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自己优秀起来
作者: 张曙光“县管校聘”,只要不是近三年参加工作的教师,与它都是老朋友了。这位故友,一般理解为县教体局统一管理,各校校长聘任使用。这个制度好不好?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好!那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会不会有违“县管校聘”的初衷?让教师真正流动起来,“学校人”变为“系统人”,让一潭死水(假设是)变为活水。
这个问题,本轮县管校聘落聘过的教师甲可以让他发个言。
甲这个教师,今年51岁,多少还是得到些应试教育的真传。近些年,育人不敢讲,教书还是算把好手。但去年接了一个“烂班”,今年七月期末虽有起色,成绩仍不理想。他参加校内竞聘,学校只考核近一年,落聘了,交流到镇内竞聘。
镇内竞聘的十几人中,按核定编制,有四人又要落聘。好在这回考核近三年的成绩,他虽不名列前茅,但绝不在倒四。可命运弄人,申请岗位时,与成绩正数的那位教师同岗,他再次落聘,只有参加第三轮的县内竞聘。聘在哪?待岗?目前不得而知。教师甲本人现在怎么想?想些什么?我不知道。不过有一点,参加过县管校聘的教师心底可能都在叮嘱自己:学校安全重要,“杂事”也重要,关键时刻,教学成绩才是生命线,才是救自己命的那根稻草。
如果把素质教育比作中药,那应试教育就是西医。干成绩,还是西医见效快。本轮县管校聘后,教师,尤其是落聘过的教师,一定会泪水加汗水地干,再怎么难,也要把那个冷冰冰的阿拉伯数字焐热,把那个干巴巴的分数揪出来,抬上去。
话又说回来,那个分数也没那么好揪好抬。揪分数的时候往往容易揪出气来,抬分数的同时常常也会抬出教鞭。可以预见,也可以说,体罚与变相体罚,今后仍将不时露头——假设老师们还是不肯主动捧起书本,积极学习起来的话。
经我多年的观察,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老师,不分先来后到,也不分是男是女,但他们却会有着惊人的相似——不爱读书,不爱真读书,读好书。
读起书来吧!读书对一个执教者的作用,有如运动对于人体健康,哪怕夸大其词,哪怕言过其实,总是不会碍事的。
当你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陶行知那“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诗一般(本身就是诗)的语言,只要闪现那么一小句,你举起的教鞭是落下,还是高搁?是不是也会出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美好呢?
当你面对问题学生束手无策,剩下的看家本领——体罚又利剑悬顶,掏出电话,但想到特级教师吴非《不跪着教书》里的忠告:“不要在电话里训家长,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让他们分心,尤其不要在他们上班的时候把他们叫到学校来……”是不是就不会轻易按动那11个数字?不“踢猫”的下一步,除了面对问题,解决了问题外,会不会赢得学生的喜欢?会不会促使自己真正成长?
当我们苦口婆心讲解,学生依然原地踏步,要责骂学生时,想想魏书生《学习方法》中“学生难教,主要是我们方法太少”的点拨,我们是破粗口骂学生,还是会及时反思,提高自己?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自己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的庄稼,除去体罚与变相体罚的杂草,我们的心就将高贵、美丽起来,我们的一亩三分地上的花朵,自然会绽放、结果。
评价一位教师,依我们当下或将来一段时间的教育气候,校长或其他上级往往用一年或三年的一个小得可怜的数字就把我们浓缩,甚至镇住(也有镇死的)。老师们,那都是别人的事情,我们可要不厌其烦扪心三问:学生喜欢我的课堂吗?学生喜欢我所教的学科吗?我的学生有终身学习的趋向吗?倘若都肯定回答,足矣!如果还有否定的余音,读起书来,学习起来吧!——不管你是刚涉讲台的雏鹰,还是五十或五十五岁上了“县管校聘”保险栓的老骥,教育者的字典里本就不该有“不可能”“为时已晚”等说法,更不可停下向前向上的脚步,一定要一天天逼自己优秀起来。
三年后,“县管校聘”中的“县”,“县管校聘”中的“校”,不理解为“教体局”,不理解为“校长”,笼统地“曲解”为“自己”,怕也是可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