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机制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探索
作者: 唐良平摘 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基于职业需要不断提升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行为的活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机制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外在动力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教师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基于外在动力作用确定教师培训功能与目标,设计有利于唤醒与发展内在动力的培训内容,选择有益于外在动力向内在动力转化的教师培训方式,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的理想图景。
关键词: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机制;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3-0061-04
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机制理论视域下,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它只有通过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从教师培训外在动力视角出发精确定位培训功能目标,注重发展内在动力的培训内容设计,突出外在动力有效转化的培训方式选择,让教师培训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培训外在动力
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有专业发展或专业成长,以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期许和教师自身专业幸福的需要。持续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特征。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特征
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即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在教育职业生涯中,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理解和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表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是教师由非专业化到专业化再到去专业化(即专业自觉)的动态发展过程[1],因而,教师专业发展即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一般是指教师在专业方面,包括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行为等方面发生的累积、深化和进步。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专业化过程,它是以促进教师专业自觉为导向,其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行为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个职业化过程,是教师基于职业需要的发展、为了职业幸福的发展,表现为教师职业逐渐走向成熟,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得到肯定、认同,教师的专业获得感和职业幸福感不断递增。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亦不例外。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培训已经成为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
引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因即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它是推动教师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行为方面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力量的总和[2]。从引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是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维度,我们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教师自身的要素,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信念以及内在的职业兴趣和成就感等,是促使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因,是导致教师专业持续变化的自主更新机制,根源于教师专业自我超越的本能需要和教师希望自己能够胜任教育工作的发展性需要[3]。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有自身的动力发生机制,即直接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转变为教师的专业实践或专业创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因而它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外在动力则不同,它包括教师生活的教育环境、国家的教育政策、学生学习活动专业化要求、社会文化对教师的期待等,表现为基于教师成长规律和专业标准的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等,都是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和“外部条件”而存在,都以教师专业成长的外因而起作用。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交互作用的结果。内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是外在动力发生作用的支点和平台,没有内在动力的作用,外在动力将一事无成;而外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是促进内在动力发生作用的能量,它只有通过内在动力才能发生作用,即转变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生效。同时,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它们共同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4]。因此,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内在动力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动力,需要不断促进外在动力向内在动力转化。
显然,教师培训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它的作用发挥需要转化为内在动力才能实现。就是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发挥。比如,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和意愿,教师学习与思维的方式与结构,教师接纳教师培训内容的能力和转化效率,都直接影响到教师培训这一外在动力的作用效果。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以得到更新、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5]。
二、基于外在动力作用的教师培训实践探索
教师培训作为外在动力,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这是我们进一步确定教师培训功能目标、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的基本遵循,是提升教师培训效果和质量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外在动力作用的教师培训功能定位
教师培训是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教师内在专业发展的教师学习活动,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专业素养与能力的活动[6]。教师培训的本质价值,就是让教师学会改变与创新,努力成为具有适应性专长的教师[7]。
既然教师培训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我们就不能忽视教师培训的作用,也不能夸大其作用以至于否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忽视教师培训外在动力作用,就无法理解教师培训对于教师更新教育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意义,就会将教师培训视为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的负担,反感甚至厌倦参加教师培训。相反,夸大教师培训作用,甚至将其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就会否认来自教师自身要素的决定作用,无视教师发展需要而一味地追求培训灌输,其结果是:一边是培训设计者美好的培训目标与期盼,一边是参加培训教师的无趣或被动消极,对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说,最多也就是“听着激动,想着感动,回到岗位一动不动”。
因此,教师培训永远属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它只有通过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虽然外在动力与内在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基于如此认识,我们才能正确定位教师培训的功能和目标。教师培训是在中小学教师有着自主专业发展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外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并将学习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内在动力或者通过内在动力发生作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教师培训转变或改变的,包括教师的思维方式、对教育工作甚至生活的态度与价值观念,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技巧的传递。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关注教师的情感体验,关注教师的人格特质以及价值观念培育,教师培训活动应该帮助教师深刻体察并反思自己思维方式的特点、价值理念等深层次内在的品质[8]。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学者往往将教师培训作为撬动教师自主发展的钥匙,提出要用教师培训带动教师的校本研修、以校本研修激活教师的自主研修,进而以自主研修为主要手段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这种对教师培训与教师自主发展关系的理解,比较好地诠释与运用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机制理论,找准了教师培训的功能目标定位。
(二)注重内在动力的专业情意培训模块
教师培训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它通过实施一定的培训内容和课程来实现。在培训中设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内容,以外在动力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果我们将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相关要素嵌入为教师培训内容,借用教师培训外在动力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必然会提升培训效果,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要方面。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主观需要和能动意识,一般可以分为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9]。专业理想突出表现为师德,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因。教师的专业情操构成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态度与行为,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倾向。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肯定和满足的心理倾向。在教师专业情意中,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侧重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是构成教师高尚的职业操守的最主要内容;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侧重于教师的个性品质,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素养。
从根本上看,专业情意属于教师专业发展根本动力的范畴,是外在动力能否发挥作用以及作用发挥程度的决定因素。因此,借助教师培训这一外在动力作用,将教师师德养成、职业操守培养、个性品质培育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之中,进一步发展与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必然能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加速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进程。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引导中小学教师锤炼高尚师德,培育良好的职业操守,提升“做好教师”的优秀心理品质。那种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专业情意内容模块的教师培训,没有很好地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机制,其结果是影响教师培训于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发挥。
(三)提升外在动力作用的学习力培训内容
教师培训的外在动力要发挥作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教师对外在动力输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状态和效果。它表现为教师的学习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教师学习力是能够促进教师学习行为发生、调节学习行为过程、保障学习行为效果的动态能量系统[10],学习能力构成教师学习力的主要内容。教师学习力是支持教师进行新的学习的知识和能力,来自于教师自身,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而也是构成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一部分。教师在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又成为教师进行新的学习力。因此,教师学习力与教师新的学习,是良性互动发展的关系。
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域知识,这些领域知识通过教师的学习而获得。由于学习能力和方法不同,即教师的学习力不同,教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效果也不同。影响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效果的学习力,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教师学习得更快更好更深。中小学教师学习力,包括学习的方法与路径,学习的自我控制、评估与矫正,以及如何有效学习的策略等。这些知识即教师学习力,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决定教师培训过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与效果。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为了让培训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容易被教师吸收和运用,我们需要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力。因此,教师培训可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如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新的认知科学知识,教师自省反思方法,学习工具及运用,等等。影响教师学习力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主要依靠教师平常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获得,但教师培训也是提升中小学教师学习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升自控、监测、反省能力,有利于提升培训中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促进外在动力有效转化的培训方式
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它只有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发挥作用,即外在动力经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转化才能发挥其作用。既然有转化,就必然存在转化的衰减问题。等量的外部输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不同的教师而言,其转化为内在动力的程度和效果不一样,有些教师外在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的内容多速度快,有些教师相对较少较慢。影响这种转化效果的因素,除了教师的专业情意和学习力以外,还受到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的影响。好的培训方式能够激活教师学习活力,让教师得到充分的培训体验,在乐享培训过程中积极转化,从而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输入,为其向内在动力更好地转化创造条件。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正确把握成人学习理论,设计适合成人学习的方式方法,是有效提升转化效果的重要路径。基于库伯学习圈理论的培训能够有效连接教师经验,任务式、项目式、研讨式学习方式能够激活教师的培训参与性,成果导向和行为改进的设计可以有效促进知识和技能到能力与行为的转化,等等,这些培训方式都能为有效转化创造条件。当然,上述培训方式又有着具体的内容与形态,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可见,聚焦培训目标、承载培训内容、反映教师学习特征的适切的培训方式,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外在动力向内在动力有效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