%、14.81%,而选“担任职务”的占比为13.20%。上述数据体现出高校教育工作者突出个人智力贡献的特点,与该群体知识结构与职业特征相吻合。关于政治安排的现状,受访者中已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事的占比分别为7.85%、6.24%、4.85%,有其他安排的占16.40%,而没有相关安排的占比达64.67%。说明当前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总体上政治参与率偏低,与其较强的参与意愿存在较大落差。同时也表明,在如何更好地发挥该群体作用上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