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思辨力,提升写作水平

作者: 蒋利

摘 要:高中语文中最重的部分当属写作,而写作时体裁选用比例最大的当为议论文。当下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现状为:说理能力差,逻辑思辨明显不足。基于议论文写作要求,本文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思辨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法,希望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高中 议论文写作 思辨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14

《中国高考报告(2023)》指出,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这充分表明考查逻辑思辨力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和要求。纵观近三年全国卷作文题目,不难发现:思辨性作文涵盖面很广,2021年全国有共8套高考试卷,其中7套出了关系型思辨作文题;2023年全国共7套试卷,其中6套的作文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由此可见,写作题对逻辑思辨力的考查一直是重中之重,不可小视。

一、思辨性作文写作中的误区

思辨型作文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关系类作文。这种作文类型深得出卷者的青睐,对于考查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行之有效。所以,学生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用全面的角度想问题,用联系的方法思考问题。而构成思辨型材料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灵活性和思辨性的特点。在训练审题时,既要兼顾材料中的各个要素,又要明确其中的关系。现阶段在学生写作常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顾此失彼,只谈一面。如“强与弱”。行文时应该强弱两方面都涉及,不能只谈一个方面,而且要写出强弱之间的变化过程。如果审题都不准确的话,更谈不上扣住强“弱之间的转化过程”来行文了,想要取得高分更是难上加难。

(二)态度暧昧,中心不明。如“本手、妙手、俗手”。行文时不但要扣准这三个关键词,而且三个词之间要辨清关系,突出重点,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违背出卷者的意图。

(三)题目随意,不明关系。不少考生题目太“时尚”,不但不扣准关系或话题本身来拟题,有些题目甚至显得不伦不类。比如试题为“代尽孝”,学生拟题为《创新千万条,有度第一条》,让人不知所云。

二、思辨性材料作文的常见类型

随着作文写作选材内容在广度上的拓展、深度上的强化,必然带来思考上的难度,也就更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在作文审题上,一旦出现偏颇,必然前功尽弃。以下是思辨性作文两种常见的类型:

(一)二元思辨性作文

对二元思辨性作文,审题时,首先要明确构成材料有哪些要素,构思时要学会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清材料中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常见关系型作文的类别有:

对立统一型,即从表面上来看,两要素之间是对立矛盾的关系,但实质上它们有着相互依存、和谐一体的内在联系。如“强与弱”,强与弱看似对立,实则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统一为一体。

并列依存型,即材料的各要素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而且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不分明,要素之间是平等的。如“责任与担当”,就可以立意为“新时代的青年在国家的建设中,既要有责任意识,又要有担当精神”。而且作文的两个要素平等依存,缺一不可。

是非取舍型,即指材料的各要素间是一肯定一否定、一正确一错误的关系,行文时要有所取舍和选择,否则容易审题不清,功亏一篑。比如 “取与舍”。取与舍两者之间只能择其一,并且关系一定要辨析清楚。

并非绝对型,即材料作文中的各要素之间具有特定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往往具有变化性的特点。比如“名师与高徒”,两个要素间是条件关系;而“痛苦与成功”中的“痛苦”往往是“成功”者都要经历的阶段,“成功”则是美好结果的体现,两者则是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二)三元思辨性作文

三元思辨性作文,就是指作文由三个要素构成,这种作文比二元思辨性作文更有难度,不但要从整体上辨析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时还要清楚其中任意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写作时,既要关注整体,也要注重局部,对学生的思辨力要求就更高了,行文的难度也随这加大了。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选择·创造·未来”,首先要知道三个关键词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选择”是前提性的,是基础;“创造”是关键性的,是核心;“未来”是成果性的,是目的。还有2021年北京卷的“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2022年全国甲卷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2023年全国甲卷的“人·技术·时间”等,都是三元思辨性作文。辨析三个关键词时,更要理清思绪,不能随意下笔,要凸显核心词,才能使文章重点突出。

三、思辨性作文写作策略

(一)开篇的思辨议论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分作文不但要在开篇快速入题,而且还要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1.开门见山,呈现思辨,明确观点。

写思辨型作文,考生最好在开篇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可以从引述材料、概述材料、阐释概念、解析内涵、阐明意义等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切记一定要用简练的语言,以短、平、快的方式开门见山,才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例如,上海卷满分作文《价值,唯人认识》,该考生的开篇从人们常见的认知误区起笔,对“事物的价值”进行概念阐释,指出“时间的沉淀”并不是评判“事物价值”的唯一要素,然后区分“事物本身的价值”和“人们所认识的事物价值”的不同之处,补充说明“时间的沉淀”能提升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最后明确观点——人的认知能力才是发现事物价值的关键。这样的文章开头,不但语言简洁,而且逻辑性强,思辨色彩浓,让阅卷者眼前一亮,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2.问句入题,辩证思维,摆明观点。

面对材料作文中的内容,先进行分析,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问题设置,按照原因分析法的思路拓展思维,以问答的形式探讨问题背后的本质,从而得出正确的论点。问句开头,不但体现了文章层层分析的逻辑严谨性,而且有助于引导阅卷者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例如,新高考Ⅱ卷海南省满分作文《继往开来,不负青春》,以“为什么要写好一个‘人’字?画面右侧的文字便是答案”这样的设问开篇,引发读者辩证思考,将写好“人”、做好“人”应有的三种精神之间的关系分析清楚,进而彰显文章的主旨。

3.比较分析,理性思辨,凸显观点。

世上的事物进过比较分析,高低立现。文章开篇对材料进行概括比较,不但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凸显自己的观点,而且具有思辨性色彩。例如,浙江卷满分作文《睥睨兼日月,俯仰淡得失》,开篇先对山顶的自然景象进行描写,然后联系人生阐发哲理,进而紧扣关键词“得失”行文,最后将“终点、起点、过程”比较鉴别后摆明观点。作文选材不但贴近现实生活,而且有比较,有辨析,逻辑缜密。

4.假设开篇,逆向思维,彰显观点。

假设思维,有助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作文材料时,选取题目材料中的某一个因素作为可变量进行探讨,假设与之状态相反的内容作为预设点,得出事例和析例对照的结果,从而彰显观点。如北京卷满分作文《论生逢其时》,开篇先反面假设,指出“人不可孑立于世间”的观点,然后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写出时代性:“人必然会与时代大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再正面提出观点——抛弃“生不逢时”的长吁短叹,契合材料观,立足当下生活,现实意义强。

(二)议论中的思辨性运用

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通过界定概念、限定对象、补充条件、假设推理、先肯定后驳斥等五种方法来提升议论文的思辨性。

1.做界定

在议论文的论述过程中,为了体现思维的缜密性,不给对方反驳的机会,在论证观点时对作文的概念进行定义有其重要性,对论题的范围重新界定有其必然性,这种方法可以让说理尽量做到滴水不漏。常用句式有“……不是……,而是……”“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而是……”“ 所谓……,就是……”“也许有人以为……,但我认为……”等,要注意分析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比如写材料作文“幽默”,行文时,我们可以对“幽默”的概念做界定:“幽默的智慧之言不同于‘圆滑’之言,更不是阿谀奉承,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智慧之言。”之后再进行说理,就显得通透而合理,而且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材料,都能揭示其本质。界定概念时,还可以运用拆字法、举例分析法、名言阐释法等手段,根据自己擅长的写法以及材料的具体要求自主选择,能够以理服人即可。

2.限定对象

事物的特点往往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说理亦是如此,想要让表述的观点合理、严密,我们可以通过限定对象来完成。常用句式为“对于……来说……”。比如材料作文“苦难成就非凡人生”,虽然对于大多数成功人士来说苦难的作用具有普适性(成功者大多吃过苦),但这并不涵盖所有人(不是吃了苦就会成功)。因此,在行文时就要对人群的类型进行限定,如“孔子处境困厄,创作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写出了《离骚》。由此可见,对于那些意志坚强的人来说,苦难不但不能击垮他们,反而可以磨炼意志,修养性情,成就非凡的人生。”这就让文章指向更加清楚,观点更为合理。

3.补充条件

作文语言的准确性是指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表达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是先哲的话,亦有其适用的条件。同样在论述过程中,为了避免说话绝对,让人找到逻辑的缺口,对表述的观点就要添加补充条件。常用词有“大多数情况下、有时候、在……的情况下(条件下)”等。比如面对“良心持守,成就卓越”这个论题,我们可以通过“补充条件”来进行限定,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坚守良心,本身也是一种成就。但并不是说货品价格低廉就代表有良心,而是说在此基础上产品质量过硬,就是所谓的‘物美价廉’才是真正的有良心。”

4.假设推理

对问题多角度的思考,可以体现思维的延展性,而假设推论既可以体现思维的发散性,也可以对自己的观点做进一步重申。论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在自我假设对方观点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辩驳,对于有争辩的地方,要做到说话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才能增强文章的思辨性。这种说理有效避免了单方面平直陈述观点的问题,也可以让人印象深刻。常用句式有“退一步讲,假如(如果、假设)……”“也许(或许)有人说……”。

我们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按照对方的观点一步步进行推理。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先设想“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做法是正确,然后按照此思路进行有效推理,进而得出错误的观点;最后再次正面提出正确的做法——拿来主义。这种从对方论点进行驳斥的做法,比起立论文更具有说服力。再如《经济落后就不能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吗?》一文中,作者从论据的角度提出质疑:“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在落后的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再举“法国处在波旁王朝时代的国家现状”为例进行反驳,做到有理有据,让对方无可辩驳。假设推论是写作中比较实用的论证方法,但是就平时的作文写作来看,学生对此不是太重视,其实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对于作文的构思和行文所起到的作用,可能超乎我们的预期。

5.先肯定后驳斥

在议论文的辩驳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否定,会让对方感到不悦,甚至难以接受你的观点,所以我们不妨退一步,先承认对方观点中正确的部分。因为有些观点在特殊的情况下,有其合理性,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妙,并且。在思辨性表达中体现说理者“有风度、有礼貌”地辩驳,既能指出对方观点中的问题或弊端,还能阐述自己的观点,何乐而不为?

所以,在面对“苦难成就非凡的人生”这一论题时,如果进行反驳,我们先要肯定苦难的积极作用,比如:“苦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力,激发人的拼搏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成就其非凡的人生。”但是也要指出其有一定的范围要求,即这是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而不具有普适性——在很多情况下,苦难也有其消极作用,比如“苦难伤害了人的内心,侮辱了人的自尊,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这样说理,既能让对方欣然接受,又能体现观点的正确性,还能体现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可谓是说理的最好状态。

(三)全文的思辨性体现

辩证分析体现在材料作文立意、谋篇布局中,可以提升学生作文的深度。思辨性思维可以体现在列举现象、分析原因、指出后果、明确办法等行文过程中。分析论证时,要用联系、变化、发展或者辩证的角度认知事物,还可以从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原因与结果等关系出发思考问题。

正反对比式和驳论式是常用的论证方法。比如《拿来主义》,鲁迅先指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对待文化的错误方法,然后指出拿来主义的内涵,再运用比喻论证说明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做法,最后说明正确的拿来主义的做法。先驳后立,说理通透,可见驳论文比立论文的批判性更强。常见驳论文的构思思路,有先立后驳、先驳后立,还有一立二驳三立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是一篇经典的驳论文,同样可以给学生提供范本。正反对比式则是学生钟爱的一种论证方法,实用性也强。其实,鲁迅的《战士与苍蝇》和《文学与出汗》这两篇文章通篇用比喻论证,也是学生可以借鉴的写法。

总之,写好议论文要提升思辨能力,避免思维的粗、空洞、固化。在写作中,思辨是一种求真的过程,要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在写作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李振富、王平云《高中生阅读与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21期。

[2] 帅银碧《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与实践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本文系“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情境任务创设的学生思维力提升研究》成果之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