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机遇、困境及其应对

作者: 王颖 彭春辉

教育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机遇、困境及其应对0

摘 要:教育元宇宙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实践背景、技术工具和现实契机,它既赋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书、育人和科研等能力的提升,又因技术的僭越、创生和宰制带来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式微、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和与学生的疏离等困境。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通过提升政治、媒介和人文素养,实现角色升级:从放任者转变为主导者,从牵线木偶转变为主人,从协作者转变为心灵捕手。同时,还应具备反思能力,找回并守护思政教师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教育元宇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92-06

从2021年开始,元宇宙已成为科技、教育等领域中的一个热词。事实上,经历了从科幻赋形到技术驱动再到资本助推的发展历程后,元宇宙概念已众人皆知。教育元宇宙既是人工智能、VR/AR/MR、区块链等技术赋能教育所形成的沉浸式、交互式虚实交织的高阶智慧教育环境,又昭示着未来教育的图景。在数字技术高度发展的语境下,教育元宇宙技术及其平台已成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新动能与新契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思考教育元宇宙视域下自身的机遇、困境、素养提升和角色升级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术界,教育被看成元宇宙应用的重要场域(Yoo,et al.,2021)[1],学者们对其具体应用进行探索,如华子荀通过实验数据证明学习元宇宙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升(华子荀,2022)[2];王运武等指出元宇宙通过升级在线教育、助力沉浸、实景和仿真学习等方式对教育赋能(王运武等,2022)[3];蔡苏等归纳了现实中元宇宙应用于教育的案例,并指出其应用同时也会带来如教育评估、技术、教学研究和资本炒作等方面的问题(蔡苏等,2022)[4];李小涛认为元宇宙赋能了学习环境,其融合性学习既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又谋划了学习的未来前景(李小涛,2022)[5];唐玉溪(唐玉溪等,2022)[6]、胡辰祥(胡辰祥,2022)[7]等则进行了元宇宙应用于教育的跨国比较研究。

同时,学界还进一步聚焦教育元宇宙在不同的教育领域的应用问题。其中,教育元宇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董扣艳[8]、方楠[9]、石磊等[10]、赵建超[11],2022)近年来出现了逐步增长的态势,内容主要涉及教育元宇宙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景、风险和应对方式、教育元宇宙赋能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新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诸多学者(王运武,2022;李小涛,2022;华子荀,2022)指出因时而新地通过教育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一定程度地解决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衍生出的沉浸性不足、具身化不强、师生交往不充分等问题。本文试图在教育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域下,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会获得何种发展机遇,又将面对怎样的困境,同时如何提升素养和升级角色以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共融、共创等问题,以期为教育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意识的发展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二、教育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机遇

教育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课将为教师提升教学(包括教书与育人能力)和研究两方面的能力带来诸多机遇。教学能力是关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它可具体分解为教书能力和育人能力两部分,前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处理与物的关系的能力,后者则强调其在教学中处理与人的关系的能力。

(一)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教书能力提升

教师的教书能力体现在教学设计活动中,教学设计以教学目标和学情为起点。从教学目标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导向性和目的性,其目标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从学情来看,当前高校思政课面对的受教育者是00后大学生,相关研究指出,这一代人更关注个人需求,他们也是互联网原住民。教育元宇宙赋能后,教师更容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设计,最终促使学生将社会、国家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需要联通学生的内心,唤醒他们的体验,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罗纳德.巴尼特曾指出高等教育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素养目标的达成为重点的较强意义的学习,而非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目标达成为重点的较弱意义的学习,较强意义的学习意味着学习的起点源自学生的真实需求,学习的过程调动经验并唤醒体验,学习的终点关注学生的评价[12]。然而,囿于传统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常常停留在思想层面,往往无力贯彻落实,照本宣科、我讲你听、为教而学仍然是现实中常见的教师操作。

教育元宇宙相关技术赋能课前、课中和课后,可使教师更为全面、具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偏好,通过大数据分析、归类,可以得出每个学生的课业成长情况画像,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特征和兴趣偏好,思政课教师可以对学习者进行分类,制定出不同类型的学习导引和规划,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实时学情动态调整教学,同时,也可以设计个性化的评价方式,真正使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由愿景变为行动。由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从学生的对立面走向了协作面,实现了从权威者、控制者向协助者、引导者角色的转换。

2.优化教学环境

面对00后群体,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构建教学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重要支撑,而教育元宇宙通过迭代升级促进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环境。

一开始,在教育元宇宙相关的虚拟仿真技术的推动下,高校思政课可实现空间转向,其教学场域得到拓展,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升级平面化的叙事方式。如深圳大学教师围绕大学生所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建立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学生可化身为虚拟空间中的角色,以分身的方式在虚拟游戏中学习。虚拟体验场景可规避真实体验场景可能存在的风险,譬如在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探讨中,虚拟场景既可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同时又不会因为其错误选择带来现实问题,置学生于危险中。虚拟仿真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平面叙事方式,教师通过营造立体、丰富的虚拟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体验来达成教学目标。紧接着,为了弥补虚拟仿真教学因屏幕隔离而带来的体验性不足这一缺陷,增强学生的具身体验,教育元宇宙通过VR/AR/MR等技术可实现虚实空间的互嵌,赋能教师营造沉浸式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在虚拟空间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优化教学环境,排除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干扰,帮助学生浸润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氛围中,实现对其引导。如通过应用可穿戴的数字设备教师可帮助学生进入到某个革命事件中,以“第二生”的身份体验这一历程,从而对革命先辈为国家、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行为产生情感共鸣,坚定其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未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教育元宇宙将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构建虚实融合的高校思政课环境,思政课教学内容将在学习者与教育元宇宙的交互中内化为其内心信念。

3.丰富教学资源

在多维技术赋能下,一方面,教师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设计立体而多元的学习资源来达成同一教学目标,譬如有理论偏好的学习者将被给予更多有深度的学习资源,如文字、书籍资源,而为注重感官体验的学习者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则更强调感受性和体验性,如音像资源、实景游戏资源等。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教学目标,教师也可以设计异质化的学习资源,如对应知识目标达成,教师可设计记忆和辨析类挑战游戏;为实现能力、思维目标,教师可设计实景PBL项目,如虚拟模拟法庭,虚拟辩论赛等;助力素养目标的达成,教师则可通过相应技术将马克思、毛泽东等伟人请到课堂,让学生在虚拟世界实现穿越时空和伟人进行交谈,从而聆听他们的故事和人生选择,深入了解他们的理论,认同他们的思想,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体来看,在教育元宇宙赋能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根据学情将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地展现出来,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因材施教;同时,为了实现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抽象化的符号,更多的是能调动学生视、听、嗅、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的动态资源。以往抽象化符号资源主要瞄准的是知识性目标,而动态教学资源则可助力能力、思维、素养等高阶目标的达成,更加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

4.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

高校思政课内容和方法选择离不开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和专业背景的把握[13]。在教育元宇宙技术赋能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全方位收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学业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如其思政课学习时间、方式、兴趣等,进而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不同学习者的特征,完成学习者的学业画像,并针对画像开展差异化的教学,对学习困难者进行精准帮扶,如针对持佛系、躺平人生态度的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学的PBL项目进行引领;针对注重个人需求满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应用体验式教育资源开展集体主义教育;针对学业成绩落后者,进行一对一的学业辅导等。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的学生学业画像将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受教育者思想和学业发展走势的预测,这将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前干预和纠偏学生的不良学业走势,及早防范其未来可能产生的思想风险。

(二)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提升

教育元宇宙增强了师生间的交互,提升了师生的临场感和体验感,不仅赋能教师教书,还促进其育人能力的提升。

1.扩大育人范围:实现多人协同互动

借助可穿戴的电子设备,师生可以打破空间阻隔同时进入到教育元宇宙平台,开展多人协同互动,相比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元宇宙的赋能将使高校思政课的受众群实现最大化,师生交互的范围获得扩大,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育人面扩大。

2.提高育人效率:达成师生心理契约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中,囿于师生对彼此身份的刻板印象,其交互无形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隔阂,有研究(张嘉友,徐云峰,2011)指出在现实空间对教师袒露心声的学生较虚拟空间少[14],因此,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及其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对学情的不了解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育人,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都将受到影响。学者申来津(2003)指出德育中的师生对彼此责任有着未经公开说明的期待,实现师生期待共识和共融,即可达成师生心理契约,从而才能提升德育的实效性[15]。在教育元宇宙赋能下,高校思政课中的师生被赋予了不同于真实世界的新形象,这将有助于打消师生面对面交往的顾虑,提升交往的频度和质量,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了解并优化彼此对对方的期待,使他们成为被彼此“看得见的人”,达成心理契约,从而帮助教师提高育人的效率。

3.提升育人质量:成就师生共同发展

在教育元宇宙技术的辅助下,每个课堂参与者的参与情况将受到监督,其个性化学习需求也能被及时捕捉和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掌握更为精准、细致的学习信息后,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学生互动的方案促进其全面发展,改变传统隔靴搔痒式的师生交往;同时,在技术辅助下,学生也可以随时参与到知识建构过程中,反哺教师,促进教学相长,改变传统思政教师“蜡炬成灰泪始干”单向付出型角色,赋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获得发展。而一个自身充盈的成长型教师将更有助于所育之人的全面发展,使其育人质量得到提升。

(三)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能力提升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研究包含教学研究和与其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两方面。通过教育元宇宙中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从一些低阶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譬如批改作业、学习障碍分析、学业评价、学习资源推送、重复性教学等,同时,教师间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案例库、书籍、音像、测评等资源的共享,提高备课效率;另外,基于虚拟世界展开的思政课实践项目相比传统实地实践,也将减少教师精力和教育成本的投入。于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研究中。

1.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学教师的教学仅被看成一种技术,其教学学术能力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欧内斯特.博耶指出教师有责任对教学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他指出教学学术与发现、整合、应用等三类学术同等重要[16]。但囿于小班教学后,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教学工作量大等客观原因,教学研究尚未得到很好地落实。而在教育元宇宙技术的辅助下,从繁复、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将具备更多开展教学研究的条件,虚实互构的教学模式也将推动教师去关注和思考如何更富创造性地开展课程设计,如何体现人类教师工作的价值,如何实现高校思政课人机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提升教学实效性等教学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成为了他们不可规避的责任。

2.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在教育元宇宙赋能后,教师的研究视野将得到扩大,研究精力将更多投入到理论创新中。具体而言,教育元宇宙技术可以根据研究者的研究需求,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特征、趋势进行归纳、分析,梳理学术发展史,建立知识图谱,预测学术发展未来,还可以完成调研数据的精准分析。这将大幅度节约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时间,引导其投入到更需要创造性的研究设计、学术批判和创新中,发挥人类工作的价值,助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

上一篇: 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