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科学与技术组织提出“房屋”模型对认知战进行评估

作者: 陈昌孝

2023年4月,北约科学与技术组织(NATO,STO)第356科研小组(ET-356)发布了《缓解与应对认知战2023年报告》,提出了认知战发展的“房屋”模型,以建立认知战领域战略与战术上的技术优势,形成体系压制,增强北约在认知战方面的威慑力,进而实现对北约及其盟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政府公信力的保卫,并为北约及其成员国提供一份科技发展图谱,作为其能够在未来认知战领域的活动与投资的行动指引。

机构重要,设置完善

北约科学与技术组织是北约下辖的以国防和安全为目的,有选择地、严格地研发和应用经过验证的尖端科技的专门机构。主要职能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发展、过渡分析、组织应用、现场测试、性能实验等,研究、分析、综合、整合和验证通过科学方法所获得的知识。该组织下辖6个技术小组、1个建模与模拟小组和1个信息管理委员会。6个技术小组分别是:车辆应用技术小组(AVT)、人类因素与医药小组(HFM)、信息系统技术小组(IST)、系统分析与研究小组(SAS)、系统概念与集成小组(SCI)、传感器与电子技术小组(SET)。这些小组涵盖了主要技术领域,由国家代表和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及信息专家组成,其中国家代表会为小组提供超出科学视角的建议,并负责与北约组织及其成员国的交流,以确保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建模与模拟小组(NMSG)则负责对这六个小组提供必要的数学支持,信息管理委员会是负责为该组织运转提供信息管理服务的综合体。第356科研小组则隶属于人类因素与医药小组。

报告内容简介

报告明确了认知战的行动方式,即通过将传统方法的应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来改变和塑造人类的思维、反应和决策方式,其侵入性和无形性对现有对抗体系形成了巨大挑战,其目标是利用认知的各个方面来扰乱、破坏、影响或修改人类决策;明晰了其与传统心理战、网络战、舆论战的关系,以建议的形式对北约认知战力量建设的目标、主要路径与整体布局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并针对北约认知战力量建设所需的科技基础与组织架构、人员培训做出了短、中、长期规划,探讨了认知战发展所需的法律与道德框架,力求为北约及其成员国擘画完整清晰的认知战技术发展路径。

北约科学与技术组织提出“房屋”模型对认知战进行评估0
北约视角下的认知战框架

北约认知战思想的演变。为应对世界安全局势的不断变化,北约迫切希望通过新的战斗理念促进战斗力建设发展转型,在近两年来的首脑峰会中不断推出新的概念。在最新的“战斗柱石”概念与战争发展倡议(WDI)中,北约寄希望于认知优势、分层弹性、影响力投射、综合多领域防御以及跨域指挥等5个方面,加强其军事体系的抗压能力并提高应对危机时的战备水平。

第356科研小组在报告中认为:认知战的目标是通过认知的不同方面来扰乱、破坏、影响和修改人类决策。这也包括在诸如“深绿”这样的辅助决策系统帮助下所做出的决策,因为“人是任何行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必须通过在众多相关专业的长久投资来获得全面且可信的科学依据,这些专业包括但不限于认知和神经科学、认知和行为科学以及社会和文化研究。”同时,以这些理论研究为基础,提出一套切实可行、便于组织的作战流程、作战编组与行动准则。通过标准化、流程化作业将认知战集成到北约现有作战体系中去,在各个层次的应用软件开发、创新可以有效实现作战目标的战术战法、标准化作战流程和拓展态势感知能力,实现总的作战体系建设目标。

“房屋”模型是报告中进行问题分析、长远规划的主要分析方法,也是其后续进行科技投资的指导性方针。与搭建一所建筑一样,“房屋”模型也需要“四梁八柱”。认知神经科学、认知与行为科学和社会文化科学作为底层的科技支持在“房屋”模型中充当“柱”(Pillar)的作用,它们对认知战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在认知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分别对应着个人层面、心理干预与宏观结构。

北约科学与技术组织提出“房屋”模型对认知战进行评估1
“房屋”模型——报告的主体理论

由于认知战强烈的学科交叉特性,“房屋”模型通过水平的“梁”来建立起各个学科在应用上的技术交叉,以成果为导向的项目推进将会有效避免单一学科的有限视野。态势感知、认知干预、作战流程和科技支撑与加持作为“梁”(Bar),则作为直接的结果直接应用在作战体系中。

社会和文化科学揭示社会内在机理与文化传播动因。对于人类群体的结构性影响是通过一系列社会以及心理机制实现的,包括但不限于社会认同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框架理论等。这些学术理论可以汇总为四个议题:鼓动分裂、制造谣言、诱导决策偏差和增强社会对于谣言的免疫力。对于这些议题的讨论与研究不仅是落实认知战的重要环节,也对加深对认知战的认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任何认知战行动都会带来信息环境的恶化,这种恶化对于网络系统或者信息系统来说可能是不可逆的熵增过程。

行为认知学分析个体行为以及心理作用。在行为认知学的研究范畴内,报告希望通过针对个人心理层面的诱导以及在群体恢复力上的提升,为认知战相关的军事能力建设提供指导。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人类神经系统在注意力过载情况下,会降低决策质量或应对,提高情绪化反应的比例(信息超载)。这一现象可以应用于认知战,神经系统如果长期处于这种“亚健康”状态,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能力将会下降,进而导致个人认知框架容易受到攻击或篡改。报告还希望通过立法来强制公开、审查活跃在社会生活中的算法,以判定其是否对于公共安全存在危害性。

神经认知学介入人类心理与认知过程。在认知神经学研究范畴内,现代人长期面临信息超载的困境,本身需要利用科技实现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而脑机接口就是这一想法的选项。人工智能、自动化系统与人脑的直接关联成为该领域的热门方向。因此,“认知战争并不严格地集中在‘信息’领域,而是集中在‘认知’领域,即大脑对信息的作用。认知效果不是行为的结果……虽然认知战目前仍然是无形的,但未来的认知战可能不是这样。简而言之,神经科学知识产品和新兴的神经技术将很快促进认知战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报告对于上述技术的未来发展还进行了短、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与预测。

北约科学与技术组织提出“房屋”模型对认知战进行评估2
报告中提出的培训思路

态势感知实现人脑的现实抽象。态势感知不仅包含战场数据的收集,还有对于所收集到的信息的处理。这意味着完善的态势感知系统除了强大的战场传感器系统,还需要作战人员具备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有效屏蔽敌方的信息扰乱,使指挥员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战场环境时,能够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问题的主要矛盾上,并实现稳定跟踪。另外,态势感知的效果将直接影响OODA环的循环效果,进而对战场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强态势感知系统对于数据的追踪溯源能力将有效增强OODA 环的循环频率,使得战场决策能够更加敏捷高效地追踪战场态势变化。可以说,认知干预就是通过对情绪、注意力、心理或感知的影响来实现的。

认知干预成为认知战的主要手段。认知干预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对敌方施加影响,对敌方心理、情绪、注意力、信息系统等造成较大压力,使其认知系统处于较低水平,不能有效区分谣言、抗击可能的认知篡改与认知操控。认知干预的手段多种多样,既包括通过信息直接影响人的认知系统,也包括通过态势感知系统来扰乱决策,但是认知干预的研究重点应在于如何通过信息载体有效地传输信息。报告中还对认知战是属于新式战争还是旧式战争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将这一问题拓展至哲学层面:认知战是否带来了新的存在——“人的领域”?报告认为“人的领域”本身就不具有明确定义,过分强调“人的领域”只会导致对于作战过程的忽视,但同时也认为单独从学科角度进行认知战研究是狭隘的,只有以认知战的目标实现为惟一导向,才能够有效串联起“房屋”模型内的各个要素。人作为认知战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是技术突破点应集中于信息载体,甚至包括以生物细胞或病毒作为载体来直接影响敌方大脑工作水平的作战方式。

作战流程是实现认知干预的组织载体。作战流程要求将认知干预环节化、标准化,使得认知干预能够通过认知战部队的流程化执行进行标准释放。作战流程的成熟意味着认知战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并具有了融入现有作战体系的能力,标准化的作战流程使得认知战的作战实施、效果评估、装备发展、后勤保障等都更加有利于实施,使得认知战得以摆脱现有的粗放发展、效果不受控制、作战行动难以复制的困局。构建完善的作战流程,要求实施者充分掌握认知战的作战机理以及致效原理,并经过实验论证,作战流程的完善使得作战行动拥有了工业化、工程化的特征,从而在行动可复制性的基础上达成规模化作战编成、作战装备的统一研制、量化评估作战效果的基本前提。

北约科学与技术组织提出“房屋”模型对认知战进行评估3
北约内部正在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模拟软件

科技赋能支撑学科交叉与实践行动。认知战争作为高技术战争的最新发展,是人类信息技术与数据处理能力大幅度增强的结果,其所应用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ML)、大数据、云计算、LOT、GAN、多现实工具、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s)、生物技术、神经技术和其他人类增强技术都处于科技变革的前沿,因此基础科学的理论突破与工程技术的繁荣发展是认知战态势感知强化、认知干预实现、作战流程确立的必要前提。科技支撑与加持在“房屋”模型中以“梁”的身份出现,既是实现科学领域学科交叉的一环,也位于工程技术领域的底层,发挥着“受力梁”“承重墙”的作用。科技支撑具有鲜明的使能与能力倍增特征,其中能力倍增特征与报告对于认知战本质的理解和认知战哲学基础紧密联系。正是由于认知战是“通过将传统方法的应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且不足以拓展出“人的领域”作为新的作战域,因此,科技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只是对现有体系的增强。

综上所述,在认知战发展中,社会与文化科学、行为认知学、神经认知学作为“房屋”模型的“柱”,发挥着科学基础的作用,对该模型框架内的一切技术研发与行动进行理论支持。态势感知、认知干预、作战环节、科技支撑与加持作为“房屋”模型的“梁”,发挥着学科交叉和实现认知战从概念走向现实的作用。

北约认知战力量发展最新进展

力量建设现状  在2021年法国波尔多召开的首次认知战科学会议上,第356科研小组向与会人员开展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各国都在开展认知战方面的工作,但普遍存在工作内容集中在学术领域,且存在人员培训缺少配套教材与必要的物质保障,教学内容空洞等情况。就培训结果来看,在某次北约军方与地方科研机构的认知战交流会上,尽管军方人员已经接受了专门的认知战培训,但是在应对虚假信息等常见认知战进攻手段时并不能表现得远超常人。对于北约内部来说,尽管其依旧在“竭力保持自己的作战传统”,但是呼吁改革的力量正在稳步增强,即使面临着诸如相关工具缺乏、学术理念不成体系、社会制约强以及内部阻力大等困难。从长远看来,北约依旧希望将认知战纳入原有的作战体系,并“像组织一场传统战争一样组织一场认知战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