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双减”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

作者: 莫兰

摘 要:“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互联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单一性,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语文学习中,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快乐与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双减”课堂的构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期望可以给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语文 “双减”课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各个行业和现实生活。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师采用“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更好地学习语文。所以,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双减”政策,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尽情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掌握语文知识点。

一、“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双减”课堂的意义

1.便于营造教学情境

小学生年龄较小,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会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很难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互联网资源的出现,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可以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与推进,让寓教于乐理念与小组语文教学充分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互联网+”方式构建情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还能帮助学生扩充语文学习内容,进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点。

2.拓展语文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于将学生的情感思维转变成理性思维,让学生逐渐形成抽象概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展开语文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外可以尽可能多地了解语文知识。同时,教师通过“互联网+”展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课堂所学内容,不仅便于学生学习与记忆,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

3.减轻学生负担

过重的学习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会布置大量的作业,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渐加重,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双减”政策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轻负担,也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顺利,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充分落实“双减”政策,在教学时仍然通过传统理念进行讲课,这就造成学生很难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教师也没有积极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缺少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2.课堂缺少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阶段,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现趣味性的重要性,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方案,这就导致学生很难真正融入学习环境中,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这样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还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教学手段上缺乏创造性

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方式上要以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为首要目的,“一刀切”的做法不但阻碍了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发展,也会给某些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第二,教学主次颠倒。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要的,教师不一定要占尽上风,要懂得“放权”,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双减”课堂的构建策略

1.构建“互联网+”思想

就目前“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网络上播放的视频与学生的认知不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在“互联网+”的教学理念下,根据学生的身体、心理和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录像,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达到“双减”的目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效率,从而加速学生的学习进程。

例如,在教学《玲玲的画》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将这篇文章制作成一段动画,通过动画的方式,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玲玲从满足、悲伤、焦急到解决问题的喜悦,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分析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觉得有时候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糟,只要动动脑子,就能把坏事变成好事,让学生能深刻地把握课文的主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构建“互联网+”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教学中贯彻“双减”的方针,以减轻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构建“互联网+”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录像技术,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教学录像,通过有趣的录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学习的要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与素养。

比如,在教学《葡萄沟》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段小视频,并在其中引入一些“葡萄沟为何受人喜欢”这样的动态问题。另外,教师还提供了一些关于葡萄沟的文化和风俗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就不理解的知识点向教师请教,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魅力。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何葡萄沟里有这么多的葡萄?”“哪些句子表现出了葡萄沟的美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提示,让学生可以更轻松地寻找答案。这样,教师就能增强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感情,让学生能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设计“互联网+”课后作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会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语文教师要把“双减”的目标贯彻下去,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难度才会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教师利用网络来布置作业,能够改变过去书面作业的单调性。“互联网+”的引进,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作业内容,还能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减轻作业负担,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而且还能让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从作业中学到更多的语文,这也是对语文课本的一次有效扩展,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学完《朱德的扁担》后,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设计了两个不同的任务,一个是“语文闯关”,另一个是“实践”,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闯关”的方式,学生从完成“默写”到完成“写作”,体会到“闯关”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此外,在设计实践作业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红军战士的资料,并以此为主体进行创作,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以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写作的能力。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还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4.布置合理的写作任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相结合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综合能力。

例如,在进行《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的讲解时,由于文章主要是通过作者的视角去体现父亲的爱,所以教师在这篇文章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或者音频等资料。这样不仅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体会文章当中蕴含的情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之处,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父子之情的理解。

此外,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就是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且发表自身的观点,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表达个人想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以便于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此来切实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要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模式得到创新,以此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设计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这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能让学生赶上教学进度,进一步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由于语文课本所涵盖的内容较多,加之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学生的思维能力容易受到限制,难以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真正理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语文预习环节中,教师将生活化元素与微课视频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比如,在《北京的春节》这堂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北京春节的视频,让学生自己去看,用生动的场景来吸引他们。与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春节期间所经历的趣事、自己的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自然了。除此之外,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遇到不懂的知识点,还会利用电脑、手机等对其进行查询。这样,时间久了,学生的视野就会变得开阔起来,同时也会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与“双减”教学的要求相符。

6.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有营造出最真实的学习情境,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保持持久的兴趣,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教师将互联网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声音和图片的作用下,积极地融入语文学习之中,用整体的方式将语文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探究欲望。

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中,如果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圆明园被毁前的辉煌景象,就很难真正体会民众对圆明园被毁后的痛惜之情。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圆明园被破坏前后的画面,在不同的画面中,不同的视角下,学生的情绪会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候,学生会被圆明园被破坏前的美丽景象所吸引;有时候,学生会为自己的祖国有了圆明园而高兴;有时候,他们会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而感动。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圆明园进行前后对比,可以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理解与感受。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目睹圆明园被毁的全过程,从而对圆明园的兴衰有更深的感触。上完一堂课后,学生会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感受写成《我心目中的圆明园》。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让学生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对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7.开展生活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时应当作好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样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大多数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就需要将多媒体课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构建生活化教育情境。

例如,在进行《皇帝的新装》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影视资料的播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增强对学生与教材的熟悉程度,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实际场景去分析文本内容,掌握作者通过童话故事来讽刺虚伪滑稽的人的深意,学生可以学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不畏权贵,保持诚实的品质,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知识,进而增强学习体验。

总之,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师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路和模式进行创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华《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衡东县小学语文“双减”改革策略追踪与展望》,《教师》2023年第14期。

[2] 魏明红《用“新课标”点亮课堂,用“双减”塑造未来——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双减”课堂构建》,《新课程导学》2022年第31期。

[3] 张虽科《“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10期。

[4] 柴爱琴《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探究》,《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29期。

[5] 卢衍黄《从小学语文“双减”问题看语言思维品质的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年第10期。

[6] 杜昊贤《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家校共育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25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