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的策略

作者: 罗丹

摘 要:高三学生在进行文学类文本阅读时,普遍存在文本意识弱,知识不系统,审题不明确,答题欠规范四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如何提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教师如何提高高三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此文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以近年高考命题趋势为依据,结合高三文学类阅读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 高考 复习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4.005

在语文高考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学生失分严重的试题类型。失分原因可概括为:文本意识弱,知识不系统,审题不明确,答题欠规范。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完善知识体系,实施科学训练,把握命题趋势四方面着手。

一、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培养阅读能力

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强调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成为阅读主体,重视学生通过感受、领悟与评价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这些要求也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有所体现:

2021年全国甲卷的散文阅读第8题问道:作者访问途中,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第9题要求分析普希金的临终遗言,其实考察的是对重要语句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从设题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试题呈现明显的“因文设题”的特点,必须深入文本,仔细阅读。全国乙卷也一样。甲卷第8题的答案联想到达吉雅娜是因为她与作者参观的地点、形象本身的特点、作者本人的青春记忆有关。乙卷第9题杨成岳的心理先是无意购买,然后是有意相帮,最后决意相助。这两道题都呈现出明显的“反应试套路”,如果不能深入文本,不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仅凭套路、模板是无法作答或者得到高分的。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考查在2020年1卷《越野滑雪》一文的“情节”考题和3卷《记忆里的光》一文中的“叙述”考题里也有体现。这些题都要求考生把文本中找到的相关细节作为依据,必须以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都包含了试题在引导师生关注文本,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上的相同诉求。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面对时间非常有限的高三复习备考,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重视学生的阅读体悟,回归阅读本质

教育家陶行知有言:“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高三年级向来提倡要以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的进益,为了节约课时,扩充课堂容量,有的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文本中的细节及隐含义,省略引导学生读懂的环节;有的教师忽略解读文本,直接展示正确答案,然后按图索骥,按照答案的逻辑,结合文本,分析答案的合理性。这样的课堂模式,教师花了很多的精力备课,但课堂却收效甚微,症结就在于教师用自己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一个人的阅读理解力源自其阅读体验的积淀而不是阅读策略的熟练。文学类作品潜在包含着很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而它们意义的确定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阅读去具体化、明晰化。学生才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主体。

我们不妨在分析讲解前,先给学生几分钟,让他们概述情节,臧否人物,谈谈阅读感受,揣度作者意图,去挖掘、分享阅读的乐趣,然后我们再进行补充、质疑或拓展,让学生多比较教师和同学思考的角度、关注的重点有什么不同,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重视文本阅读,在初次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勿受阅读题的限制,真诚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关注个人的阅读体验与理解状态,敏锐把握文本的关键处,然后再看问题,并再次阅读理解文本,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去回答问题,相信得分率会有所提高。

(二)精选训练文本,拓宽阅读视野

很多学生,因为阅读视野狭窄,导致一旦遇到写法新颖、主题少见的阅读文本,就会无从下手。再加上高三时间紧,任务重,能用来阅读文学类作品的时间很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就可以在阅读题的选文上多下功夫。以小说为例,近几年高考所选小说,以中外名篇节选和当代名家精品为主。我们可以把训练题的选文根据作家、流派、主题、风格、时代的不同分类整合成不同的阅读小专题,每个专题集中训练,并辅以相应的拓展阅读资料,印发给学生课下自读,这样学生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重要的作家作品流派等有所了解。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文本应该涵盖名家经典、红色革命、乡土情怀等不同类型,兼顾不同地域风格、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但其内容又应能关联“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兼顾文学性、思想性、政治性。纵观近几年高考,无论是2020全国二卷葛亮的小说《书匠》,还是2021年谈歌的《秦琼卖马》、2022新高考1卷冯至的《江上》,都侧重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精神。

小说阅读的难点是阅读外国小说。不仅因为外国小说的流派众多、风格迥异,更是因为文化的隔膜,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选取一定量具有典型风格特点作家的典型作品,国人比较熟悉的外国作家更应该重点关注。比如今年全国I卷海明威的小说《越野滑雪》,就有着鲜明的作者特点。主人公尼克被认为是海明威笔下最接近作者本人的角色,小说带有鲜明的自传色彩。了解作者海明威的相关创作特点,比如电报体的语言,叙述简洁凝练不赘余;冰山理论等就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第9题,能够根据冰山理论回答小说的情节安排及效果。

高考散文选材多来自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其大多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光辉的散文作品。如2020年全国3卷蒋子龙《记忆里的光》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题目“记忆里的光”实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标,歌颂劳动精神。2021年甲卷散文《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是一篇文化游记,2022年乙卷散文选取萧红在抗战时期写的书信《“九一八”致弟弟书》,这些内容提示我们在阅读训练中选择文本类别时要全面,让学生都有涉猎。

当然,我们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公众号,比如:金麻雀文选、小小说选刊、远方文学选刊、中外精短文学、经典文学作品分享,帮助学生利用一些零散的时间扩大阅读量。

(三)抓住文体特征,精讲阅读方法

理解一篇小说的关键点是:把握主题。所以我们要重视训练学生在了解小说概念、三要素、主题、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划分层次、梳理情节,寻找相关描写、把握文本形象(尤其注意人物语言的情感色彩),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环境不同作用并结合作者生平、创作动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来整体把握小说主题。

相较于小说,散文阅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更大。学生散文的阅读现状呈现出不敢读、读不懂、答不好几个问题。不敢读,是因为所读有限,文学感悟能力有限带来的畏难心理;读不懂涉及阅读方法问题;答不好是前两个问题导致的结果。所以,最根本的仍然是要读懂散文。快速读懂一篇散文,要抓住几个关键点:

1.关注重点位置。关注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要通过标题掌握其背后隐含的信息点(它可能明确写作对象、交代文章线索、也可能有情感指向)。关注重点段:关注首段和尾段。首段常常总领全文,尾段总结全文,升华主旨,通过这两处可以把握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到写作动机和写作目的。

2.梳理文脉。通过概括段意、层意,梳理文章推进思路,掌握文章结构,把握写作逻辑。

3.圈划重点句。圈画有作者明显情感倾向的人物语言,注意文章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关注过渡句。

我们在前期训练时可以采取教师示范性阅读和学生实践性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即教师以一篇文章为例,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段意、层次来把握文脉;通过分析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倾向性的文本语言来把握文章主旨;散文还可以辅以作者或人物抒情议论性的话来把握主旨情感。继而更换文章,要求学生进行相似分析,圈点勾画重点语句,争取阅读文章过后即能把握文章的层次和主要内容。

二、以必备知识为基础,完善知识体系

很多学校高三年级会对文学类文本复习的相关点进行地毯式复习。但是复习成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其中有文学类文本历来是学生阅读难点的原因,也有疫情的冲击。疫情期间新课的预习、复习,训练的频度、深度、广度,学生用心程度都受到很大影响,导致学生普遍基础不牢,一模分数便是明证。据此,我们在接下来的复习中,仍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借思维工具,建立知识网络

可以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流程图、表格等形式归纳呈现;也可以给学生印发相应知识谱系图,做到省时高效。教师可以领着学生重温一些有规律性的基础性设题角度,做到基础题型不丢分。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归纳诸如人物形象术语、艺术手法术语、流派风格等知识,不仅形成答题体系,还要对必备知识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相应试题时,能够以点带面,调动知识库存,迅速筛选出相应知识点,提高解题效率。

(二)编选典型试题,关联不同知识

为了提高备考效率,训练题的选择要兼顾知识的系统性覆盖和重点知识突破。如何用典型试题将情节、形象、环境、技巧、语言、主旨等相关知识点穿线整理呢?依文自主设题,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个文可以是学生熟悉的教材中的课文,也可以是训练用的某道题中的文本。设题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比如在讲完小说专题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祝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题,做出答案讨论修改后,教师审核,再拼成一套题,印发全班练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出题者的角度思考,串联不同知识,扎实掌握知识。

(三)引导自主复习,完善知识结构

学习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断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过程。文学类文本知识点多,但由于教学时间紧张,教师往往没有时间带领学生再进行系统复习。这时候教师可以在正常教学计划外,再制定一个独立的已学知识定期复习计划,计划明确规定复习的知识点、时间安排、达标要求等,引导学生根据这个计划自主开展复习和知识整理,再辅以相应的阶段复习检测,这样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复习更有计划,易于坚持。另外,随着复习的推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有新的理解,这时候再对自己知识的遗漏点和薄弱点,及时进行记录、归纳、整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会更好。

三、以科学训练为抓手,提升解题能力

(一)善用审题技巧,重视比较迁移

若答题方向错误,则满盘皆输。因此,有必要进行审题训练。在审题训练的过程中,要着重训练学生掌握基本审题技巧:如圈画关键词、转换题干问题、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挖掘隐含问题等。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加审题频度,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审题专项训练等来提升学生对题干的重视度和对内容的准确把握度。还可以运用迁移比较训练,将同一类型题的近似问法、变式问法、隐藏问法展现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此种问法的理解。如2018、2020、2021年的五套全国卷,均有对人物心理的考查,设问方法有何不同?答案有何侧重?通过同中求异,反复比较相似题干中的关键词、要求和答案,提高审题的准确性。

(二)规范学生答题“四要”,说写训练结合

规范答题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可以实现短期迅速增分。首先要学生明确规范答题意识,引起足够重视。要做到:

指向明确:审题精准,作答指向性正确,所答即所问。答案分析也要符合题干要求。

1.层次清晰:对于基础性常规题型,依据题干要求按步骤规范作答。分点作答、概括精当;做到条分缕析、层次分明,避免同一意思的重复性表述。

2.表达严谨:规范答题语言,写出表述完整、正确、语义明确的句子。术语、标点使用正确。

3.书写美观:重视书写、卷面整洁。进行书写训练,强化书写要求,谨慎落笔,尽量不涂改。

可以尝试经常进行口述答题训练、答案复写训练。针对试题让学生说出题干要求、答案条理、答题格式、说出整理的内容和自己的疑惑点。对于答题凌乱的同学进行答案复写训练;对于表达概括能力有限的同学进行背诵式复写训练。即在教师讲解、自主理解后结合经典答案表达,背诵式重写答案,以强化思维印记,提升表达能力。

四、以近年真题为依据,把握命题趋势

(一)精研高考真题,明确设题点

市场上的教辅材料良莠不齐,很多试题粗制滥造,盲目使用,非但无益,反而有害,精研高考试题可以为我们拨开迷雾、精准备考。

(二)洞悉高考风向,把握变化点

2021高考命题要求指出: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命题原则谈到了“试题开放,探究创新”。命题导向去年是求稳,今年是增变。

(三)揣摩他山之石,练习创新点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不仅要精做2018—2022全国高考试卷,还要关注重要的省市独立命题的高考卷及模拟预测卷。以常规题型为基础建构思维网,以变式训练为导向去模式化。

总之,高三备考,分秒必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把握命题趋势,针对学生的易错点、失分点完善知识体系,融入高考考察的基础点、创新点开展有效训练,才能使备考短时高效、提分增效。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罗丹,1984年生,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大学本科,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