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群文阅读,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 王晶摘 要:现代教育改革理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人文素养,基于阅读、创作的多元视角整合文化资源。本文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现状展开论述,在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论述了结合群文阅读构建多文本阅读、单一主题阅读、课堂创作活动等板块的方法,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群文阅读 初中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03
群文阅读不再强调对于单一文本资源的开发与解读,而是从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语文学习能力入手,将多文本整合起来,基于人文学科的基础性、人文性特点实施教学活动。群文阅读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实现从阅读到写作、从阅读到审美的教学优化,不断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审美能力。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应用,教师在群文阅读视角下整合阅读资源,设计阅读任务,有助于初中生阅读能力、文化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一、设计学习任务,把握学习目标
1.开展积累活动,整合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以阅读、写作、审美为核心目标,重视学生阅读技能与审美学习能力的同步发展。在教学活动中,传承文化思想与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独立意识与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群文阅读则推动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配合多文本的阅读指导活动,教师可以对阅读教学任务、教学方向进行重新设计,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文化审美意识展开训练。教师应该从基础的语言积累入手,让学生在类比阅读资源、阅读文本的同时积累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教学文本整合为同一单元,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素材进行鉴赏。教师可以设计“积累本”,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独特语言、句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基于先阅读、再积累的基本框架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如对于《春》《济南的冬天》的对比:春天和冬天是两个极端,一个代表一年的开始,一个代表一年的终结,那么,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故事的呢?选择课文中能够修饰春天、冬天的句子作为对象,展开鉴赏教学。其次,教师基于文本素材提出新的积累任务,帮助学生丰富“积累本”中记录的相关内容:围绕着“季节”和“地区”两个要素展开写作活动,如果是你,会选择怎样的方法进行创作?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给出写作思路,随后再结合学生的思路进行群文阅读活动,从表达手法、情感等角度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设计文化积累任务,可以加快群文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2.解读关键角色,体会人物形象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多是以阅读、背诵为主,无法起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基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群文阅读活动:通过文本主题的对比、文本资源的整合,学生能够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掌握语文知识。相较于传统的单文本阅读,群文阅读表现出了更强的综合性特点,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学生来说,群文阅读中的故事、角色有着更强的吸引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角色入手解读故事情节,感悟核心情感,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陈太公与友期》《咏雪》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群文阅读文本设计“角色卡”,利用角色卡来对比有关角色,表达情感。首先,教师围绕单一文本资源设计角色卡,如《陈太公与友期》中“元芳”“友人”的角色描述,从知礼与无礼两个角度入手,描绘角色;在《咏雪》中,围绕着“谢家之子”与“谢家之女”两个角色对“雪”的修饰制作角色卡,对二人的思维、文化积累水平展开评价。当学生完成了角色卡制作任务之后,教师将文本资源整合起来,围绕着角色卡对有关角色进行系统性评价,并设计课外延伸阅读任务:《世说新语》中,围绕着角色开展的故事并不少见,思考一下,教材内容中的角色有着怎样的特点?学生以角色卡为对象,在解读文本素材的同时了解文化作品的创作内涵,体验古人的生活与处世之道。
3.应用思维导图,厘清情节脉络
群文阅读活动围绕着多元文本素材开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故事进行梳理,锻炼学生的语文应用技能。重视多元化学习活动的开发,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群文阅读视角下,教师不仅可以借助多元文本材料开展教学工作,还可以借由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来引导学生整合学习资源。教师构建思维图,抓住故事的情节、脉络展开教学,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老王》《台阶》《阿长与〈山海经〉》等文本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图引导学生独立开展群文阅读学习,要求学生整合并鉴赏文本资源。首先,基于群文阅读活动构建思维图,掌握有关故事的关键情节,如《老王》中“我”与老王之间的联系、《台阶》中父亲对于高台阶的渴望、《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对“我”的限制与关怀等。完善的思维图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学习方向。其次,教师要利用思维图展开阅读教学活动,对学生提出互动问题,要求学生以群文阅读为背景,对比不同故事之间的差异。相较于直观的阅读活动,思维图可以发挥出反哺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如在《老王》《台阶》《阿长与〈山海经〉》等文本资源中,故事的主角都是穷苦大众,展现了作者对于普通人的人文关怀;而在故事情节中,人物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基于人物命运、性格的差别,教师可以在思维图中加入“差异分析”板块,要求学生结合群文阅读分析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别、故事情节中的差别,锻炼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4.记录作品细节,把握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积累文字知识,更要基于语言应用、文化传承、文本审美的多元视角实施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尝试改变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利用连环画实施群文阅读活动,把握文本中的关键内容,锻炼初中生的语文阅读与学习能力。
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河中石兽》的教学为例,基于群文阅读教学的引导,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编写连环画”活动,围绕着课文当中的对白、关键故事设计连环画,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教师要确定连环画设计思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为学生设计思考任务:如果要将故事转化为连环画,应该在连环画中加入哪些故事情节?在要求学生学习的同时,配合群文阅读梳理故事情节。其次,基于教材内容创作连环画,将连环画中的故事情节、主要情感展现出来,如《伟大的悲剧》中敢于牺牲的精神;《太空一日》中关于作者见闻的描述;《河中石兽》中有关角色的争论等。在教学环节,教师以连环画为载体,帮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当学生创作连环画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结合连环画复述故事情节。以学生作品来解读教材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设计多元活动,展示学习成果
1.情境再现展现学习成果
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文情感、情境是极为丰富的。为积极推进教学活动的创新开展,教师可以在群文阅读环节导入各种活动。教师以故事中的情境为参考展开教学,能够展现情境中的互动资源、人文情感,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背景故事实施教学工作,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整合文本资源,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小组互动中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结合阅读文本创设情境,选择你喜欢的故事进行情境再现。教师仅负责设计任务,学生在掌握了故事情境之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情境当中,有关故事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教师以情境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为了体现群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入多元化互动板块:要求学生结合有关情境设计对白,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多年之后,当母亲与藤野先生都已经与世长辞,作者回想起这些人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2.思维风暴挖掘学习成果
除了基于文章内容的教学指导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维展开训练。针对群文阅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交互性特点,积极延伸语文教学范围。教师要在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探究活动,通过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学习来整合语文知识,有效提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思维风暴活动,呈现阅读学习成果,能够让学生深度认识教材内容。
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社戏》《春酒》《安塞腰鼓》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基于对文本资源的创新阅读、理解来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资源开展多文本阅读活动,随后积极对学生提出阅读学习问题:在《社戏》《春酒》《安塞腰鼓》这些文本的学习当中,你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情感?为帮助学生全面呈现阅读学习成果,教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创新:一方面,是基于文章内容的深度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基于文章结构、情感的审美阅读。教师以“阅读随笔”的方式开展思维风暴活动,鼓励学生探究文本内容。另一方面,是基于地方文化习俗的阅读指导:在《社戏》《春酒》《安塞腰鼓》等文本中,要求学生搜集地方民俗文化与故事,在课堂上展开阅读交流活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学习兴趣,让学生接纳群文阅读教学。
3.联系生活应用学习成果
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在尝试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由现实生活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探究语文知识,在生活中验证文化故事。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生活素材、生活经验进行探究,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的教学为例,三篇课文围绕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不俗技巧的描述展开故事,让读者了解作者的感情与经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借由文章所传达的主题开展教学工作。在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文化创作:以学生的愿望、见闻和生活经验为背景,围绕着假想、写景、写物等话题展开创作。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允许学生以生活经验为背景展现学习成果,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鼓励学生以“仿写古文”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推动教学评价,交流学习经验
1.师生评价带动学生进步
借由群文阅读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除了积极开展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建立更为完善的评价制度,基于学生的学习表现落实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推进多元化评价活动的设计,积极完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才能有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多元化评价方案,有助于学生不断整合语文知识。
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教材《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基于阅读教学要求设计多元化评价方案,基于评价活动来引导学生阅读、创作。一方面,开展阅读评价活动,围绕着《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核心情感展开阅读交流,以“交流感想”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表达观点,教师落实教学评价。另一方面,学生进行自评,从自身的学习成果入手,对群文阅读中自身的学习表现展开评价活动,如对于自身阅读能力的评价、语文审美能力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落实自评,有助于中学生更为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
2.借用量表完善评价方案
围绕着群文阅读活动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建立量化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进行评价,依靠评价指导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教师可以在群文阅读活动中设计量表,完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材《孔乙己》《变色龙》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设计教学评价量表,锻炼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首先,对课文《孔乙己》《变色龙》的核心内容、核心情感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语文阅读经验展开评价指导。在评价过程中,按照优秀、普通、合格的基本框架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求学生体验《变色龙》与《孔乙己》当中的核心情感;其次,拓宽评价范围,对《孔乙己》《变色龙》等文本当中的核心故事、情感走向进行解读,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落实评价指导活动。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群文阅读教学保留评价成果,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水平进行记录,以此来保障语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理念构建了多文本、综合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开展提供了新的灵感。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情感、文化、技能等角度引导学生,以群文阅读驱动学生全面发展。挖掘语文知识,延伸教学范围,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琳《浅析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9期。
[2] 田丽琼《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15期。
[3] 李树刚、张会玉《刍议优化开展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学周刊》2023年第11期。
[4] 邢娟《初中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智力》2022年第34期。
[5] 汤希兰《浅议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