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家国情怀发展的语文“红色经典”阅读活动策略探究
作者: 张思文摘 要:高中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教统编版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家国情怀的课文,其中的红色经典便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其家国情怀的重要教育资源。红色经典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在现代社会具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红色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目标,合理利用红色经典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品味红色经典汲取有益养分。
关键词:高中语文 家国情怀 红色经典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16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而语文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教师应肩负起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重任。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中国红”的地位毋庸置疑,体现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红色经典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在如今仍然熠熠生辉,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具有育人作用,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红色经典的积极作用,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让红色经典永流传。
一、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的内涵和特点
(一)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的内涵
通常意义上讲,我们将能反映革命时期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社会情况的优秀文学作品称之为“红色经典”作品。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多是追忆革命生活,抒发革命情怀,歌颂革命英雄人物的内容,对高中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家国情怀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的特点
人教统编版高中教材中收录的红色经典,一是具有时代性特点。教材中收录的红色经典书写了中华民族的革命历程,体现了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和革命精神,是将中国近代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浓缩后的精华,具有时代性特点。二是具有政治性特点。教材中收录的红色经典多为对中国近代史的记录,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红色经典了解我国的革命进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具有民族性特点。红色经典聚焦于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为革命奉献的图景,弘扬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具有民族性特征。
二、在语文课堂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当前,我们应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人人都应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家国情怀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各级学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学方向,教师应在各科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理解与传承”,对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中语文红色经典阅读教学活动策略
(一)师生共读经典,感受家国情怀
随着国家发展,文学领域诞生了大量反映中华儿女优秀民族精神的红色经典,高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与学生共读红色经典作品,在讨论中感受家国情怀,品味红色经典中讴歌的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的高尚品格,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唤醒当代高中生学习强国的意识。
以《与妻书》一文为例,这是一封诀别信,是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前三天写给妻子的。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阅读,林觉民在信中不仅表达了对妻子和家人的挂念,还在信中回忆与妻子相处的时光,体现出其对妻子浓厚的爱意,同时还有对未出世的孩子的牵挂,以及不能见到孩子便要离开的痛苦。在这封信的最后,林觉民坚决表明在国家遇到危难的非常时期,不能只顾自己而不顾国家,要甘于奉献,保家卫国。在师生共读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让学生以“使命担当”为主题,围绕林觉民的事迹写一段演讲词,在撰写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感悟林觉民的精神内涵。通过师生共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红色经典进行深度阅读,融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了解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平稳的心态阅读优秀作品,沉浸到文字中感受革命家的家国情怀,从而与革命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创设多样化情境,加强阅读感悟
1.介绍背景创设爱国情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教师应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融入真实的历史中,加强对文章的阅读感悟。人教统编版教材中收录的红色经典内容与日常生活差距甚远,与学生之间存在距离,对此,教师可以根据红色经典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以《沁园春·长沙》一文为例,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同志的豪情壮志和伟大的革命精神,教师应丰富诗词背后的时代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背景故事进行了解,基于此再对文章进行阅读,挖掘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所写,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并且国共两党已经结成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此时停留在长沙,在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时有感而发,创作了《沁园春·长沙》。在学生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后,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诗词意境,并让学生在文中画出与秋天景色相关的语句以及蕴含革命精神的语句,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通过这些语句能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的哪些精神?如何回答‘谁主沉浮’?”促使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感受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精神,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
2.影像再现情境
影像具有直观、可感、生动等特征,高中语文教师应抓住影像的特点,在红色经典阅读教学中以影像再现情境,如革命遗址、课文插图、影视片段等,以补充红色经典背景,使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
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将“觉醒年代”的片段作为教学资源,以影视作品的形式让历史再现,让新时代的学生了解共产党的辉煌历史。教师可以将红色文化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从视觉、听觉等层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如,在带领学生阅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上的庄严宣告,让学生沉浸在慷慨激昂的氛围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阅读与视频的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解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的原因,感受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从而产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
3.模拟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场景在语文红色经典阅读活动中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情境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每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我们不久前才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是学生真实经历过的情境,教师可以基于此创设生活情境,不仅更易于让学生产生共鸣,还能让学生融入学习情境中,营造红色文化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开展“阅读红色经典,歌颂革命英雄”活动,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红色经典,如《红岩》《礁石》《我爱这土地》等,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红色经典了解革命文化,并积累优秀作品中的好词好句,抒发对革命英雄的尊敬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唤醒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
(三)表演红色课本剧,实现以演促读
在高中语文红色经典阅读课堂上,学生表演课本剧能够实现以演促读,提高阅读效率。首先,学生需要深入研读红色经典,在理解作品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后将其合理改编为课本剧;其次,学生在创作课本剧的同时需要对红色经典展开进一步探究,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最后,学生在完成剧本创作后要划分角色进行表演,走进革命人物的思想世界进行揣摩,引发情感共鸣。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了解红色经典和革命人物的革命精神与高尚品格,并在课本剧的排练和表演中体现革命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实现阅读与表演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学生各方面学习素养的提升。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红色经典都可以作为课本剧让学生进行创编和表演,如《荷花淀》《党费》《百合花》等。以茹志娟创作的红色短篇小说《百合花》为例,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特点,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名文工团的女同志,她由一名十七八岁的年轻通讯员护送前往前沿包扎所,这名通讯员正值青春,平时害羞腼腆,但在面对敌人的手雷时却毅然决然地用身体扑向手雷,最终牺牲在了最美的年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篇小说改编为课本剧,学生需要深度研读这篇小说,并合理改编剧本,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能让他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反复咀嚼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通讯员为了保护战友奉献生命的伟大革命精神,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解读和探索可以进一步感悟红色经典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英雄的高尚品格,并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创造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弘扬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开展群文阅读,指向家国情怀
群文阅读相较于单篇阅读而言,需要整合多篇文章展开阅读,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文章和阅读材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在指向家国情怀的高中语文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在人教统编版教材中选择涉及家国情怀的红色经典,并根据文章主题、内容等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开展群文阅读。以《沁园春·长沙》一文为例,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展现了他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以及让人民获得安定、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的决心。教师可以选择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选段作为群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感受家国情怀。
1.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
朗读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朗诵文章的过程中感悟文中深厚的情感。因此,在高中语文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感悟文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阅读任务,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以《沁园春·长沙》《敬告青年》和《少年中国说》的群文阅读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安排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这三篇文章后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在朗读后分享自己的感受。以任务为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细致品读中找到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在朗读和鉴赏后总结自己受到触动的原因。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三篇文章时找到文章之间的契合点,感受不同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2.议题式教学法,拓宽阅读深度
议题式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探究话题,基于此开展阅读探究活动,使学生围绕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指向性的话题深度阅读文章。在高中语文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整合红色经典,找到文章之间的契合点,以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为基础设计探究性话题,让学生根据话题展开深度阅读,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师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深度,深入感受红色经典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沁园春·长沙》《敬告青年》和《少年中国说》三篇文章作为核心开展阅读活动,并给学生设置阅读任务,学生不仅要将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抄录下来,还要在阅读结束后,开展“读书交流会”活动,各自“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题撰写蕴含红色文化的文章,在文章中体现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思考自己未来该为国家作出哪些贡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3.交流阅读感悟,完善知识体系
群文阅读的阅读量要多于单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会萌生出很多想法,因此,教师应在红色经典群文阅读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分享阅读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沁园春·长沙》《敬告青年》和《少年中国说》的群文阅读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和讨论完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言论,并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了解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做些什么,促进其家国情怀的形成。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应意识到红色经典教学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这是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以及塑造其良好品格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优化红色经典阅读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红色教育,进而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韩静《“红色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践行策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年第2期。
[2] 朱秀娟《指向家国情怀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中学课程资源》 2022年第10期。
[3] 刘俊峰《红色经典育人功能实现路径探析》,《中学语文》2022年第24期。
[4] 毋小利《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红色经典篇目教学》,《教学与管理》 2021年第13期。
[5] 彭珊《指向家国情怀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分析》,《世纪之星—高中版》2022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