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探索与案例

作者: 何德英

摘 要:大单元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关键能力的手段。作为教师,应将大单元教学作为创新课堂模式的核心驱动力,积极应对现实挑战,更新教学观念。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正是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推动教育的进步。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教学板块,并依据语文教学规律,按照不同的教学主题,构建富有层次性、渐进性、系统性的课程内容,以大单元的形式实施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题鲜明,方法灵活,知识信息丰富,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高学生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核心素养 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核心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在此特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而关键的能力。在面对各种学习任务和挑战时,核心素养能为学生提供关键的助力,帮助他们成功应对各种问题,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为学生开展大单元教学时,需要为学生整合课内外资源,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能够得以有效锻炼,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大单元学习过程的有效指导,提出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案,使每个学生能够降低在学习时所遇到的各项阻碍,使大单元教学效果能够符合预期。

一、开展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初中统编语文教材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学习体系——“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这种模式能够增强单元之间的联系,也能更好地展示大单元教学的特征。然而,当前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的单篇教学模式,不但费时多,而且质量低,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进度。大单元教学模式则能够在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弥补常规单篇课堂教学的缺陷。在2022年新《课标》革新的大趋势下,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按照语文课程的安排,以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从总体上考虑这一单元的课程,提升语文课堂实效性。大单元课程在课堂教学实际中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提炼主题内涵,逐步形成连贯的语文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大单元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传统课程所无法具备的优点。初中语文教师应熟悉使用大单元教学策略,并依据课程目标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二、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一)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明确大单元基本内容,确定大单元课程重点的基础上,进行单元专题研究,分析基础课程内容与教材重难点内容,进而确立大单元课程目标。一般单元教学任务是学生认识积累常用字词、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的精彩片段、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利用情景再现练习口语表达,以及针对单元主题展开作文教学。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通过全面了解单元教学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1.识字与写字:读一读和写一写课后的生字词,学生能够认识、会写和使用这些生字词。2.阅读与鉴赏:有感情地诵读这几篇课文,学会在相关段落旁做批注,特别是感受《黄河颂》的磅礴气势;勾画《老山界》中描述长征路途艰苦的句子,想象战士们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场景;掌握课文诵读抒情方法,大声诵读《土地的誓言》,通过奔流的马群、嗥鸣的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等一连串的铺陈排比,了解这是一方什么样的土地?作者面对土地又是发出了怎样的铮铮誓言?体会作者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3.表达与交流:通过学习《木兰诗》,讲述木兰上阵杀敌;冲锋向前,凯旋还朝;不慕名利,请辞回家;孝亲敬弟等事迹,体会其飒爽英姿的豪迈气概和难以割舍的儿女情长,从而认识木兰这一鲜明生动的巾帼英雄形象。4.梳理与探究:搜集整理具有“家国情怀”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料(如苏武牧羊、文天祥宁死不降等)制作手抄报。

(二)教材知识的整合

大单元教学属于新型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与改革的必然产物。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并且进行知识内容的有效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教材编排程序进行调整,一切要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有丰富的收获。教师需要转变以往单一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大单元学习中有丰富的收获,从而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

例如,为学生讲解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这一单元文章结构方法的基础上,合理编排对应的故事来进行写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这一单元中的文章内容,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单元教学效果。

(三)课内外资源的整合

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抓住课内文章的学习特点,还需要让学生了解课外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本身的快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保障。教师也可以将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进行连接,融入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内容。以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为例,这篇文章主要是描写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以及主要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对应的扩展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印象,之后,教师要以古代建筑艺术为基础,让学生能够联系建筑学的相关知识在网络中针对性地搜索对应的知识内容,补充在学习过程中的空白之处。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能够了解我国人民的智慧,同时也可以增强对我国传统建筑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传承。教师让学生按照这几篇文章所描绘的内容自主设计对应的建筑,比如学生可以以苏州园林或者是古代建筑中的石拱桥为基础整合这一单元的主体内容。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还有助于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逐渐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能够充分养成,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2022版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为了将这一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就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尽量贴近学生自身的实际经验。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是大单元实施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创造真实场景时站在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身心状况、教育环境、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多角度去统筹考量,时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思维、推动其认知的理念。

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游记”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时,其中的一个情境设定为:2021年,你的一位上海笔友,受疫情影响将无法前往壶口旅行。近期由于疫情趋势的减弱,他想将“壶口之旅”提上日程。请你给他介绍壶口瀑布的最佳游览季节、最佳欣赏位置和最佳欣赏角度。在这种情境设置中,上海笔友的出现也是值得慎重考虑的。因为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不是这些学生都有过交笔友的情感经历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么教师创设的这个情景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据此,可将这一学习情境的设置调整为:读完《壶口瀑布》,根据文本中的“游踪”“游景”“游情”结合个人的喜好,为想到壶口观景的游客,规划一条合理的旅游路线,制定一个“壶口之旅”的旅游小攻略。其实,在教学实践中,课本剧的编排,生活小场景的再现,解说词、演讲稿的撰写等,都是教师们特别常用的教学手段,这些方法简单灵活,但要注意的是,创设这些情景时,一定要避免浮于表面,避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除重视实际情境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在“真实情境中还需加入语文教学‘认知情境’,即透过‘大概念’引导的深入了解、迁移和使用,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其语文建构与使用的核心能力”。

三、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中的三篇,即《〈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围绕“圣贤智慧”这一主题进行大单元设计。整合的这三篇课文是传记散文,选自诸子百家和《史记》。这几篇文章的主题都是人的人格、志趣、理想。《〈孟子〉三章》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愚公移山》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追求,《周亚夫军细柳》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以此确立本单元设计主题:“沐圣贤之风,传君子之魂”。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如最近一次语文单元测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来了解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若测试结果显示平均分为75分,及格率为90%,优秀率为30%,则表明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但优秀生的比例尚有提升空间。

2.学生学习兴趣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收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整体兴趣。例如,可以设计一个问卷,包含问题如“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并设置选项从“非常感兴趣”到“不感兴趣”。根据调查结果,如果有70%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3.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通过分析学生的阅读测试成绩和教师的日常观察,确定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需求。例如,如果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的平均得分为70分(满分100分),且多数学生反映在理解隐含意义和分析文章结构时遇到困难,这表明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这些技能的训练。

(三)学习目标

语言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梳理文意,掌握常见文言词汇与文言句式,积累古今异义词等相关文言知识。

3.通过品词析句,分析人物形象,体悟古代圣贤的内在志趣。

思维目标:

1.从人、事、思想等方面归纳君子形象,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比较、分析五篇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价值目标:

通过开展“感动华夏我颁奖”“君子圣贤我拍摄”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高尚品格和不凡志趣的魅力,树立学生修身正己的意识,培养学生对优秀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四)教学实施

分为四个课段:

第一课段安排三个课时,主要的学习任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5篇文章,积累重点实词和句式;

2.理清论证思路,体会孟子雄辩之术,感受其清晰的逻辑与思想的魅力;

3.通过品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4.通过分析周亚夫与军营中士兵的言行,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会“真将军”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段安排三个课时,主要的学习任务:

通过了解相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及时代背景,依据课文的文本内容,为课本中人物撰写生平小传。

第三课段安排二个课时,主要的学习任务:

1.在前两个课段的学习基础上,仿照“感动中国”栏目,为古代圣贤写颁奖词。

2.评选最精彩的颁奖词。

第四课段安排课余时间,主要的学习任务:

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拍摄课本剧的基本流程;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主线故事情节,撰写课本剧拍摄脚本,使用前期所撰写的人物小传和颁奖词作为解说词;

3.小组分工合作拍摄古代君子课本剧。

(五)单元设计反思

本次单元活动共分为三个课段,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课段“名人圣贤我知晓”:理解文本,品析人物形象。在该课段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准确的理解文意是品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

第二课段“历史事迹我知道”:在这一课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习5篇文言文的学习点及语言特色,而非相关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应主要由学生自己搜集整合。

第三课段“感动华夏我颁奖”:仿照“感动中国”节目,为孟子、愚公、周亚夫写颁奖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多引导学生运用前三个课段学习的对比的写作手法,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另外,在评选最佳颁奖词时,教师应作为旁观者,尽量不用自己的喜好影响学生的评选。

第四课段“君子圣贤我拍摄”:教师在脚本撰写阶段,应给出恰当的建议与指导,如情节安排否合理、人物形象是否符合历史等。而在拍摄阶段,教师只作为“顾问”角色,不要越俎代庖,要相信学生能自己完成拍摄工作,必要时提供硬件和软件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严格按照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把语文大单元教学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 沈芸《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年第12期。

[2] 郑敏清《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单元教学思考与实践》,《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12期。

[3] 陈梦寻《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实践研究》,《新课程》2019年第9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