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作者: 余候选

摘 要:新《课标》指出,学科教学要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在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落实基础知识的讲授,还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德的养成。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担负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使命。初中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一部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时,要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进行。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思想意识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商业文化、快餐文化的泛滥,网游、影视明星的浸染,而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一定的优秀思想道德意识,深入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可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不仅涉及传统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还涉及如传统的民间习俗、民间文化、优秀的传统思想等内容的教学,因此,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特有的标志,渗透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有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传统文化的教学,将丰富语文教材内容,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便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同时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语文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传统的教育中一直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教学,忽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近年来,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逐渐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性。而学校教育是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因此,要形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的教育理念。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未来得及更新,或者是认识不足,导致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缺乏重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不强,且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方面是由于语文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不足,传统文化素养不够,在教学中只能过度地依赖现有的语文教材,无法渗透适合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导致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结合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要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就要使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加合理和自然,而不是让学生觉得是又增加了学习的内容和任务,进而产生学习压力。

(一)挖掘教材内容,体现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是先挖掘课本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在完成课本内容的教学基础上,再挖掘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得教学过渡更加自然。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文化信息载体。下面以九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进行探讨。

1.挖掘古诗文中的优秀思想文化

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育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思想文化主要通过古诗文来体现。过渡到初中的学习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初中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古诗文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的教学为例,基本的教学任务是:走进作者,了解作者创作文章的历史时代背景;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精读全文,分析作者的写作特色;评析文章,理解古人的豁达心态;总结和概括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

基于对此文的学习,语文教师可以深度挖掘的优秀思想文化便是古人在文中显现的豁达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应该借鉴的生活态度,因此在此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难点和重点放在对古人思想意识的解读上,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如文章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向学生传达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因外界因素的好坏与自我的得失而感到开心或者难过,要实现自我内心的平和发展,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事件的发生。

古人用简单的两句话便将人生哲理概括出来,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古人精简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学习这样豁达的心态,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折射。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向学生传达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延伸到学生学习的阶段,则是要求学生在其位谋其职,在当下要好好学习,履行好自己学习的义务和责任。由此可见,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是可以进行变通的,不仅仅是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场景,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挖掘古人的思想文化,不能局限于表面的思想解析。

又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的教学中,该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仅蕴含着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会有遗憾的人生哲理,而且彰显了古人优秀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给予学生别样的体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该诗词的歌曲形式,让学生跟唱,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该词,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余去探索更多相同的传统诗词,如《烟花三月》《朝云暮雨》《长歌行》等。

2.探索传统小说中的优秀文化故事

新的教学理念中强调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营养,让学生领会书中经典故事的人生哲理和为人处世之道。领会不同时代的人物魅力,从故事中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走一遍古人走过的路,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既要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又要结合教学要求为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古代的小说题材,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更多的古代书籍,解读古代小说或书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文化,对小说故事的历史文化发展形成大概的认识。

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代故事小说的教学,同现代的白话文故事小说的不同点在于,古代的小说用词比较简洁和生涩,由于时代的不同,用词和书写结构的差别是学生阅读的难点,但是传统的优秀小说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生活背景,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其他方面都有所体现,是现在的人们了解古史的一个重要渠道,更是优秀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如学生通过阅读传统的小说,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朝代实施的是什么样的政策制度,当时的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人们受教育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并从传统小说中汲取文化知识,进行创新,书写自己的故事。

以部编版教材《范进中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时,帮助学生梳理大概的故事情节后,为学生科普有关的科举制度历史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知识来分析主人公范进执着于科举考试的原因。其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搜索相关的影视片段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观看故事片段直观地感受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不良影响。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传统小说中,语句运用的精妙,让学生走进鲜活的古代故事中,切实地意识到在固定的历史时期下,时代文化的不同造就了这些伟大的作家,为人类创造了经久不衰的作品,并在感官上体会当下的社会生活环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知识和了解传统故事的重要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和再次创作自己的故事。

3.了解传统故事中的优秀民间习俗

生活习俗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习俗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是先祖们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的,是人们家国情感寄托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途径。因此,针对此方面的传统文化,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和教材进行教学,丰富学生对传统习俗的认识和了解。如,当课文中有讲述到某一具体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具体的生活事件中,大家是如何庆祝这个节日的,都举行了什么样的仪式,让大家进行补充。鉴于同学们来自的地方可能不一样,庆祝某一节日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教师可以请同学进行分享,并让大家分析从这些习俗活动中感受到什么。或者是在接近某一节日的时候,教师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进行仔细研究,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为保留我国优秀传统节日奠定基础。

例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剧本节选的教学中,屈原是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学生最初了解屈原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端午节,但是只是知道大体的内容,对于端午节的具体由来以及在端午节祭奠屈原的具体仪式是不够了解的。而在剧本中,也只是讲述了屈原的部分故事,没有涉及这方面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延伸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导入新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最初中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祛病防疫,后来据说屈原在五月自投汨罗江,楚国的百姓就在五月初给江里投粽子,划龙船来纪念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为他的国家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才可以让一个国家的百姓乐意为他举行这样的祭奠仪式?通过这样的设问,让学生私下进行知识学习,让学生更加地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端午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重视传统文化的深入教学是近年来提出的教学要求,而在教材的编写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剖析,教师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会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改变这样的现象,需要有关部门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另外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牢记教学传统文化的使命。除了相关部门的培训指导,教师还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分解新政策,了解新理念,践行新实践。通过自主参与语文研讨会,明确新《课标》对教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要求。在分解政策中,通过线上课程解读视频的方式将学科教学与政策要求融合。教师要带领学生整理时代发展前沿的新理念、新方式、新内容。立足这“三新”,教师融入教学实践和地方课程,寻找符合自己所教班级学情和地区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以此推动新的教学理念成功转变和内化。

教案设计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案会体现出教师要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当教师具备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教学意识的时候,在教案的设计中,教师会时时牢记要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开发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为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开创条件。且在涉及有关的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也会调整教学重心,不仅要完成基础内容的教学,还要完成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

(三)开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和现代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更加复杂,涉及的元素过多,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探索,这才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

在教授古诗文单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文比赛,给予特定的主题,让学生说出有关的句子,看谁积累的诗文更多。又可以借助多媒体这样的现代技术,使得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和立体。比如,在讲授文言文时,可以配上背景音乐,或者是以专业人士的朗读视频为指导,带领学生感受古人的语言文化。比如,在教授《行路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专业人士的表演片段,结合具体的场景,让学生体会诗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极度苦闷迷惘又想要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感受诗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历经仕途险恶后想有所作为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痛苦心情,品味诗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给予身处逆境之人激励和奋发向上的力量。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是无法避免的趋势,语文教师要落实传统文化的融入,就得了解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小虾《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华夏教师》2023年第24期。

[2] 朱天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学周刊》2023年第26期。

[3] 王亚娥、白桃《谈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学周刊》2023年第24期。

[4] 安武《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渗透策略探究》,《成才之路》2023年第20期。

[5] 周兰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探索》,《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3期。

[6] 翟伟东《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探究》,《读写算》2022年第3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