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绘制”家风乐学园,扎实推进家风建设

作者: 袁静

摘 要:家风建设的核心对象为家庭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本质问题还是对人进行教育。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校园文化为家风建设“勾勒线条”,以家校社协作为家风建设“打造底色”,以丰富活动为家风建设“涂抹色彩”,为学生“绘制”家风乐学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扎实推进家风建设。

关键词:家风建设 家风文化 协同育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55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具体是指由祖辈或父母提倡并言传身教,使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得以规范。在家风建设中,重点内容是规范家庭所有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本质上还是对人进行教育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在家庭成员家风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立”指的是立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品德,“树”指的是树社会发展过程中需求的人才,积极培养能够肩负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人才。

学校要如何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扎实推进家风建设,为孩子“绘制”家风乐学园呢?本文以我校家风建设为例,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校园文化为家风建设“勾勒线条”,以家校社协作为家风建设“打造底色”,以丰富活动为家风建设“涂抹色彩”,为学生“绘制”家风乐学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扎实推进家风建设。

一、以校园文化为家风建设“勾勒线条”

(一)将家风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立家风乐学园

我校自独立建制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属于校园文化的“成器文化”,它包含塑型,修炼身心;有容,承载希望;致用,报效家国,这完全契合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器文化”使家风建设有了扎实的基础与良好的生态环境。融合成器文化精神可以使家风建设内涵更丰富、更充实,将敏学、知礼以及行善等与家风内涵相结合。成器文化可以让校园文化得到浸润与熏陶。比如在“印象学府”“名人故事长廊”“学府版画长廊”中选用能体现优秀家风的经典小故事。学校在组织设计主题活动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家”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了解、认识自己的家,展示家,爱家,再从小家到大家,爱家爱校爱国,不断延伸。教师通过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引申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精心设计,能够为孩子打造浓厚的家风乐学园。

(二)将家风文化引入学校培训,打造家风教研园

对于家风建设而言,教师、家长对此都感到比较陌生,所以在学校培训过程中引入家风文化也是相当重要的。首先,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开展全体教师培训活动,尤其要做好家校协同培育家风理念的宣传与引导,在实践中开展研修、培训以及指导。其次,学校进行工作部署时需要适当扩大家校协同培育家风占比,同时严格落实检查与考核工作,使教师可以在思想行为上重视家校协同培育家风,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学校要设置家风教育教研组,所有教师都可参与其中,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做好家庭成员思想、行为教育。另外,教师应该与家长相互信任,组建公平、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营造积极、和谐、融洽的家校协同家风培育气氛。学校还应该因地制宜,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会、班级交流群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将专题宣讲和普通宣传进行有机融合,将集体研讨和个体探讨相协调,使家长可以了解到家风培育规划,从而在思想情感层面获得更高程度上的认可。通过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家风文化的培训,教师和家长可以对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家校社协作为家风建设“打造底色”

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领域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只有三者充分协调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合力,更高质量地推动家风建设。

(一)达成理念共识,凝聚系统合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交流,问题的根结是三方对育人理念认识存在偏差,没有真正达成共识。在新时代背景下,家风建设的关键点为立德树人。然而,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家长偏重成绩,学校教育偏向追求学生的高升学率,社会教育偏向追求高利益。这就使家校社教育出现了矛盾,导致合力大打折扣。所以,家校社应该在理念上达成高度共识,将协同育人拧成一股绳,要辩证、长远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发展。

(二)明确职责定位,强化责任担当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育人共同体,要明确职责定位。父母长辈应自觉把家庭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担负主体责任,不缺位,不越位;学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实际设置家长课程等,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指导;社会要加快完善与升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深挖公共资源,尤其是高质量家庭教育,为高质量家风建设提供支持与帮助。

(三)搭建共育平台,形成育人闭环

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加强联系与合作,但实际情况却是无序、低效的。从家风建设方面进行分析,社会上的一些机构,比如社区、妇联、图书馆等都组织过公益类的活动,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受众面比较小,仅有少数的家长与孩子可以参加,很多家庭并不了解,导致资源浪费。基于此,学校应该发挥好桥梁作用,主动和社会上的机构对接,建设良好的共育平台,吸引更多的家长、孩子参加;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注意收集家长、孩子的真实感受,设置反馈渠道,指导社会机构更好地开展工作。将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打造一个育人闭环,这样可以使孩子获得一个良好的家风学习环境。

三、以丰富活动为家风建设“涂抹色彩”

在开展“家风建设”主题活动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采用“点上发力、线上延伸、面上开花”三步走,共同助力“家风建设”项目的推进,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优良家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点上发力,精心策划开展主题活动

为弘扬好传统家风文化,我们可以从“家风建设”这一点上发力,展开活动探究,进行实践体验,深化活动内容,把家风活动课程化,系列化。活动中,我们精心策划,采用探名人家风、诵家风家训、讲家风故事、写一封家书等丰富多彩又易于小学生表现的形式,把优秀家风传递到每个家庭,再辐射到社会。在生动、形象的演绎中显示优秀家风文化的魅力,推进家国情怀、遵规守纪、崇德尚廉、公私分明等理念蔚然成风,为学生的成长涂上更美的色彩。

1.一校一基地,润物无声

学生的成长与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依托校园家风建设基地,精选历史名人事迹,宜兴名人故事等搜集家风故事,从他们的祖训家规中提炼精华,以孝道、为学、修业、养心、守法、积善、勤劳、宽容等方面为主要内容,将优秀家训和家风故事展示在学生们的目能所及之处,构建育人的校园文化,营造氛围,渗透家风家训,让学生随处随时触摸到家风家训。

2.一日一诵读,潜移默化

阅读感受经典的家风,能在每个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粒好家风的种子,孕育成长为向上向善的新时代家风。我们开展经典家风家训诵读活动。在每天的早读或午读时间诵读经典家风家训;以年级为单位开展“诵家训,传美德,树家风”诵读会,以赛促读,评选“最美家风家训诵读优胜班级”,引导学生在读家风家训的活动中理解内涵,传承美德。

3.一周一故事,耳濡目染

在父母的帮助下,学生们可以书写一个个属于自己家的家风小故事,站上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展示台,把自己的家风故事讲给大家听,把优良的家风传扬出去。“我们家的家训是勤劳节俭”“爸爸经常教导我做人诚实守信”“爷爷让我时刻谨记尊老爱幼”学生畅所欲言讲述自己的家风故事,在故事中感悟成长中的得与失,就能够探讨家规、家风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4.一月一家书,温暖陪伴

书信文化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家书不仅是家人间传递信息、寄托思念与关怀的信函,更是传承家族文化、弘扬优良家风的载体。一个个有情感的文字串成一句句有温度的话语,又汇聚成一封封充满爱的家书。我们号召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家书,以书信为载体,在家书中渗透优良家风。

(二)线上延伸,深入拓展家风建设载体

1.开设“家风建设+红色文化”课程

家国情怀是新时代优良家风理论内涵的核心。经过前期的调查,我校有许多学生的家庭是军人家庭,甚至还有一些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老战士家庭,这些家庭红色家风浓厚。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一红色资源,推进“红色家风旗帜高扬”工程,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与革命老战士进行面对面交流,把几代人传承红色家风的故事拍摄成短视频,供全校师生观看与学习。我们还要拓宽思路,开展其他家风寻访活动,宜兴名人辈出,周培源、徐悲鸿等名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良好家风的熏陶。学校要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形成合力,为红领巾寻访活动挖掘社会资源。

2.开设“家风建设+共育讲堂”课程

在开展家风建设过程中,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可知,首要工作就是进行家长需求调研,然后列出清单,制定策略,建设专业队伍,构建“点菜+配菜”模式,围绕清单内容有针对性地落实家校共育活动。在进行家校社共育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点与面的融合,不仅要“面”向不同群体,比如家长会、家长微课堂等,突出引领作用,涵盖典型教育案例、问答式的家庭教育妙招分享等,传达现代化家教理念;也要设计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家长开放日、家校社读书分享会、家长评教等“点”上的活动。针对家校社座谈会而言,教师应该打破年级、班级限制,在小范围之内开展家长会活动,邀请社会上的教育专家现场指导,帮助家长解决难题,通过有经验的家长分享妙招,以及专家给出的意见,进行理论指引。

3.开设“家风建设+集美行动”课程

在进行“集美”家庭活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将目的性与隐蔽性有机融合、教育性与趣味性有机融合、特殊性与及时性有机融合。在温馨、有趣、愉快的亲子活动中全面渗透教育,这样不仅减轻了说教意味,而且彰显出了教育功能。比如开展集美行动,整理和收集“集美”家风档案,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搜集对于家庭和成员有重要意义或是蕴含家风物品等,关于档案表现形式、内容不做限制,比如书面形式的文字记录、书法、绘画等,还有短视频、书信等;也可以是家谱,孩子制作的家庭树,或是手工艺品;可以是父母获得的光辉荣誉,孩子的奖状、证书等,还可以是生活中、游戏中的欢乐。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孩子能看到物品背后所隐含的家庭美德和优良家风,更能理解祖辈、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通过“集美”家风档案设计,教师可以使所有家庭成员的成长以及发展历程更加具体化,获得较大的教育价值。

4.开设“家风建设+版画特色”课程

多年来,我校致力于版画这一美术特色教育,教师把版画课程与家风建设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通过版画创作,描绘和展现家风家训。学生可以根据认真观察、真实体验、用心感悟家庭中长辈的教诲、父母的以身作则、集美行动的参与等积累家风创作素材,也可以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进行传统优良家风的挖掘,还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等,利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绘制出家风版画内容。如版画《文明出行》《我的妈妈》《有爱处处是温暖》《绿色的生活别样美》《父子聊天》《一棵大树的故事》等,都是学生依托家风建设活动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学校还可以组织评选出优秀的家风版画,挂在版画长廊中进行展示,以美育德。

(三)面上开花,全面落实评价激励机制

在进行家风建设评价时,学校需要高度重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不是选出谁优秀,而是要调动家长与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家风建设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设计研发评价工具与创设评价档案以及实施家风评比等形式,落实家风建设评价工作。

1.“集美”行动人物展

学生要根据自己传承家风家训的表现,进行“德美少年”“智美少年”“健美少年”“向美少年”“勤美少年”的敏学好少年画像活动,把自己的美好家风形象画出来,教师收集后,利用“学府小舞台”“学府版画长廊”等进行展示,发挥榜样的力量,更好地践行和建设家风文化。

2.“优秀家风”案例集

我们要发动家长和教师撰写家风案例,家长可以写自己如何引导孩子传承优良家风的故事与过程,教师可以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家风课堂或是组织的家风活动也撰写成案例。学校收集后,评选出优秀案例,根据撰写内容的不同,分成家国篇、学习篇、勤劳篇等编辑成“优秀家风”案例集,既可以作为学校家风建设的成果,又可以传承下去,供家长、学生阅读与学习。

3.“最美家风”评选

我们与社区合作,每年开展“最美家风”家庭评选,结合共育讲堂、“集美”家风档案的收集与展示等家风建设活动,采用积极宣传、班级初评、校园展评、表彰汇编以及展示弘扬的形式,吸引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参与其中,选出优秀家庭、良好家风进行展示,引领更多的家庭建设家风。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家风建设过程中需要坚定不移地秉承守正创新原则,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在传承中做好创造,在延续中寻求跨越,更加精准地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文明新风尚之间的联系,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积极探索家风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若星、周慧、伍建清、宾亚君、张健《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问题与学校支持策略》,《教育科学论坛》2022年第5期。

[2] 沈婉婧《家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山西日报社》2023年第8期。

(袁静,1984年生,女,汉族,江苏宜兴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德育研究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