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立荣

摘 要: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加强德育的融入和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同时,可以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功能,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德育真正浸润学生心灵,引领初中语文教学革新。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然后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 道德修养 爱国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35

初中语文课堂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讲授语文知识以及组织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向学生呈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迹、当今时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利用德育元素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进行塑造,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引领学生改正缺点,不断完善自我,平时与他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构建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德育熏陶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认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未来承担的社会主义建设重任,从而提升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立德树人目标,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多元文化价值观对初中生思想造成了剧烈冲击,有必要巩固初中语文课堂德育阵地的作用,抵御社会上不良文化价值观的侵袭,培养品格高尚的现代化人才。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主题、情感及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准确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坚定的意志和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每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理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凭借自身知识和技能,将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筛选那些揭示社会现象和国家各个领域发展形势的文本,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明确国家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以此来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内涵的延伸。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组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合作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个人在集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学生也能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在小组内部表达自身观点,并受到其他成员观点的启发,学会与他人合作,丰富学生的阅历,使学生取长补短,不断进步,成为更加优秀的个体。

4.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人文属性,语文课堂一直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借助蕴含人文元素的文章唤醒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与作者形成共鸣,感悟文章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进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人生哲理,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纵观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实施情况不难发现,虽然不少初中语文教师都能认识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性,但是德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方式待改进,考核评价缺乏导向性。首先,初中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比较匮乏,对于学生思想动态、兴趣爱好、能力现状、情感态度的把握不够精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有效引领,难以达成德育渗透目标。其次,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相对较少,更多地偏向于文学作品鉴赏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在语文课堂上也很少组织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深入讨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次,以讲授、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参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将难以理解文本背后的人文内涵,对初中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造成了阻碍。最后,初中语文教学考核评价通常只有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没有包含德育指标,降低了学生和教师对于德育的关注度,容易导致德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度较差,教育效果流于形式。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

1.营造德育氛围,提升道德修养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持续受到德育熏陶,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德育氛围,发挥德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渗透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利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塑造学生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感恩、奉献、敬老孝亲、乐于助人等美好品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例如,《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是对学生实施敬业教育的宝贵素材,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谈一谈他们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引入敬业与乐业的话题,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习相关联,提问学生是否在学习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如何能够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完成好当前的学习任务?通过阅读文本,感知梁启超先生的思想风采,鼓励学生表达对文章中敬业与乐业的看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德育要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拓展教学阵地,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保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确保教师能够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向学生解读德育内容,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从而增强德育感染力和渗透力,实现用德育元素浸润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2.注重师生交流和言传身教,深化德育效果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要细心浇灌每一朵稚嫩花朵,使道德之花在初中园地绽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赢得学生的信任和依恋,学生就会面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德育方案,德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谈心,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时空因素的束缚,迎合初中生的信息交流偏好,提高获取信息的时效性。通过访问学生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根据初中生的性格、思想、心理特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模式,组织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巩固语文课堂的德育阵地作用,给学生创造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组织开展小组讨论、探究和表演活动,让学生可以尽情表达观点,展示自身特长,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自我,不断获得进步。与此同时,初中生普遍热衷于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初中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引领学生自觉遵章守纪,共同维护课堂纪律,踊跃参与语文活动,强化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这会使学生朝着自己制定的学习和职业目标更进一步。

3.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信息时代下,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迈向现代化所依托的重要技术手段,运用相关技术设备营造生动情境,增加学生的代入感,会使学生的情感更为激荡,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文本主旨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德育将更具渗透力。可以说,信息化手段是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动态、立体、直观地呈现丰富内容,能够带来震撼的视听效果,尤其是在展现我国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壮丽山川景色、社会人文风貌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信息化技术所营造的情境直击心灵,对于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黄河的纪录片,视频、音乐、图像的结合给学生制造了身临其境的体验,那些以往未曾去过黄河地区的学生更是将视线牢牢集中在多媒体屏幕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在课上讲述黄河的历史变迁、地位和开发治理情况,为相关资料信息配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黄河、解读文本,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在学习《黄河颂》的过程中,学生会以饱满的热情阅读文本,被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所深深感染,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随之而生,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所取得的卓越成效。

4.丰富德育活动,促进德育生活化

初中生在校一日生活十分丰富,德育形式也得以拓展,需要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密切关联,增强德育效能。例如,在学校周一升旗活动中,让初中生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下,建立爱国情怀;在班级劳动和体育活动中,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形成乐于助人思想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宣扬好人好事,树立德育榜样;每周组织德育主题班会,以敬业、奉献、合作为主题,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演讲、辩论赛、书画比赛等活动,用德育元素浸染学生的内心,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任选一项活动让学生进行写作,引领学生表达从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深化德育效果,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与此同时,德育的生活化要求在生活实践中渗透德育,初中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知道当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恩革命先烈的付出;走进博物馆、敬老院、福利院和街道社区担任志愿者,关心和服务他人,奉献爱心,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美德。这种生活化教育和以社会为平台的德育模式,打破了以往德育只能在课堂中开展的局限性,使得初中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5.加强家校合作,涵养德育品格

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实施德育远远不够,需要加强家校合作,让广大家长参与到德育中,关心和陪伴孩子,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促使初中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身心变化,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之中。初中语文教师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讲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普及家庭教育相关理论和方法,即家长有义务在家庭中开展德育,做好人、行好事、讲文明用语,为孩子树立榜样。更要留出充足时间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想法,用自己的经历引导孩子少走弯路,分析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不足,鼓励孩子改正缺点,这是初中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初中语文教师要分享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布置课后监督任务,监督学生的语文作业完成情况,反馈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和质量,了解学生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环节和形式设计的满意度,以此为依据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方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听课,观看孩子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给学生加油打气,培养他们的好胜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如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书画作文,从中评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和全校范围内展览,这不仅可以改善亲子关系,还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6.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融入德育元素,准确掌握德育效果

多元化评价主体和多样化评价方式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凸显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指标中要包含德育元素,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确保各项德育指标的权重设计合理,反映学生德育素质。而在评价主体方面,学生、教师、家长都要参与进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了解自身的德育水平。首先,坚持教师评价为主,初中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德育,综合学生在学习和班级活动中的表现,对德育效果进行评价。其次,设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在各个环节中要进行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及时反馈学生在该环节的表现,体现过程性评价理念,使学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身上有哪些好的品德,引起学生自我反思,改正缺点。最后,家庭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一环,意味着家长要对孩子的德育素质进行评价,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改进德育方案,丰富德育活动,对初中生进行适度的引导,调动他们完善品格、提高德育素质的积极性。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是初中生人格发展、“三观”建立、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需要初中语文教师主动承担德育责任,营造德育氛围,注重师生交流和言传身教,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德育活动,促进德育生活化,加强家校合作,并在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融入德育元素,从而强化德育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译、李振峰《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若干思考》,《文教资料》2023年第8期。

[2] 刘彩兰、杨波《初中语文德育内容落实及实现路径》,《文学教育》2021年第11期。

[3] 刘静《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才智》2020年第15期。

[4] 王建玉《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汉字文化》2020年第12期。

[5] 马晓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开展的策略》,《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第2期。

[6] 李斌、罗海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华夏教师》2019年第20期。

[7] 陈伟红《德育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51期。

[8] 李保华《诵读经典文化  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思考》,《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

[9] 姜爱玲《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科幻画报》2021年第7期。

[10] 张莹《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创新教育》,《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2年第2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