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朵花都能飘香
作者: 杨正江二月四日,立春的日子,磊与我在街上相遇。他一改往日在老师面前的畏惧,很直爽地说:“老师,谢谢你。读书那时年少无知又无助,让你操心了,而你没有嫌弃我,也没有放弃我。我一直记得你,记得你对我的好。”我回复道:“我也没忘记你,我还经常把现在学生的名字叫成你的名字。”磊还说:“老师,技校毕业后,我就到浙江一家电子厂工作了,这次过完年又回去上班。我要结婚了,到时你一定要来我家做客。”我说:“一定来,一定来……”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忍不住又回忆起初中时的磊。
磊是班里最引人关注的一个学生。当然,不是因为他品学兼优,而是因为他总是无法按时到达学校,在学校里也常常是无精打采,经常完不成作业,即使做了交来,作业的质量也不高,作业本脏兮兮的,字迹歪歪斜斜的。另外,他穿的也是很脏且与其身高体型不符的衣服。单独与他交流过多次,也没有多少改变,每次总是吞吞吐吐,一脸无奈地站在我面前。
开学好几周了,磊依旧是老样子。为此我没少在班上批评他:你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出息?你怎么就不想想,不好好读书,你会有多好的前途?不学无术,将来如何养活自己、如何孝敬父母?每次批评,他总是低着头,红着脸,手不断地捏弄着那支满是污迹的钢笔。
期中学情检测,磊全年级第一,但不是正数第一。那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狠狠地训斥、数落了一顿。他始终低着头不吭声。气愤之余,我抛给他一句话:再不好好学,再考不好,我不管你了。
时间又过了一周,磊没到学校。
磊是不是正遭遇人生的“冬天”?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将此事弄个明白。于是,我拿出学生报名册,找到了磊家的地址。一看,还比较偏远,但我还是决定到他家看看,于是,叫上一个与磊邻村的同学带路便出发前往磊家,两个多小时的行程才到达。磊家只有一间土木结构的瓦房,没有围墙,门是开着的,我轻轻地走进屋,一股霉臭味迎面扑来。屋里有两张并排安着的床,床上的被褥黑黑的,床边坐着个目光呆滞的老人,地上放着一口锅,里面还有中午吃剩的面条。在一个墙角里堆着从地里取回的苞谷,磊就蹲在那里,正在撕苞谷的外壳。
发现是我,磊立即站起身,搬来小板凳,迅速用衣袖擦去上面的灰尘,让我们坐下。他指着床边的老人对我说:“老师,这是我奶奶。”然后又对他奶奶说:“奶奶,这是我的班主任老师。”他奶奶点点头,没怎么说话。磊说:“我奶奶眼睛不好,腿脚也不好使,干活很吃力。”我的心里一阵酸痛,听磊继续讲他家的事。
磊的母亲在他满四岁那年突遇疾病,没治好去世了,为治好母亲的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些债。父亲在昆明打工,只在过年时回来几天,平时也很少拿钱回来。他和奶奶的生活基本靠自己维持。听着磊的叙述,我的心又一阵酸痛。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却要承受这么多的伤痛与不易,这样的家境,他又如何能安心待在教室里学习?我本能地想着此刻应该为他做些什么。先帮他撕苞谷吧,我想,苞谷收回晒干,磊可能心就安了,我们边撕苞谷边聊,聊的更多的是对磊的鼓励。完了之后又和磊一起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临走时,我掏出100元钱递给磊,他却坚持不要,我硬塞给了他,对他说:“你的家离街这么远,你要下地干劳动、照顾奶奶,还要去上学,你很能干,真的不简单。之前,老师对你关心不够,这是老师的错。这钱你就拿去买点需要的生活用品。粮食收完了一定记着回到学校来上课,读书也是终身大事。”
星期天晚自习时,磊依旧没能到校,但我心里很踏实,知道他一定会回到学校来的。
在磊回到学校的时间里,磊和我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我也和他讲述了自己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和他讲自己生活中、求学路上也经历了许多不容易。我告诉他,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是冬天,但冬天终会过去,春暖花开的季节终会到来,人生也一样,难免有困难、遭遇挫折,人不只是幸福生活的享受者,也应该是幸福家庭的建设者,面对困难要激励自己坚强一点,再坚强一点,尽你所能让家朝着幸福的方向发展,即便不能如愿,也是一种历练,能提升你今后追求幸福、建设自己家庭的能力。
在师生的帮助下,磊换上了得体的新衣服,也学会了自己洗衣服,比起之前干净多了,人也开朗了起来,缺课的日子也越来越少。他还告诉我说,他爸爸回家看他的日子也多了。
磊家之行,让我再次受教,也让我联想到张文质先生《慢教育》中的几句话:“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给定的,比如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父母的文化状况、财富状况,等等,这些问题都很要命……对很多学生来说,很难说他有多大的腾挪空间,如果我们只给他一条应试的窄道,大概他的梦想就会被剥夺……”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易和艰辛,学生也不例外。学习中的困难和不易,为师者比较容易发现,而更多的艰辛,学生们选择隐忍。对于带着隐痛成长的孩子,教师学会角色转换,自我反思,用一双善察的眼睛和一颗善感的心去体察她们的隐痛,守护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变得强大,让他们在接受帮助、感受温暖的同时,享有平等和尊严,这既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需要教师的智慧。
教育也许不能时时创造奇迹,但只要用心、用情,教育一定会产生温暖、善良、价值和幸福。
◇责任编辑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