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少卿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倡导“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设计和评价紧密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如寓言、古代典籍等融入道德与法治知识中,设计情境化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传统文化 学生主体 自主学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6.049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法治原则。通过将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相结合,不仅有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的精髓,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借助“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我们期待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

1.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评价意识

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侧重于传递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对学生品德养成的影响。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方法,教师可以更加关注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是否能够理解、传承并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教师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道德素养。

2.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培育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应该是德育的过程。通过融入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高阶思维、情感认知等多方面的素养。不仅专注于法律知识,还关注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感等品质,使学生在德育中更加全面地成长。

3.有助于改善核心素养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法规的熟悉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治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学评一体化,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评价范围,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

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1.以融入传统文化统筹教学目标设计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是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该明白,核心素养的达成是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首先,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挖掘相关的核心素养细则。例如,设定教学目标时可以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父母多爱我》为例,教师在教学中需综合解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要求,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同时注重融入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角度。首先,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来分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表现。通过对教材中家庭生活的描绘,使学生能够感知在古代和现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如何延续和体现的。其次,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细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如孝道、家庭和谐等。通过分析教材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敏感性,使其能够理解这些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一些插图或故事情节,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在父母对子女关爱中的具体体现。例如,通过分析教材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关爱家庭的观念。最后,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对家庭关系的影响,通过教材中的案例或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满足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父母多爱我》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对家庭关系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从孝道文化的角度出发,教学目标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父母多爱我》一课所蕴含的孝道精神。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了四个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使之与孝道文化有机结合。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领悟父母之爱的深厚含义。通过深入挖掘课文,教师将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父母的关怀和牺牲,以启发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悟。

2.以融入传统文化提出问题引导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巧妙设计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优化教学活动布局,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法治观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师需要深思熟虑地设计与核心素养目标相关的导向性问题。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为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新《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即让学生了解敬爱教师、感恩教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感激之情。基于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导向性问题。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以一个温馨的故事或场景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对我们的成长有何影响?”通过启发性问题,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形成对教师的感激之情。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案例或小故事,引导学生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尊敬教师、表达感激之情?”这个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使他们认识到尊重教师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整合以下具体任务:

任务一:教师的辛勤付出——感受教师的辛劳

任务二:善待教师——从小事做起

任务三:感激教师——写一封感谢信

在任务一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教师在工作中的辛苦与付出,引导学生思考:“教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辛勤的工作是怎样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通过这个任务,学生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辛劳。

在任务二中,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呈现一些小事情,比如整理教室、主动帮助教师等,以体验善待教师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在任务三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他们对教师的感激之情。通过这个任务,学生将形成感恩的心态,同时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水平。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在实践中感受到教师的辛劳,形成尊重和感恩的态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礼仪素养、人文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学科素养。这样的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在走近教师的过程中,不仅仅学到知识,更要培养一系列积极向上的品格和情感态度。

在任务设计中,教师通过情境活动和感谢信的写作,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提高了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通过感谢信的撰写,表达了对教师的感激之情,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情感共鸣,同时也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以融入传统文化导向教学评价实施

在设计教学评价时,教师需要紧密关联学科核心素养,确保评价体系与核心素养的维度相契合。首先,明确以传统文化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观念、道德品质等。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及详细的细则,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融入传统文化为例,在评价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在文化传承、法治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比如,学生在道德品质上的表现,是否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法治观念是否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了优化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例如,在团队合作中是否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团结协作精神。而总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在学完一段时间的教学内容后所达到的整体水平,例如,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合理消费》为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任务环节中的表现来制定评价标准。首先,要分析学生在课程任务过程中,是否能够运用相关材料分析得出关于合理消费的知识,以及他们对此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此外,需要关注学生在任务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的情况,是否能够展现出团队协作的能力,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以及在情感延伸方面的表现。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应着重分析学生在本次学习中是否达成了课程设定的五个目标,如了解合理消费的概念、明白不同场景下的合理消费原则等。

为了协调统一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教师应关注评价主体的引入,即学生的参与。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首先,可以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检视是否掌握了合理消费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同学互评,学生能够分享在小组中合作探究的经验,评价彼此的贡献和效果,从而形成更客观、科学且合理的教学评价过程。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表现,确保评价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4.对接生活促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生活是我们重要的知识宝库,是一座自由的实践场,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入生活元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为例,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收集与多元文化相关的生活化教学资源,例如民间故事、跨文化交流案例等。同时,鼓励学生在预习环节通过观察、体验,主动发现身边与多元文化有关的现象,挖掘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现,从生活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提出与多元文化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作业,以多元文化为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身边有哪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请你们谈谈你们在一起学习、生活的经历,看看是否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又能促使他们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的魅力。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业结果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5.妙用情境,实现以学促教

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通过引入实际情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例如,在讲解“尊重他人”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1课《学会尊重》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小故事情景创设,让学生亲身体验尊重与被尊重的感觉。例如,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感受尊重与被尊重的情感。通过情境的设定,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尊重的重要性,并形成对尊重的积极态度。其次,教师可以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和学习。通过呈现一些真实的社会故事,让学生了解尊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展示一些成功人士尊重他人的事例,让学生领悟尊重的价值,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尊重他人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展现尊重、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能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妙用情境,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实现了以学促教,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总之,在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下,教师应紧密围绕传统文化导向,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设计,构建具有综合性的课堂教学体系。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为例,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合理设计问题引导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实现道德素养的提升。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方面的传统观念,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同时,通过情境创设,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背景,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对道德行为和法治观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志强、徐萍《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思与行》,《教育艺术》2023年第11期。

[2] 李传贵、冯铁山、学历案《“教—学—评”一体化语文教学专业方案》,《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年第11期。

[3] 徐骞、周丽娜、沈南山《“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理科考试研究》2023年第22期。

(王少卿,1975年生,女,汉族,河北定州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