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减负增效政策下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韩喜梅摘 要:“双减”政策颁布与大规模施行以来,小学教学开始逐渐向减负增效的方向转变。而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中的重要一环,道德与法治学科也应当贯彻落实减负增效的要求,结合多种新型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并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方式,继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探寻减负增效背景下强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本文基于减负增效背景下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意义,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一方面希望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希望帮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减负增效 小学道德与法治 素质教育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44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减负和增效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这个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备受重视。然而,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例如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兴趣、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都在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水平 。
一、减负增效背景下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意义
在减负增效背景下,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公民意识。教师在教授法律知识和道德原则时,学生会逐步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准则,尊重规则和法律,并形成自觉履行公民责任的意识。其次,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识和意识,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和社会影响,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观念,使其遵守法律法规。第三,基于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学生们能够在法治的框架下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决策能力。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相关的法律和伦理原则,学生们能够从小就学会尊重他人、公平待人、理解他人权利,形成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的教育意识与职业素质较低
教师在课堂当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政治思想以及法律意识,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终成长为一名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就目前而言,许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育意识以及职业素质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课堂当中的教育意识或教育意识存在偏颇,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要,甚至可有可无;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堂当中也缺乏做好学科建设、发展学科教学质量的决心和信心。这样的思想直接导致了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质量低下、内容空洞,最终形成了“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局面。
此外,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我国的政治立场、政治事件息息相关,因此该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快、更新涉及面较广,这也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能力并不足以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甚至教师本身都没有政治责任感以及政治辨别力,在为学生进行讲述时也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或者教师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最终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低下、有效性不足。
2.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程学习当中,进而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在多年的教学过程当中,许多教师已经养成了机械、枯燥的教学习惯,在课程讲解时只是简单地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复述,并不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一些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甚至不愿认真听讲。
3.缺乏情景教学
不论是哪门学科、哪个学段的教育,教育过程中的情境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一门与时事息息相关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当与时俱进,将知识带入到情景当中,用情景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进而提高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道德与法治课程都未曾考虑将情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自然也对课程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
4.教育目的不明确
目前许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对于课程教育的目的依然不够明确,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在不明确课程教育目的的情况下盲目开展教学内容、应用部分前沿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工作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逻辑容易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非但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还容易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厌恶心理。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从教学目的出发,完善现有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建立教师激励制度
想要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首先应当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主导意识。由于目前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缺乏认同,同时也对于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推动学科发展缺乏信心,因此想要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主导意识水平的提升,就应构建合适的教师激励制度,进而提高教师的意识水平以及内驱力,让教师团队形成奋发向上、积极主动的氛围,最终实现教学水平以及教师素质的双向提升。
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认识到该学科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乃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对自身职业以及所教专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进而提高建设和发展的信心;其次,教师应当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导性,并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及课程内容的革新,一方面对新《课标》以及新教材进行反复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要多去关注国家最新政策以及政治思想,并将这些内容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架构和课程内容当中,从而实现课程理论知识以及课程实践内容的双重创新;第三,教师应当摆正自身心态,在面对教学困难以及生活困难时,通过多种手段积极缓解自身压力,让自身保持良好状态,从而让自己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最后,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学校以及地方政府组织的各类政策方针的培训活动,一方面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从而成为更加全面、更加上进、更加负责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
2.明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现如今许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式依然较为老旧,不仅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也无法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素质教育内涵。因此,想要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就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该理念下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教师应当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加提问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尽量将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通过大量的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或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掌控。这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主观能动性。
第二,教师应当利用情景教学等多种模式活跃课堂氛围、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初步融合。例如在对家乡特色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向学生展示部分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特色历史,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灵感,方便学生后续介绍自己的家乡,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带入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教师也可以通过创建主题演讲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多样化的呈现,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还能够让学生在梳理演讲稿、整理自身逻辑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吸收水平。
第四,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对不同水平、不同特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进行针对式的教育。例如在课堂中优先提问较为活跃的学生,而在课后私下与不爱沟通的学生一对一交流,或者举办开放式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歌曲、朗诵、演讲、动画制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提高家乡建设水平的思路,从而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以及道德情感水平,而想要提高道德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的道德水平,就必须通过新颖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程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验道德情境、发现道德问题,并询问学生的看法,让学生自主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标准,摆脱传统教学当中缺乏自我价值观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3.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当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已经逐渐形成了人类相互沟通和获得资讯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是学校教学过程当中的主要资源,它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融入社会,从而为学生营造国际化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互联网将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资本主义文化等因素渗透到社会中,年轻人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会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国家安全和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后果。信息的不统一以及文化的开放,都会对那些缺乏判断力、心智不健全的中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和道德观念上的负面影响。为此,教师应当引导中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并提高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判别能力,进而促进小学德育和法治课程的有效性。
首先,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网络队伍建设力度,让教育专家、一线教育教师以及网络技术人员共同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要鼓励家长、教师、学生、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网络道德和法治教育宣传,并将网上存在的德育问题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此外教育部门也应当建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公共平台以及监督平台的下属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及学习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学校乃至地方教育部门应当积极开发道德与法治科目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在该平台中,教师可以将自己录制的微课、讲解各个知识点的短视频、每节课的课件和教案与其他教师共享,或将这些文件上传至师生互动页面当中供学生观看;学生也可以获取教师上传的各类资料并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通过网络来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以及时政热点,并将这些内容灵活运用到日常教学当中,用于补充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提高知识时效性。
最后,教师应当与学校、家长积极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结构,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学生教授判断、筛选信息的方式,从而避免学生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产生“三观”扭曲。
4.建立完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体系
想要做好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除了要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以外,还应当建立完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体系。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但能够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分析评价,还能够发现许多细微的问题。而想要建立完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体系,就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手段、更加开放的课程评价选项来让教学评价更加民主、反馈更加真实,从而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推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下课前10分钟让学生写下自己对于本节课的看法并折成小纸条,具体问题由教师制定,随后由教师抽取几条学生的答案公布,并向学生表达自己这样设置课程的原因。一旦学生所阐述的问题客观存在且能够进行改进,教师便应当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课后评价,除了正常的作业成绩评价以外,教师也可以在网页、App或小程序中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上课活跃度、知识掌握水平等多个维度的表现进行评价。完成评价后,教师的评价内容会自动推送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师生双方都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自身学习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的课堂评估结果,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满意程度,并实现教师教学水平、课程讲解质量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三重提升。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就必须从自身水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着手。此外,教师也应当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快速发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 洪丽英《在“减负”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提质增效》,《新教师》2022年第3期。
[2] 白玛卓玛《“增效减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质增效研究》,《爱情婚姻家庭》2020年第2期。
[3] 聂碧园《“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第36期。
[4] 宫春香《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年轻人》 2019年第34期。
[5] 刘萌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新一代(理论版)》 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