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李晓玲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传统教学模式已然无法满足课程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而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教育改革工作的需要,主动实现自身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如此才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帮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能力提升。为此,本文立足于“双减”视角,针对小学语文课程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发展要求展开思考,同时总结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对策,希望能够实现教学提质增效目标,并助力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双减”政策 提质增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4.015

2021年7月,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中对学生作业总量以及时长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强调取缔学生课外补习活动,将教育重心重新迁回校园主阵地。这一文件,虽然极大缓解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学校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紧张起来。因此需要教师主动对教学工作展开进一步创新改革,力求使用更为高效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此,才能够在推进“减负”目标落实之余,也同步达成教学“提质增效”愿景,进而塑造新时期全新的课堂样态。

一、“双减”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

“双减”背景下,教学工作开展的重心在于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及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手法,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分别处理好教学的“减法”与“加法”问题。

因此,这一过程中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均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首先,学生想要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效率,必须要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主动改变自身的学习态度,如此才能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更高质量的知识内容;其次,对于教师而言,最为关键的则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来寻找针对性引导手段,并从转换学生思想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其在掌握学习方法之余,也能够改变对语文学习的思想、态度以及观念,从而在根本上消除语文教学带给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内涵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在新《课标》思想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思维培养、文化理解以及道德水准等综合素质,以此确保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更为持久的影响。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的现象。许多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素质培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教学当中依旧不免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一味强调学生的字词积累以及文章背诵。如此,不仅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剧,同时也丝毫没有起到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与“双减”教育政策完全背道而驰。

(二)忽视学生成长规律

阅读不仅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引领学生认知世界的窗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教材文本来进行。也正因如此,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版本中,录用的文章都经过层层筛选,并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进行了科学考证,力求文本材料能够契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帮助其更好地了解生活以及现实事物。但目前来看,个别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却没有从整体上来把握语文教材的知识特点,在为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更多将目光集中在知识点记忆与背诵方面,没有进一步挖掘文本当中蕴含的人文底蕴。如此,不仅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割裂,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语文课程为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

(三)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依旧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抄写、阅读、背诵等形式来为学生进行教学,丝毫没有体现出教学手段的创新,也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来为其提供针对性引导。这样的教学手段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语言知识的积累,但是由于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常常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记忆混淆或模糊的现象,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发生固化。同时,这样的教学手段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其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课文背诵或字词积累方面,无暇去对知识本身以外的事物进行联想与验证,因此,更是进一步削减了教学影响时效与范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缺乏科学评价机制

科学的课堂评价机制,能够为教学划分出更加清晰的层次,并实现知识内容的有效内化,帮助学生全面吸收并利用知识,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但在目前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习惯于使用“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忽略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导致课堂教学评价不够客观,难以真实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也限制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发展,无法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提供有效的教学引导。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课前预习,加强学情诊断

“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学生课余学习时间的减少。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必须要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确保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内容。然而,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任务颇为繁重,由于学生字词积累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基础教学上,严重压缩了文本解读时间,使得很多教学内容都无法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同时导致教师无法兼顾学生需求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一情况,唯一的解决途径便是教师利用好学生的预习时间,并确保能够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预习质量,同时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如此,才能够整体重塑教学结构,确保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使用与分配。

为此,教师应准确把握好“教育信息化2.0”时代特色,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优势,借助“微课”等先进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动态化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例如,在《太阳》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文章涉及范围较广,除了与语文有关的知识内容以外,还包含了大量地理、自然、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常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存在困难。因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微课预习的方式,结合丰富的视频、图例文件,来帮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文章内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工具,对文章中的生字词知识进行自主查阅。教师则可以借助线上学习软件的后台统计功能,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每一部分课件的阅览时长、回放次数、暂停频率等等,并将相关的数据内容以数学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了解学生在自主预习期间遇到的障碍,或是感兴趣的知识内容。

通过这样的预习方式,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前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同时教师也能够更为科学地判断班级整体学情。如此一来,有效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并且能够用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因此,在实现教学减负目标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打造多元课堂,全面提高质量

课堂是教学开展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双减”政策顺利落实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注重打造多样化的课堂生态格局,以此有效促进教学发展改革,并全面实现“提质增效”目标。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调整:

1.丰富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现代教学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以学生兴趣作为教学导向。同时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想要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双减”政策,也需要主动从学生的兴趣层面入手,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来寻求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如此才能够有效改变课堂教学氛围,借助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来整体撬动教学质量提升的杠杆。为此,教师首先需要积极丰富课堂教学主题,以确保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趣味,并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例如,《鲁滨逊漂流记》叙述了主人公流落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以及为了自救所展开的一系列行为。包括搜集物资、记录时间以及选择落脚点等等。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教师不妨为学生设置“荒野求生”主题,要求学生利用掌握的其他学科知识,讨论鲁滨逊还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进行求生?并且在学生讨论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从原著中引入有关鲁滨逊后续的一些自救手段,包括建设仓库、制作陷阱、种植作物等等,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情节,对比课文中鲁滨逊刚刚流落荒岛时的心态变化,以此分析主人公身上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此不仅有效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场所,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2.明确学生主体,培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习惯于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不仅会导致学生产生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在教学“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重新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有效发挥出自身作为学习引导者、合作者的功能,帮助学生全面展开语文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借物喻情”的创作手法,同时准确描述自身对待不同事物的情感态度。为此,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亲自感悟的方式,去把握作者对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赞美。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在小组内分别朗诵自己喜欢的文章段落,同时注意捕捉角色的情感,品味字里行间的深层寓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中用来描写花生的语句,是否同样可以用来形容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种职业?”“在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存在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与教师一同讨论在生活中符合“花生品质”的人或物,并详细阐明具体事例。如此不仅在交流分享中帮助学生明确了课文表达主旨,同时也使其了解了类似创作手法的表达以及应用。

3.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带给学生充足的情感支持,使其有效卸下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并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当中。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能够有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主动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塑造丰富多彩的学习场景,以此摆脱课堂沉闷枯燥的氛围,带给学生更好地学习体验。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古诗《枫桥夜泊》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古诗描绘了旅人对前途迷惘,同时思念家乡的漂泊心情。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创作情感,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物经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一叶扁舟漂泊在水面的景象,伴随舒缓的音乐节奏,为学生缓慢朗读古诗内容。随后请学生进行讨论,如果躺在孤舟里的人是自己,那么此时此刻心里会想些什么?以此引发学生的互动与讨论,并实现古诗主题的升华。

(三)建立评价机制,了解学生需求

课堂评价环节,是师生双向互动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环节来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评语来掌握自身不足,从而为教学“提质增效”目标的达成创造有力基础。但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全面,更要注重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建议与策略,如此,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后指导,避免学生盲目开展学习而承受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仍以五年级上册《太阳》一课为例,文章涉及神话传说、能源物资、生活生产等,讲述了太阳对人们现实生活带来的各方面影响。但其核心却始终围绕着太阳的“光”与“热”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因此,教师在课后评价环节,可以采用一张思维导图的形式,要求学生与教师一同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并在这一过程中同步梳理全文知识框架,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随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表现来为其提供学习建议,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四)设计实践作业,强化应用能力

作业是“双减”政策重点关注的环节,同时也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作业形式进行整体创新,确保能够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亲子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与家长一同展开知识内容的复习。如要求学生与家长一同讨论《三国》,大概了解其中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家长与学生分别喜欢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哪里?通过这样轻松的讨论氛围,使学生靠近《三国》,并了解《三国》。

综上所述,本文在总结了当前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进行了讨论。并立足“双减”视角,分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相关事项,强调教师应以方法传递为主,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国军《“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7期。

[2] 李洁《论“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如何减负提效》,《新课程》2022年第1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