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严雅丽

摘 要:“双减”政策激发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课改创新、提质增效的责任观念、品质诉求,教师利用科教设备,能够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以及教书育人效果。为了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教师要总结“双减”政策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要求,验证科教设备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基点,简述“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的价值,科学归纳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的方法。因此,“双减”政策开启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设计思路,促进课程育人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道德与法治 育人要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52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教师引领初中生剖析社会素材、积累生活经验、拓展社会见闻、实现课程发展的生命成长平台,具备较高的育人价值。为了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教师科学考量课堂活动实现提质增效的创新基点,深度挖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价值与思想方法,努力架构生机勃勃、信息整合、互助高效的施教空间。所以,“双减”政策能够激发教师的课改责任感,科学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向科技辅助、智慧推进、人文增效、科学育人。

一、“双减”政策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要求

“双减”政策是相关部门为科学解决初中生课程作业任务过重、课外辅导费用过高这两大焦点问题而专门制定的教育教学法规,同时对课程教学提出了科技创新、教学转型、提质增效、与时俱进的育人要求。

“双减”政策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具备高体验的生活情境、愉悦氛围,能够实现初中生的全员参与、全域挖掘、全面认知,实现高水平的启智润心、生命导引、思想启迪,充分展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人文价值。“双减”政策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高价值的能动支持、智慧帮助,以承载教师智慧的教学课件辅助初中生的能动探究、经验互助、共同进步,借助学习共同体促进初中生之间的友好互助、结伴成长。“双减”政策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拥有高品质的趣味体验、新奇吸引、人文感化,以多媒体设备支持下的社会素材实现初中生的互助成长,展示教学课件的智慧含量。

二、科教设备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基点

第一,科教设备能够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含量与新奇体验。科教设备能够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生活情境支持,有效提升课堂活动的吸引力,巩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体基础。科教设备还能够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科技化、体验感、先进性,借助虚拟信息、动画元素、新奇刺激,提升初中生的认知兴趣、进取意识。

第二,科教设备能够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信息品质与资源支持。科教设备不仅能够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情境支持,还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信息的集成品质、智慧高度、模块精度,使初中生能够拥有高水平的课程资源支持与高阶思维导引,直接优化初中生的思维层次。思维导图能够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进步、活动提质、转型增效的科技支点。

第三,科教设备能够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人文设计与实效价值。初中生在现实生活中乐于开展多媒体信息处理、感官性知识汲取、科技化主体实践。科教设备能够有效满足初中生的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兴趣趋向,借助量身定做的科技环境,助力个体思维融入团队智慧,架构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本课堂、高效平台。

三、“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的价值

首先,教师以“双减”政策为育人指导思想,科学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有助于初中生获得生活化认知情境、科技性集成信息、开放型认知过程。初中生能够立足思维导图架构的优质信息环境实现知识汲取、能力训练、思想进步与品德成长。因此,教师立足“双减”政策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能够凸显课堂活动的生活化、科技性、体验感,实现高效的智慧育人。

其次,教师以“双减”政策为精心育人指导思想,科学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有助于“双减”政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优化课堂活动的设计高度、育人实效。教师能够在教学相长中增长经验、丰富方法、开阔视野,助力学校教育的人力资源优化、教学品质提升。可见,教师立足“双减”政策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能够强化业务能力、提升教研能力、促进职业发展,打造高素养的师资队伍。

最后,教师以“双减”政策为精心育人指导思想,科学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有助于创新指导思想、提升设计品质、优化活动体验、提高教学效果,助力科学育人观的务实推进。教师立足“双减”政策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还能够提升教学智慧高度、科技手段价值,落实新课程改革工作。所以,教师立足“双减”政策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能够推动课堂活动走向课改创新、人文优化、能动激发、智慧导引,科学培养初中生的课程核心素养。

四、“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的方法

“双减”政策是教师科学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推动力与导航仪,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课改精神、品质诉求、创新动机,以高品质的思想方法实现课堂活动的提质增效。

1.创设生活情境,优化人文启迪

教师基于“双减”政策的育人要求,科学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亲和力、人文性,吸引初中生沉浸于情境认知活动中。生活情境能够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优质关联,架构简易型、趣味性、生本化的课程环境,提升初中生的专注度。因此,生活情境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门之作,能够成为教师高品质进行教书育人工作的起点工程。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学时代:少年有梦”的智慧育人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初中生深度感悟“有梦就有希望”与“努力就会改变”的教学内容。为了优化课堂活动的适宜性与亲切感,教师可以为初中生提供拳击运动员“张伟丽”的成长事迹,借助“张伟丽”平凡的出身、积极的努力、昂扬的斗志、拼搏的精神、不屈的性格,生动诠释个人荣誉与国家荣誉的关系。这样,纪录片“张伟丽”就会为初中生创设出饱具正能量、励志教育的名人形象,激励初中生不甘平凡、努力进取、完善自我,完美展示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而且,“张伟丽”的成功故事不仅帮助初中生全面了解个人荣誉与国家荣誉背后隐含的个人努力与不懈追求,还能够深度展示“张伟丽”与“有梦就有希望”“努力就会改变”之间的联系。所以,纪录片“张伟丽”能够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易于初中生更好地接受主题教育。

2.提供社会案例,理论联系实践

教师基于“双减”政策的育人要求智慧选择典型性、代表化、高价值的社会案例,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提供给初中生,借助高价值的视听刺激、心理暗示开展课堂讨论。社会案例能够指引初中生基于理论联系实践这一理念开展活动,深度挖掘与具化展示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因此,社会案例能够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素材,提升初中生的认知层次与思考品质。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和朋友在一起”的智慧育人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初中生深度感悟“友谊的力量”与“互助的价值”。教师可以为初中生提供体育明星“苏炳添”的成功事例,深度展示“苏炳添”成功背后的团队推动力,展示教练、副教练、队医、辅助人员与“苏炳添”的朋友关系与互助活动。这样,初中生就会基于“苏炳添”的个人成功源于朋友团队的整合助力与集体智慧,理解亦师亦友的人际关系在“苏炳添”成功过程中的积极价值与促进作用。“苏炳添”需要面对“超龄服役”“运动伤痛”“先进技术”三大挑战,自然需要全方位的朋友支持、技术指导、知识辅助与后勤工作。可以说,如果“苏炳添”没有良好的朋友关系与情感助力,就无法取得如此高的专业成就与事业成功,就无法为国家与民族争取如此多的荣誉。所以,“苏炳添”在身边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事业成功,生动诠释了“友谊的力量”与“互助的价值”。

3.实施分组探究,优化全员参与

教师基于“双减”政策的育人要求科学实施分组探究,能够实现初中生的全员互动、结伴成长。分组探究能够充分展示初中生具备的较高能力,立足学习共同体进行经验展示、方法共享、成果互惠,培养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互助共进意识。因此,分组探究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凸显主体实践性、生命能动化的人文抓手,能够为学生架构快乐互助的生本空间。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青春的邀约: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智慧育人活动中,教师需要辅助初中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创新意识”“表现心理”等优秀个人品质。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初中生集体讨论“优秀人才的必备素养是什么?”推动初中生进行定向思维、深度挖掘、信息整合、集思广益。教师可以开展分组讨论,以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方式进行信息交互、灵感交汇,为初中生提供充足的参与机会、表现空间,生动诠释初中生的求异思维。另外,学习共同体能够成为初中生训练与提升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整合能力、拓展能力的生本平台,自然也能够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考习惯”“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拓展意识”“积极表现心理”。所以,主题讨论导引下的分组探究能够引导初中生在集体智慧的协助下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4.引入本土资源,树立人生楷模

教师要基于“双减”政策的育人要求精心选择高水平的本土教育资源,以初中生身边的真人真事辅助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教学内容与思想教化的信服性、实效性。本土资源能够为初中生提供当地的好人好事,借助初中生已有的信息基础与情感基础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因此,本土资源能够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题性,实现科学育人。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智慧育人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初中生形成“自觉奉献”“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教师可以为初中生列举一些当地的名人,或历史人物、红色英雄、社会名人、优秀企业家、道德标兵等,深度挖掘当地的乡土教育资源,为初中生树立值得效仿的人生楷模。本地教育素材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易于初中生的学习,能够对初中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三观”建设施加积极影响。所以,高品质的本土资源能够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高价值的教育素材,提升教育效果。

5.创建创意活动,实现提质增效

教师基于“双减”政策的育人要求能够科学创建创意活动,凸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性,在创意活动中实现主体实践、方法互助、结伴成长。初中生能够在创意活动中渐渐成为认知主体,实现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紧密对接、信息融合。因此,创意活动能够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质物质基础,激发初中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我们与法律同行”的智慧育人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初中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初中生“学会依法办事”。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初中生说一说现实生活中需要掌握哪些法律,在“知法、懂法、守法”中快乐生活、自由交往。如初中生可以一起探讨“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列举“闯红灯”“酒驾”“不按照导向行走”等常见事例,并深度探讨“不依法前行”对周围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再如,初中生还可以讨论现实生活中排队上下高铁、飞机、动车的重要性,强调文明礼让、依法办事的必要性。所以,教师创造性地引导初中生全面感知生活层面的常见法律规定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是教师智慧设计、高效实施、科学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指导思想与评价依据,精准指引教师深度挖掘科教设备的先进功能与时代气息,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与课程价值。因此,教师以“双减”政策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提质增效、科学育人的行动指南,创设生活情境优化人文启迪、提供社会案例理论联系实践、实施分组探究优化全员参与、引入本土资源树立人生楷模、架构创意活动实现提质增效。这样,初中生能够在情境催化、人文指引、能动激发、个性展示中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施庆丰《“双减”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吉林教育》2023年第28期。

[2] 卢卫华《“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校本化实践》,《亚太教育》2023年第17期。

[3] 万红宏《“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年第8期。

[4] 孙云龙《“双减”背景下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策略》,《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3年第Z2期。

[5] 兰金忠《“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的改进策略探索》,《名师在线》2023年第21期。

[6] 臧增莲《“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8期。

[7] 汪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年第7期。

[8] 刘少天《“双减”背景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性的策略》,《智力》2023年第20期。

[9] 高建明《“双减”政策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新教育》2023年第20期。

[10] 刘晓婷《“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的重构研究——以“做情绪情感的主人”为例》,《新课程导学》2023年第13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