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语文主题活动的实践探究

作者: 张英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融入“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元素,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中国节气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使其真正意识到节气文化、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有效增强其文化自信,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对此,为了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本文从优化主题活动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科学渗透节气文化、巧妙引入节气诗词、深度挖掘节气内涵、亲身体验节气特点等方式,使小学生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提升民族自信,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活动 “二十四节气”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1.026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先辈们通过对自然现象进行长年累月的观察和分析所总结出的气候变化规律,对农业耕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结合“二十四节气”文化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既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到更加科学的气候知识,认识到不同节气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寓意,又能使其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感知到节气文化深厚的底蕴,进而有效增强班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使其形成较强的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一、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语文主题活动的意义

(一)提高语文探知兴趣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内容丰富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主题活动的兴趣。“二十四节气”不仅包含了时令知识和气候知识,还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多种多样的节气习俗。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上述内容引发小学生对节气文化的好奇心,提升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知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主题活动的效果。

(二)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二十四节气”被收录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同时,“二十四节气”也具有极强的文化教育价值。语文教师在主题活动中渗透“二十四节气”元素,既可以帮助小学生深入了解气候规律,认知时令的特点,还能借此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使其真切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其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能力。

(三)提高学生文化自信

在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除了要给小学生讲述不同节气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规律之外,还会融入更多与节气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如节气寓意、节气精神、节气习俗、节气古诗词等。小学生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层理解,能够感悟到更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小学语文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教学活动的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语文教师在主题活动中渗透传统节气文化时需要遵循合理性原则。要把时令特点、气候特征等与节气有关的内容科学融入活动之中,教师所选择的节气要符合教学活动的主题,这样才能利用节气文化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他们主题探知的效率。

(二)层次性原则

在设计“二十四节气”主题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需要遵循层次性原则。要把节气文化按照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方式融入主题活动之中,引导小学生先了解节气的表象特征,然后再带领他们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深层寓意,挖掘节气现象或节气规律背后所包含的深刻哲理,从而使小学生逐步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本质内涵,使他们逐渐形成优秀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学科素养。

三、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语文主题活动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教学设计,合理渗透“二十四节气”

小学语文教师若想让节气主题教学活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遵循主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对主题活动进行科学设计。要从当前班级学生的视角出发,根据他们的层次化认知特点把“二十四节气”文化按照由浅入深的方式渗透到主题活动之中,使小学生能够对节气文化进行阶梯式、递进式探索,从而逐步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深层内涵,感悟不同节气所蕴含的不同人生哲理,领会每个节气中的精髓文化。此种方式既可以让“二十四节气”文化和语文主题教学活动实现完美融合,还能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自主认知、层次化认知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其主题活动的学习效果。

以《四季之美》为例,这篇文章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展示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景色,突出了每个季节大自然的不同美感。对此,教师可以以“四季节气”为主题开展文章深度理解活动。教师需要把每个季节的六个节气巧妙融入文章阅读过程之中,让小学生在欣赏四季美景的同时,了解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特点,根据物候规律探寻不同季节出现不同景色的原因。例如,作者在描写秋季景色时提到了归鸦和大雁,对此,教师为了让小学生了解大雁对于秋天的独特意义,可以把“秋分”这一节气融入其中。通过了解秋分时节的气候变化特点,学生会知道由于此节气之后太阳光照位置开始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昼夜温差变大,中国北方的气温逐日下降,而这个温度已经不适合大雁的生存,所以它们会选择集体向南方迁徙。因此,在这个节气期间,人们会在天空中看到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大雁。之后,教师可以结合二十四节的气候规律或民间习俗开展文章深度理解活动,指导小学生透过表面文字信息,根据万物生长规律或习俗背后的寓意,体会四个季节的独有特征或独特情感。例如,作者在描写夏季时提到了萤火虫,萤火虫一般出现于七月份,而这个月份有大暑节气。对此,教师可以讲述这一节气的特点,如“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小学生根据规律能够探寻到萤火虫出现的原因,感知到夜晚细雨蒙蒙时萤火虫翩翩飞舞的景象。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融入节气文化,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帮助小学生了解自然知识和科学知识,从而提升他们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提高主题活动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为了提高主题活动的教学质量,需要合理丰富教学内容、科学创新教学手段,要结合“二十四节气”创设多元主题的文化探知活动。让小学生在情境挖掘、诗词感悟、深度体验过程中,加深对传统节气文化的认识,使其真正领悟到节气文化中的深层寓意和人生哲理。

1.开展情境感知活动

在主题活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二十四节气”情境感知活动,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传统节气知识制作成生动有趣的动态视频,或者把不同节气的不同美景制作成形象直观的情境赏析视频,以此来营造出沉浸式的主题阅读情境,让小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中感知节气文化的魅力。同时,使学生能够自觉结合动态情境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品读,探寻出文字背后的意境美,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

以《荷花》为例,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在夏日里,主人公“我”在公园中观赏一池荷花的场景。作者通过细致描写荷花的各种姿态,展现了这一植物清新美丽的特点。同时,也直观表达了自己观看荷花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之情和喜爱之情。对此,教师为了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荷花的美感,使其能够与作者产生相同的思想情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二十四节气”情境感知活动。例如,教师先利用互联网资源制作与荷花有关的动态视频,把夏季盛开的荷花直观展现在视频内容之中。然后,再以“小暑节气”为主题创设情境探寻活动,借助动态视频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赏荷情境,引导小学生把课文词句和视频内容进行科学结合,在动态视频中体会作者对荷花的情感,在语句描述中想象荷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色。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视频中加入一些与小暑有关的节气文化,如小暑有着雨热同期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另外,小暑时节由于气候炎热,所以人们需要食用藕来解热防暑、静心安神。藕是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也就是莲花、荷花的根茎。小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知道藕生长于肥沃的黏土之中,其表皮呈白色。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视频中展示小暑的特点,如蟋蟀居宇、老鹰翱翔等。让班级学生在观赏荷花的同时,了解到更多节气知识,借此开阔他们的学习思路。之后,教师再引导小学生结合视频情境进行阅读赏析,带领他们感知文字背后的意境美,加深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使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使他们真正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通过开展以节气为主题的情境感知活动,既可以把抽象的文字信息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调动他们主动观赏情境内容,自觉探索情境内涵的积极性,又能提升他们对文学美的感知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其文学审美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借此让小学生了解到更多与中国传统节气有关的知识,使他们感知到节气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提升他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2.创设诗词感悟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古诗词作品都涉及“二十四节气”。对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诗词内容创设以不同节气为主题的诗词内涵感悟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度理解能力,又能借此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开阔其古诗词学习思路。

以《清明》为例,教师可以以“清明节气”为主题开展诗词感悟活动。在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让小学生阅读这首古诗,结合释义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诗人杜牧在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然后,教师再把与清明节有关的节气知识融入主题活动之中。比如,小学生通过观看清明节气的自然景观图片能够知道,在清明期间,大自然会呈现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景象。此时北方的气温开始逐步上升,冰雪会迅速融化,冬天被冰雪覆盖的地表会逐渐显露出来,树木开始发芽,迎春花开始绽放。而南方地区则会呈现出草木萌动、鲜花盛开、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另外,小学生根据清明节气的气候特征和物候规律能够知道,每年的清明节期间,气候变化会变得非常显著,因而时常会出现“闹天气”的现象。比如,清明节前两天的寒食节会出现疾风,而清明节当天也可能出现“泼火雨”。对此,他们通过理解诗句意思可以发现诗人在创作这首古诗时正巧遇上了清明节的“泼火雨”,诗句中的“纷纷”一词正是形容了“泼火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美特点,展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愁绪。之后,教师再讲解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祀扫墓、游园踏青、吃青团等。小学生需要结合这些传统习俗对诗句内涵进行深入分析,探寻诗人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感悟他从“雨纷纷”“欲断魂”到“遥指”“杏花村”这一过程的心境变化,体会最后一句余韵邈然的意境。教师借助传统节气文化开展古诗词主题学习活动,既可以开阔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又能帮助他们快速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内涵,从而有效提升其主题活动的认知质量,提高古诗词学习效果。

3.创设实践体验活动

语文教师为了提高主题活动的教学效果,可以结合“二十四节气”中不同的民间习俗文化开展灵活有趣的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小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理解习俗背后的深刻寓意,感悟不同节气文化所蕴含的不同思想观点,使其能够将这些观点与课文内容进行合理融合,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作者在文章中讲述了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期间的春节习俗,而春节一般出现在立春这一传统节气里。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立春的民间习俗开展实践体验主题探知活动。例如,古人在立春这一天会贴“宜春”二字,而后演变为贴春联。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提供毛笔、墨水、宣纸,让他们用传统的方式书写春联,使其在亲手书写过程中体会到传统习俗的魅力,感知笔墨纸砚所营造出来的传统文化意境。然后,教师再引导班级学生从春联的寓意中体会春节的情感。比如,有的小学生在春联中写到了“春暖、平安、新岁、迎春”等词语,而作者也在文中提到了春节期间人们会用春联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对此,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两个习俗进行融合,从而感知到作者对春节的期盼之情。

再如,在立春节气期间,民间有迎春和踏春的习俗,而在春节期间,人们有除夕贴年画和初一逛庙会祈福的习俗。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这两个民间习俗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先给小学生播放“演春”民俗视频,让他们知道古代人的迎春之仪,如击鼓驱疫、绘制年画祈求平安等。之后,引导班级学生结合课文中提到的除夕绘年画习俗进行年画的绘制,把对春天的期盼之情和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都表现在年画上,使其在亲手绘制、亲身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年画祈福的意义。教师通过开展实践体验主题活动,既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又能让他们透彻理解节气背后的深刻寓意,改善其阅读理解的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提高小学生自主探知的积极性,改善其学习的质量,可以合理渗透“二十四节气”文化,利用底蕴深厚的文化知识提升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与效果。同时,让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使其形成较强的文化传承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晔《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探微》,《新作文》2022年第18期。

[2] 孟艳、马海霞《以“二十四节气”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策略》,《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18期。

[3] 左士军《“二十四节气”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思考》,《小学生》2022年第2期。

[4] 马翠琴《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天津教育》2021年第5期。

[5] 张雪鸽《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开展小学语文特色活动的对策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10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