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教育史课程优化
作者: 杜智萍摘要: 教育史课程在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教育理念,传承中华师道,提升教育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教育情怀,提升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面对新时代对高素质教师的新要求和当前教育史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围绕高素质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强化教材建设,创新教育史课程教学形式,丰富教育史相关选修课程,真正发挥教育史课程在高素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 教师教育;核心素养;教育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1-0093-05
培养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史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传统基础理论课程,它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深入分析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挖掘教育史课程对于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是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史课程在教师核心素养发展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批判意识,提升教育创新能力
“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就是一个人能客观地观察一个本身直接参与的系统,历史研究就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强有力的手段。”[1]19要成为一名高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育教学技巧,还需要具备站在历史的视角上,反思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能力。当前,一些非师范类院校开办的师范专业一般不开设教育史相关课程,这使得师范生无法对人类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无法真正用发展的、辩证的方法来认识和思考当前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师范生形成一种批判意识,而这种批判意识是促使教师进行教育革新的动机。对历史的借鉴,可以提高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洞察力,深化教师对当前教育实践的思考。我国著名外国教育史学者滕大春先生关于教育史学科的实用价值有这样一段经典论述,“外国教育史如何对待‘用’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要求一种教育基本理论学科给当前某些具体教育业务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难以胜任的。但在另一方面,教育史却能培养人们较为远大的教育眼光和对课题的领悟能力,而这种眼光和能力每每能产生人们意想不到的威力。所以教育史对实际工作的效能往往是迂回的,而不是直线进行的,是须经过较长时期才能显明其伟效的”[2]5。教育史的学习能够使教师充分了解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能够对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更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从而创造性地解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有助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感
教育情怀是教师热爱教育工作的一种心理状态,其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关爱,是对教师工作重要价值的坚定信念。“教师的教育情怀本质上是人文精神和教育理想融合的产物,它为教师拥有,却指向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解放,是一种朝着真善美的心理倾向。”[3]教育史课程作为教育专业通识类课程,它给予学生的是一种教育的背景和教育的信念。在教育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到中外教育发展史上涌现出的卓越教育实践者和教育思想家。他们为实现教育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人生经历是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最好的载体。学生能够在教育史的学习中真正体会到教育家们对于儿童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对儿童的爱,对教育的信念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教育情怀,这是作为一名卓越教师应有的教育素养。教育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友好的态度、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教育,获得广泛的国际视野。
(三)有助于发展教师自主学习、研究教育专业知识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教师的专业成长日益受到重视。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还要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自觉地进行教育理论的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个不懂得专业发展规律,不能主动获得专业成长的教师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现实需要。教育史学习并不能直接教会学生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可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来认识这些问题。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引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更加客观地分析教育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师范生学习教育史,并不是要对历史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评价,而是要了解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过程,明白这一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加深对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过程的理性认识。师范生通过教育史学习获得一种主动展开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在教育历史知识获取的基础上能够联系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进行思考。
(四)有助于形成文化自觉,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教育的过程既是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自然要承担对文化进行研究、判断、选择和创造的职能。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一种文化自觉,同时也要具有相应的文化素养。中外教育史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对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一次全面的审视和反思,是对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的再认识。教育史的研究是基于对人类文化发展各个历史时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只有扎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在这一阶段中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及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通过教育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形成一种理解、认同、评价不同文化的能力和素质,获得一种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包容的文化观念。
二、基于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史课程实施现状反思
教育史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对于师范类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而言,教育史课程并未如同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一般获得足够的重视。基于教师核心素养培养反思教育史课程的实施现状可见,无论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有待改进之处。
(一)教育史相关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课程设置有限
教育史课程作为师范院校教育院系的一门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课时最多能达到150左右。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教育理论学科的快速发展,教师教育中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新的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出现,传统的教育史课程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受到挑战。各院校教育史课程的课时数纷纷被削减至72课时或54课时,甚或一些师范院校将中外教育史整合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由于教育史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教育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内容繁多,知识量较大。在学时数比较少,没有引入新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师生能够交流的内容非常有限,更无法就重难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学生既无法掌握教育史发展的完整过程,也无法深入了解教育变革及教育思想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师生关于教育史实的交流往往是浅层的,片段式的。学生通过教育史的学习获得的知识分散,无法形成对教育发展整体脉络的完整理解。此外,虽然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师范生公共课的开设形式有了明显的变化,更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但是总体而言,教育类公共课设置仍然没有跳出旧有的模式。教育学以外的其它师范类专业普遍没有相应的教育史课程。
(二)教育史课程的体系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课程的育人效果
教育史课程长期作为师范院校及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养的基础理论课程,通常是中外教育史课程分别开设。学生难以对中外教育史进行比较分析,更难以形成对中外教育发展普遍规律的整体认识,缺乏对未来将要从事的教育领域的专题史分析。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教育发展历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小学教育发展的历史都有必要进行更为充分地了解,才能对其将要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发展规律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教育史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史对于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的作用,缺乏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实现对其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史教材建设未能聚焦教师核心素养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史教材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教材。教育史教材内容更为丰满,可读性更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体现出了教育史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教材中的史料更为丰富,图文并茂,能体现出对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关注。尽管如此,教育史的教材建设仍然没有凸显本学科在教师核心素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指向卓越教师培养的核心目标,在充分彰显教育史学科魅力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正如张斌贤教授所言,“教材本身有其稳定性,因为只是体系的变化不像环境变化那么大、那么快,但是我们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和工作方式,要借鉴前沿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在适应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编出形式上更新颖,内容上更丰满的教材”[4]。师范生在阅读教育史教材的过程中能否获得一种教育专业情感的激发?能否形成对古今中外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进行探究的兴趣?能否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魅力,理性地分析借鉴外国教育的经验教训,尊重历史,善于思辨,勇于创新?当然,在教育史教材的编写上还需要更有针对性。要区分教育专业学生和非教育专业师范生在教育史教材上的不同需求和接受水平。
(四)以讲授为主的教育史课程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育史课程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教育史实,其中包括大量中外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在传统的教育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多以讲授为主,着重于教育史实的描述、分析,教育发展历史线索的梳理,教育思想内涵的解读。由于课程内容生动丰富,学生往往会形成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效果有限。这种教学状态既与教育史课程的自身特点有关,也与教育史课程长期以来作为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定位有关。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师生对教育史学科内容的深入探讨,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影响了教育史学科在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
三、旨在促进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史课程优化路径
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无疑是一个漫长过程。教育史课程对于师范生深入理解教育活动,丰富教育知识,强化教育情怀,坚定教育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立足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史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一)把促进教师核心素养发展作为教育史课程的目标
面对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教师的迫切要求,教育史应被视为教师教育的基础理论学科,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通识课程,而不仅仅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史课程以教师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教育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获得一种教育情怀,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通过对教育史实的学习,尤其是对教育家思想的深度解读,使学生能够在其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不断深化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其次,教育史课程教学中应旨在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发现儿童,逐渐深化对儿童认识的过程。人类教育改革的探索总是朝着解放儿童,发展儿童,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方向而努力。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有波折,有反复,但是,追求培养身心和谐发展之国家栋梁的方向无疑是明确的。再次,教育史课程的教学要兼顾好学科知识学习与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大量教育史实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在教育史教学中关于教育发展史实的描述和分析应着眼于学生教育反思能力的发展。教育史课程可以在培养高素质教师,培养有情怀、有能力的卓越教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整合课程内容,将教育通史的学习与教育史专题研究相结合
面对教育史课程课时减少的现实情况,依然按照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讲授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尤其是针对非教育专业的师范类学生,教师在教授教育史课程时有必要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做到整体线索清晰,但重点明确,专业导向清楚。例如,教师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授中外教育史课程时,可以选择与学前教育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专题讲授,有意识地将学前教育史的重点事件、重点问题、重要教育思想的分析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反思相联系。而对于将要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非教育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教育史的学习中安排一些关于中外中等教育发展史的专题内容。这样,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史课程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