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考查的“反套路化”: 以提问来设定逻辑关系

作者: 李素琼 杨扬

摘 要 观点提问式材料作文命题的创新体现在以提问来设定逻辑关系,进而反制“思辨套路化”,加大了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突显了“强化教考衔接,促进教学提质增效”的特性,强调了思辨色彩,关注了作文背后的思维品质,突出理性概念与生活实际的碰撞,将抽象的概念放到具体的日常语境中,引领考生以思辨精神来观照生活与社会,促使考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高思维品质。本文提出用分层次法作为观点提问式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关键词 高考作文;提问;逻辑关系;思辨考查;创新;分层次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0-0029-03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舞台悄然转变,高考的写作形式通常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对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成了主流旋律,这一变革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题的直接难度,却更加凸显了审题立意环节的关键性。值得注意的是,观点提问式材料作文在这一背景下愈发占据核心地位。以提问来设定逻辑关系,契合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到的“高考考查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经过素质教育的培养,思维认知能力强的学习者应当能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辨,发表独立的、有创造性的看法”[1]等相关内容。观点提问式材料作文不仅为考生铺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允许从不同角度挖掘深意,同时也悄然设下了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中精准捕捉核心观点,并据此构建独到而立体的文章架构。这也成了每位考生必须跨越的门槛。

一、观点提问式材料作文的特点

(一)反制“套路化”,体现了思维的严谨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观点提问式材料作文往往强调思辨性,即考生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分析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探讨各种观点成立的条件和情境,从而展现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深度分析能力。最终,通过清晰有力的论述,考生需要让读者信服自己的观点或立场,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一段时间以来,高考作文的思辨似乎变成了“虽然……但是……”或“不仅……而且……”的关联词游戏,或者是“辩证看待”“理性思考”的空话、套话。但从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命题的创新还体现在以提问来设定逻辑关系,反制“思辨套路化”。如2023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是“A是造成B的唯一原因吗”的形式。2024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是“A是B吗”的形式,与之类似的是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2],这是“在A的条件下,B会少吗”的形式。这类问题,必须以“回答问题,论证结论”的“问答式”方式写作,更容易考查考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此类题不会在审题上设置太大的障碍,比如2023年上海高考题目“人们乐意探求世界,仅仅是出于好奇心吗?”实际已经告诉考生:“好奇心是乐于探究世界的原因之一,肯定还有其他动因。你只要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上还有哪些探究世界和自然获得成功的事,从而证明乐于探究世界的动机不仅仅只是出于好奇心,还有其他各种原因。”[3]而2024年的上海春考题和广州二模题与“好奇心”一题不同的是其有“是”与“否”两个答案,只是要在审准题意的基础上就相关的问题发表我们的看法。 类似这类“一问一答”的题目,尽管千变万化,但是总不外乎对一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发表我们的看法。比如“关于科学发展与人文道德的关系,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关于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关于个人自由与国家、民族、集体的关系,关于教育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是常见的‘辩证的概念’,对此作出理性思考,辩证分析”[4]。同时要敢于质疑,勇于追问,对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

(二)强调了思辨色彩,关注了作文背后的思维品质

观点提问式材料作文是指一类作文题型,其中作文材料直接给出一种或多种观点,通常为名人名言、哲理短句或社会现象的评价,要求考生基于这些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比较和权衡,进而确立自己的立场或论点,并围绕这一立场或论点展开论述。作文的题目以是非问句的形式呈现,回答“是”或“否”都可以,如2024上海春考作文题“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但要思考成立的前提是什么,这就必须明确关键词的内涵及其关系,在质疑论辩中作出理性判断,体现思辨性。在此基础上,考生需要展开联想,将抽象的观点具体化,联系现实生活、历史典故、个人经历等素材,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这类作文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材料分析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以提问来设定逻辑关系的作文题突出理性概念与生活实际的碰撞,将抽象的概念放到具体的日常语境中,引领考生以思辨精神来观照生活与社会。比如2024年上海卷“认可度”材料作文,“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体现在生活的哪些方面?“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是否妥当?认可度高的就一定是好的吗?认可是否能深入实质?围绕这些问题,考生写作的现实性、丰富性、思辨性和深刻性都能得到体现。再比如2024年广州二模作文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可以错”,但“要坚决地试”。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试错是创新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试错是越多就越好吗?材料提供了“创新过程中的试错”这一写作方向,引导考生思考并论述“在创新的过程中,试错是越多就越好吗”这一问题。“试错”是根据已有经验,采取系统或随机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尝试各种可能答案的过程,不能简单将其等同于“尝试”或“犯错”。创新,即革新,就是创造新的,既然是创造“新”,所面对的必然是“未知”,因其未知,故必然存在风险。改革创新不可避免地要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犯错的可能,试错也就必然地成为创新过程中的一环。对于写作的核心问题,考生须给予明确回答,并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全面论述,阐明理由、依据。

二、观点提问式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分层次法

提问式材料作文往往也是单则材料作文,作文题目中一般仅提供一则材料,该材料往往在最后提出一个疑问或问题,要求考生根据这一疑问或问题展开思考,作出回答,一般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进行论述或叙事。这种作文形式侧重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观点式提问材料作文适合用分层次法审题立意,先将引导语和核心问题划分开,再分别理解其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刻洞察材料背后的深层意蕴,巧妙提炼并确立鲜明而有力的观点,方能作为文章启航的灯塔,引领笔墨流淌成河,最终汇聚成一篇篇思想深邃、表达精准的优秀作文。这不仅是对考生逻辑思维与文字驾驭能力的双重考验,更是通往高考语文高分殿堂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以广东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开学联考作文题为例,并按照“四步走”的方法对其进行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作出判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一)第一步:细致分层,理清逻辑关系

将材料内容细分为若干个逻辑上相对独立的层次,每个层次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一般分为两个,一个是引导语,一个是核心问题。

材料用“越……越……”的关联词,承接起本题关键的两个要素:“知道得越多”和“越难作出判断”,旨在探讨知识和信息对于判断的影响,以及知识的多寡与判断之间的关系。所以,本题写作的关键就在于结合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背景,探讨“知道得越多”和“越难作出判断”之间的关系。“你”是出题者对考生的代称,生活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是能够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迅速、全面地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会接触大量有讹误的信息,容易强化固有偏好,陷入“信息茧房”进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引导语,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引发”意思是引起、触发、启发,作文观点必须从材料中触发,不得从材料外内容引出观点。“联想”,要求考生由此及彼,在作文时要完成由抽象概念到具体现实关照的关联转换,即“知道的”和“判断”在文中要有与当下情境相关的具体内容实指。“思考”,指触动领悟后观照自我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所以,在作文时要完成两步:一是对写作对象进行精准定性,即理清核心概念内涵及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二是反观青年自我对时代现状的深刻认识,分析原因,这一步是写作重点。联想和思考可以很广泛,“知道的”必须是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科技背景下带来的,我们的判断也应在这一背景之下。

(二)第二步:关键词的理解与内涵延伸

针对每个层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确保捕捉到该层次的核心信息。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准确理解和把握材料中的核心问题或疑问,从目前已经考查过的作文题目来看,这个核心问题一般在材料最后被提出,当然不排除以后会在其他位置出现,或者是以多个问题的形式出现。“知道得越多”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经验,还可以引申为事情的本质、发展、结果。“越难作出判断”,可以理解为有难度、速度慢、会迟疑,也可以理解为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或难以作出更合适的判断。

(三)第三步:逻辑清晰与辩证思考

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考生需要进一步挖掘这些词汇背后的深层含义,明确其思辨关系。针对材料提出的疑问,考生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即认为:知道得越来越多,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作出判断。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知道得越多,可能对判断有消极影响,如信息芜杂,真假难辨,作出精准判断的困难;知道得越多,信息茧房带来的信息同质化、单一等问题,让判断失之偏颇,造成判断的失误;知识繁杂,有时交叉重复,有时矛盾对立,带来判断过程的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等困难;信息中他人观点往往带有引导性,可能让人失去判断的客观依据……知道得越多以至于盲目自信进而产生错误判断等;知道得越多,可能需要判断到底选择哪个更为合适,增加判断难度等。当然,考生也可以持否定的回答,即认为:知道得越来越多,不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作出判断。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知道得越多,能为作出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方法、角度,使判断更容易;知道得越多,就能在判断时运用更全面的视角、获得更多的信息、作出更准确地预测,让判断更简单;知道得越多,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看待问题也更加全面,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等。

(四)第四步:结合现实深入剖析,多角度立意

作文试题既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也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自然也需要结合材料指向,从对具体现象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而不是如一般备考那样面面俱到,实际上却没有令人信服的见解。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科技的进步便于作出判断。接着结合现实例子,分析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发展对作出判断带来的种种便利,比如增加获得信息的渠道,能够掌握更为全面的资讯,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运用并列结构,通过三个分论点,借助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最后总结观点,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土著居民,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在掌握运用高科技的同时保持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借助知识的力量,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参考立意如下:知道得越多,越能作出判断;知道得越多,越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利用互联网丰富的知识,助力我们更好地作出判断。

(李素琼,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湖北 孝感 432009;杨扬,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武汉430079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0.

[2][4]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高考试题分析 语文(2025年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24:30,52.

[3] 马东来.2024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述、命题特点[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24:81.

责任编辑:毛盼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