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复习课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贾金凤
摘 要: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广大教师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大单元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而且可以将杂乱、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一线,使其系统化、序列化,为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高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本文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出发,通过具体教学案例,探究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大单元视域 初中语文 复习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32
崔允漷教授认为: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
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单元教学既可以是教材中呈现的单元,也可以是依据实际情况对教材重新组合后的单元。大单元教学,围绕大主题,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解锁一系列学习任务群,梳理、归纳出系统、明晰的知识脉络,让学生在不同的板块之间穿梭,获得强化训练,高效掌握知识点,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当学生遇到综合性较强、情境化突出的问题时,他们能更快速获取资源,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灵活转化运用。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复习课,不仅有利于大单元目的的达成,而且可以围绕大单元核心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展开复习,避免陷入见木不见林的困境,从而有效地化解复习课因知识量大、课时紧、要求高所带来的教学困扰,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双减”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一、立足大单元教学模式,整合专题复习资源
在期末语文复习过程中,通常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期末复习的内容非常多且杂。比如,仅现代文部分就涉及字音字形的积累,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及文章写法、主旨和情感分析等多方面内容。二是期末复习时间非常短。期末语文学科复习时间大多在两周左右。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大多采用逐课复习的方式。这种逐课、逐个知识点的复习方式,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同时知识之间也很难呈现系统性,使得学生在复习时容易产生疲惫感,无法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如何才能在期末时进行高效复习?大单元教学模式,无疑是省时高效的方法。但这种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课程整合能力,知识之间要整合,课本与考纲之间要整合。教师需要立足部编教材,确定复习重点,采用不同的整合方式,将复习内容进行专题整合。
(一)大单元式专题复习在整合复习资源时,可以是部编教材同一单元内部的整合。例如,复习七上第一单元时,笔者将本单元知识点归纳、整合,确立“巧化景语为情语”的单元复习主题,引领学生重点抓《春》《济南的冬天》中景物描写的语段,学会赏析语言的方法,归纳梳理两课中写景方法的异同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在整合复习资源时,大单元复习可以是部编教材不同单元之间的整合。比如在复习诗歌时,我们不必局限于某一个单元。在复习七年级上册的诗歌时,笔者发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共12首诗歌,便将这12首诗歌重新组合成诗歌单元,并将“诗苑寻芳”作为诗歌重组单元的主题。这一单元共包含四个学习任务,分别是“于诗歌中寻找最独特的故事”“于诗歌中欣赏最美丽的风景”“于诗歌中感悟最真挚的情感”“于诗歌中品味最真实的人物”,以四个任务为线索和主干,带领学生一步步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美。除此之外,还为同学们设计了配套的单元作业。单元作业的设计共包含纸笔作业(诗歌默写)、口头作业(诗歌背诵)、探究作业(诗歌鉴赏)、实践作业(诗歌创作)等,种类丰富多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又符合“双减政策”,助力学生愉快高效复习。
二、借助科学方法,构建知识序列
大单元专题复习更注重知识的序列化和系统性,通过对单元的重组来实现知识点、能力点、素养点的交汇融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复习。
(一)绘制学科思维导图
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工具,学科思维导图大多以层级结构图示的方式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建构、重构,实现学科思维的内化。将学科思维导图运用于语文复习教学,是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这一创新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学生要想绘制出完整、合格的思维导图,就必须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全面掌握。这就能变学生被动复习为主动进取,培养学生主动、全面复习知识的习惯。
如在复习七下第一单元时,笔者让学生先对单元内文章知识点进行复习,然后绘制单元思维导图(如下图)。
这类思维导图通常比较简洁,但所囊括的知识点却非常全面,这是高度概括后的精华,也是删繁就简后的凝练。
(二)巧用表格
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运用表格来组织教学或实施评价的做法很常见,在复习课中采用表格形式进行教学也会取得良好效果。先让学生填写表格,然后通过对表格内容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带有规律性、本质性的知识点,既能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引导学生回顾文本,总结梳理各种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例如,在复习七上第一单元时,笔者便让学生先依照下列表格,回顾梳理重点知识,比较异同,形成知识序列(表一)。
三、搭建共生桥梁,促进板块互通
在以往的期末复习课中,我们往往采用分板块的方式逐一攻克。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语文学科的很多知识点其实是交叠的。采用大单元专题复习的方式,学生能利用重叠知识点,自如快捷地在各个板块之间穿梭,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我们在复习写人记事的课文时,就兼容现代文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比如,在复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让学生细读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梳理人物描写方法,明确文章真实细腻的选材特点和深沉含蓄的抒情方式。复习完课内文章的方法之后,顺势迁移到写作中。
四、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复习热情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就会使课堂具有强大生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情境教学法恰好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在新授课上,从课堂导入开始,一直到课堂结束语部分,教师都会绞尽脑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堂体验。但教师往往喜欢把精力花在新授课上,在复习课上只是单纯进行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复习巩固,没能很好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导致复习课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
(一)设置比赛情境
在期末复习时,采用传统逐课复习的方式,不仅费时,而且因为太枯燥,导致学生复习效率很低。因此,笔者会创设比赛情境,提高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热情。笔者常用的比赛类型有两种:
争霸赛。此类型比赛,需要组队参赛,组员之间协作完成。比赛前自行组队,每队成员4—6人,准备时间3天。比赛规则:1.抽签对位,赛前以抽签形式抽取对阵名单。2.比赛形式以团体淘汰赛的形式进行,采用抢答形式答题,规定时间内答对题数多的队伍获胜,逐轮淘汰,直至决出冠军队伍。比赛结束后,班级内颁奖。这种形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复习热情,因为是团体战,平时基础较弱的同学为了集体荣誉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准备。
闯关赛。此类型比赛适合个人参赛,单打独斗。笔者一般会在考前阶段设置这种比赛,激励学生们你追我赶。此类型比赛题型较全面,采用笔答形式,多轮赛制,比分累积最高者获胜。赛后班级颁奖,并生成“学王争霸”排行榜。期末复习阶段,教师创设比赛情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而且能激发学生不甘人后的斗志,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友爱精神。
(二)设置主题情境
完成期末复习后,教师可设置主题情境,围绕主题情境设置题目,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主题情境对学生知识的考察面非常广泛,包括基础的积累运用到综合性学习、古诗词、阅读、写作。部编版教材有些单元已经提供了情境,尤其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探究等部分情境化突出。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模块就设计了“天下国家”的情境,并设计了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名言展示会三个任务。我们可以用这个情境让学生进行素材积累训练、写作训练。其他情境也可以结合社会时事、网络信息等来创设。
总之,大单元教学在复习课上的运用,旨在促进复习内容的结构化,提高知识的关联性。通过这种模式,学生梳理、归纳、总结、迁移知识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在落实课程目标的同时,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复习方式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极强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并且仅靠个人之力很难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需要借助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才能走得更久,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马清清《“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智慧课堂构建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第14期。
[2] 赵富良、周正梅《“三层级”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探析》,《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10期。
(贾金凤,1986年生,女,汉族,山东济南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阅读与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