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感受诗画
作者: 崔艳林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古诗词表现出的诗画,促使学生通过诗画,深刻感受古诗词具备的意境美以及音韵美,并通过多渠道对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进行感受,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并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以及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诗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14
古诗词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古典文化,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美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积极主动地组织与开展古诗词教学,传承中华古典文化,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然而,教师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常常让学生采取机械记忆的方式,这样不仅不能够体现古诗词的内涵,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描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融入的情感抱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古诗词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体验诗画的价值
1.有助于学生记忆古诗词
小学生记忆知识时都是相对机械的,特别是升至高年级以后,学生就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任务意识,并经过努力,以相应的方式,深化了对古诗词的记忆,确定具体的方式、任务、策略等,随着学生形成积极思维以及学习意识,学生就能积极且自觉地参与古诗词学习,将诗画运用于古诗词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记忆古诗词的效率,相较于机械记忆可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同时,古诗词的诗画具备形象性与直观性,更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以便学生接触更多难懂文字的时候,能清晰掌握实际形象,确保其与相关知识点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充分记忆相关内容。另外,古诗词图画需确保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形象的图案以及多元化色彩相结合,经过反复观察,学生将无意识记忆转化成有意识记忆,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勇敢,以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记忆。
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古诗词内容相较于现代文,用词更加考量,句式更精简,在文法的运用上和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还会影响到具体教学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诗画,不仅能传达出古诗词表达的深意,确保和诗句内容的有效结合,而且还能提供给教师更多的教学便利,从而将诗画演变为相应的教学资源。比如,“村晚”当中的“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大部分学生对于满、浸等词语的用法不够理解,而古诗词呈现的图画,则体现出夕阳下池塘边,环境的幽静,使学生联想到青草遍地、池水高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古诗词的相关内容。
3.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古诗词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通过简短、凝练的语言将自然景物和思想情感相融合,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美妙境界。诗词语言简洁、明快,意味隽永,作者构建的多姿多彩的意境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和内涵美。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语言知识还不丰富,社会阅历欠缺,很难从枯燥、晦涩的诗词中读出作者的思想,单纯依靠诗词朗诵和阅读很难领略古诗词的意境,感悟古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对此,教师就要结合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景物描写,构建诗词和图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行想象,构建诗词与现实场景的联系,将诗词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领略诗词意境。通过古诗词和具体图画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诗词中语言的特色,理解语言背后描写的真实景象,这既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枯燥感,也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把握诗词内涵,将古诗词的语言文字与具体的图像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诗画运用的问题
1.教师无法准确把握诗画的应用契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诗画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通常采用割裂的方法,这主要反映出教师无法清晰地认识古诗词,无法满足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教师对于诗画的应用能力欠缺,不清楚诗画的合理运用时机,最终影响到了实际教学过程中诗画应用的效果。就古诗词来说,其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深层次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就能明确其中的诗意、情感与景物等,而教师无法准确把握诗画的实际应用契机,这就会影响到诗画的功能发挥。教师的课堂安排缺乏连贯性,在通过诗画进行提问的时候,提问时机不合适,不仅会使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而且在具体教学中,会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此时,教师需灵活运用诗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手段单一
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存在多样性,只有确保教学之间的互相融合,才能构建出高效课堂。教师诗画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选择了错误的教学手段,没有关注到诗画的作用,过于重视教学便捷性,而忽视了古诗词图画的运用,最终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手段单一。通常来说,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常常会用到多媒体设备,只有个别的教师才会通过诗画开展教学,而多媒体的运用为教学带来很大便利,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有许多问题,如内容反复、教学手段单一等,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而且还会影响到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3.教师对诗画的认识有限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即便是高年级的小学生,也认为学习古诗词是有很高难度的,由于部分古诗词配图太抽象,这就会影响到学生对古诗词意境及意义的理解。学生对于古诗词图画的认识有所不同,由于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欠缺,这就使小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到诗画的含义。同时,学生在观察诗画的时候,无法和古诗词的内容密切联合,虽然学生认为诗画较为有趣,但缺乏深入了解诗画的意识,这就体现出学生对于诗画的认识能力有所不足,特别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观察诗画的时候,更无法有效理解古诗词的相关内容。
三、注重体验,感受诗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巧用多媒体,体会古诗词情感
古诗词语言优美,用词恰当,通过简短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不容易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难以读出古诗词中的内涵。因此,教师应基于古诗词的内容,运用多媒体将古诗词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欣赏诗词中的优美画面,以增强古诗词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通过古诗词表达出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诗词内容,静静的夜里,清冷的秋夜,皎洁的月光从窗户照了进来,诗人看着地上的月光,好像是秋天的白霜,一个人孤单的在窗前静静地抬头看月亮,随后,诗人低头开始思念远方的亲人。此时,诗人面对月光展开了无限的想象,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并想到了自己的故乡。而回归到现实,自己长时间居住在异乡,这就使作者难以入眠,痴痴地望着床前空地的“白霜”,更是觉得寂寞,也愈发激起了作者的思乡情绪,则有了“低头思故乡”。多媒体不仅形象直观地展现出作者内心的活动,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诗人思乡心切的情感,体会到诗词中描写的内容,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助力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提高学习效果。
2.巧用诗画结合,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进行背诵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其鉴赏能力,以达到“不会写诗,也能够吟唱”的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精确把握古诗词与其画面结合的点,以促使小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能力。就小学生来说,随着其具备了相应的读写能力,面对事物时,也逐渐有了相应的审美倾向,此时,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关注到小学生自身的审美倾向,以培养与发展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诗与画的有效结合,既是绘画在古诗中的外在体现,又是诗画下古诗词的意境描写。因此,教师需立足于小学生已经具有的审美判断力,经过诗画,让其自主开展审美分析,从而使学生形成相应的鉴赏能力。
以刘禹锡《望洞庭》的讲解为例,这是首写景诗,诗词中主要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洞庭湖画面。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赏析本首诗,把诗人眼中的美丽风景画出来,作者通过具有趣味性且形象的诗画,将千里洞庭湖的美景融入诗词的意境中。在诗词中,作者巧妙运用比喻让洞庭湖的美景跃然于纸上,如一幅栩栩如生的月夜洞庭湖画卷。在诗词鉴赏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逐步理解诗词中的美景。首先,教师找出诗词中的具体景物,诸如:秋月、湖水、潭面、君山等。其次,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景物出发,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潭面在无风的时候,就像镜子一样,因此,作者用白银盘来比喻静静的湖面,而湖中的君山则是像一个青螺一样放在盘子里。最后,通读全诗,想象作者笔下的洞庭湖美景,月光和洞庭湖的水色互相交融,没有风的洞庭湖就像是一面平整的镜子一样。远远望去,整个洞庭湖的山水尽收眼底,就像是一个青螺放在一个大大的白银盘里面。这样,学生通过诗词和画面的结合,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感受作者笔下的洞庭湖美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
3.巧用教学引导,融入古诗词意境
就小学生来说,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感受能力,不只是要简单诵读与背诵古诗词,还需深刻理解到古诗词的意思,对古诗词进行理解的形式有很多种,相对有效的方法就是巧妙运用古诗词中的诗画,以促使小学生在自己的头脑当中构成诗画结合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词的语言艺术,这也是古诗词学习的重难点。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深刻挖掘古诗词的相关内容及其情感表达,以便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美产生更深的领悟。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需将古诗词意象的猜测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经过联想与想象,全方位掌握古诗词内容。同时,古诗词的语言相对简短、优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古诗词中出现的场景,体会作者通过语言营造的意境,增进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例如,在对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进行讲解时,诗词中用精简的语言描述了乡村朴素、简单的场景,体现了乡村和谐、快乐、安静的环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诗词中的场景出发,如茅檐、小溪、锄豆、织鸡笼、剥莲蓬,然后再分析诗词中的人物,白发的老人、三个兄弟等等。这样,诗词中的画面就清晰了,学生就能够有效理解诗词中体现出的农村景象,体会乡村的生活之趣、人情之美。同时,在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朗读和想象后,就能使学生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意境,深刻体会到田园生活,并得到美的熏陶。
4.联系实际生活,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丰富的古诗词,诗词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亲情、人生哲理、友情、山水之乐、爱情、思乡之情、咏物抒怀等。由于古诗词描写细腻,语言精炼,抒发了古人的情感,在文本创作上也和现代文存在一定差距,这就使古诗词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相应的距离。为了使小学生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到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教师可试着指导学生密切结合现实生活,学习与掌握古诗词的内容。
例如,在对古诗《元日》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节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由来,有哪些习俗。这时,学生就会互相交流与分享,说出传统节日和一些相关的习俗。随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春节的节日庆典活动和习俗,体会《元日》中描写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与诗中的爆竹、新桃换旧符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在爆竹燃放的声音中,旧的一年过去了,随着温暖的春风,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人们喝酒庆祝,纷纷贴上新的对联。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深刻、全面地理解了整首诗表达的意思与情感,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说出自己过春节的时候,参与了哪些活动。教师迁移学生已有的经验,增强学生的感悟,让学生与诗中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蕴,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生活化应用,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体悟与感知,还能强化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综上所述,古诗词既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又是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词内涵,通过古诗词展现的情境与图画,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丰富学生的语言与情感。
参考文献:
[1] 薛雯晶《从体验出发 与诗人相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体验意识培养》,《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年第1期。
[2] 张平军《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34期。
[3] 钟旺情《浅谈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天津教育》2022年第31期。
[4] 李瑞《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施路径》,《智力》2022年第27期。
[5] 刘凯丽《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教育界》2022年第26期。
[6] 录毛卓玛《浅谈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策略》,《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