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李兴涛摘 要:历史属于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学科特征为综合性、交叉性,与地理学科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新课改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意识和素养,可见教师有必要在日常教学运用历史地理知识。为此,笔者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首先阐述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其次总结教材中的历史地理知识,最后分析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地理知识 运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35
从现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交叉性,可见历史教学离不开地理知识的辅助,教师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具体来讲,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多学科学习的思维及时空意识,提高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得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一、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解释现有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较为复杂。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少,理解能力尚不完善,在学习和消化这些与现代生活相差较远的历史知识时,难免会出现理解浅显、不全面、不系统等问题。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教师能够实现对现有历史知识的进一步解释,同时为学生补充更多历史信息,引导学生从其他相关学科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在提高知识掌握水平的基础上,开阔视野。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中,教师可以通过标有三国地理位置的地图,进行讲解,魏国处于黄河流域,农业较为发达;吴国处于江南地区,造船业较为发达;蜀汉处于内陆,丝织业较为发达。
(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于历史时空的理解较为浅显,只能形成上下五千年的基本观念,未能形成特定时期的时空观念,这是因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过于重视时间顺序,而忽略了地域空间变化,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较为狭隘。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得教师能够将特定时期的历史知识放到具体地理空间中,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历史知识,同时形成空间概念。其中应用效果作为显著的便是历史地图,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地图册,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中,教师可以结合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进行讲解,从而营造更为直观的空间概念。
(三)加深所学知识的记忆
历史属于文科,学生想要掌握各项知识点,需要具备较为良好的记忆力。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教师可以通过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分布图帮助学生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同时编写“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魏国处于最中间”的顺口溜,这种地理位置分布图联合顺口溜的方式,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具体知识点。通过较为生动形象的方式记忆下来知识点,能够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于各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够避免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遗忘知识点。
二、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历史地理知识整合策略分析
(一)自然地理知识
1.气候知识
气候知识属于常见的初中历史教材自然地理知识。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讲解当时北京人生活环境时,便涉及气候条件,大致为当时北京人生活地区有水域和森林,气候较为温暖湿润。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讲解半坡居民所处时代的气候条件,大致为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为温暖,适合人类居住和活动。讲解河姆渡人生活的气候条件,大致为气候温暖湿润,并且雨水充沛。七年级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指出黄河流域部落建立联盟的原因之一,便是当时黄河流域气候变化较为明显,经常出现洪涝灾害,部落之间为了提高抗洪抗涝能力,所以组建联盟。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指出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之一,便是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涝灾害激增。
2.水利设施知识
我国各个朝代开展了多项水利工程,建设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使得水利设施知识成为主要的初中历史教材的自然地理知识。
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指出李冰选择高山和平原交界位置建立都江堰这座大型水利工程,并且详细讲解都江堰的灌溉和渠首两大系统以及防洪、灌溉、水运三大功能,同时搭配都江堰示意图供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从地理和历史双重角度,进一步理解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原因。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提到了灵渠,但是相关讲解较少,只指出了灵渠能够沟通漓江和湘江,为南北水运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未配有相关地图;为此,教师可以在秦朝历史地图中标记灵渠具体的地理位置,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灵渠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人文地理知识
1.行政区划知识
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变化较为频繁,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朝代变更、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变化、地方权力发展、利益矛盾激化等。
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明确标记了周朝初期各个诸侯的地理位置,便于学生理解周朝初期的分封制度。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形势图明确标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及其国都的地理位置。以上历史地图中涉及的分封诸侯国,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区域划分。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对郡县制进行了文字说明,大致为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朝形势图明确标记了秦朝时主要郡县的地理位置。
2.历代疆域知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土疆域经过历代发展,产生了较大变化,疆域变化难免会涉及历史地理知识。
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描述秦朝疆域边界“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但是只有相关文字描述,教师可以配合秦朝历史地图,对比同时期其他国家的历史地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秦朝疆域之大。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指出汉朝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我国正式将西域纳入疆域范围内。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描述元朝疆域边界“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其疆域面积已经超过了汉朝时期和唐朝时期,疆域面积达到了顶峰;同时搭配元朝疆域图,供学生进一步明确元朝疆域范围。
三、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强化教材历史地理知识的合理运用
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材及教学中较为常见,教师需要重视对这些历史地理知识的运用,将这些知识作为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将历史信息放在既定历史空间中进行具体分析。具体来讲,初中阶段历史地理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师需要重视对教材历史地理知识的整合及运用,上文整理了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历史地理知识,目的是为教师展开历史地理知识整合和分类提供参考。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对教材外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相应扩展,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理解。需要注意的是,重视历史地理知识的运用,并不代表其他历史知识不重要,历史知识始终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内容,教师不能在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失去重点。
(二)教师不断强化历史地理知识素养
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与教师的历史地理知识素养息息相关,可见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历史地理知识体系,掌握跨学科知识和跨专业知识。具体来讲,历史教师可以扩展阅读范围,提高阅读量,在积累历史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丰富文化底蕴,这些都能够为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历史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及相关讲座,但是目前关于历史地理知识的讲座较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行举办知识讲座,并且号召本校教师、同地区教师积极参与,使得教师能够就教学经验、历史地理知识形成互动沟通,在此过程中必然能够改善教学水平。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历史教师举办公开课活动,推动教师不断探索新型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及历史地理知识应用方式,实现历史教学的创新。
(三)掌握不同历史地理知识的应用方式
1.自然地理知识的应用方式
自然地理知识属于基础的历史地理知识,但是其内容相对较少,并且较为单一,主要为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及都江堰、灵渠等关键水利设施。其中,水利设施的历史地图大部分在教材中,教师只需要配合教材中的历史地图,便能够完成对各项水利设施的地理位置的进一步讲解。但是气候变化的知识点较为零散,尽管气候变化形式大同小异,但是却涉及各个朝代的历史变化,如果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水平较低,在理解这部分知识时便可能出现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解释个各个时期的气候条件变化情况。
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讲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房屋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别从气候环境和居住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半坡居民所处时代,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半地穴式建筑既能够保暖,又能够遮挡风雨,河姆渡居民所处时代,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干栏式建筑既能够通风防潮,又能够防范野兽和虫蚁。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当时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气候联想为现代社会北方、南方气候。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自然地理知识教学方面的延伸及探索需要适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课业负担。
2.人文地理知识的应用方式
相较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材的历史地理知识中的占比较多,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行政区划、历代疆域之外,还包括历代都城变迁、古今地名对比、古代经济发展等,可见教师需要做好对人文地理知识的讲解和运用。
例如,行政区划一直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难点,分封制废除是在商鞅变法时期,但是当时确立的是“县制”,“郡县制”是在秦朝建立之后确立的,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知识点的混淆,教师需要反复强调这一知识点,并且就“县制”“郡县制”进行重点标记。历代疆域变化时而显著时而不显著,教师可以通过面积基本相同的朝代疆域图,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各个朝代在疆域上的具体变化,避免学生混淆类似朝代的疆域。历代都城变迁需要学生进行系统记忆,尽管教材中会提及各个朝代的都城,但是整体知识点较为零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历史上将洛阳作为都城的朝代有东汉、曹魏、北魏孝文帝、唐朝武则天时期等,方便学生进行整体记忆。古今地名对比大部分会出现在教材正文的注释、历史地图旁边,这些位置比较容易被学生忽略,教师需要对这部分知识加以强调,使得学生意识到此部分知识点学习的重要性,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科学运用教材内外的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属于初中历史教材历史地理知识的关键素材,指的是辅助历史教学进行的一种图种,教师不但需要合理应用教材内的历史地图,还需要结合教材外的历史地图,这是因为历史地图往往能够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配合文字,能够进一步解释各项知识点。
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讲解了匈奴、羯、氐、羌、鲜卑少数民族在西晋时期的迁移,具体涉及原本生活区域及环境、迁移方向、迁移目的地等;配合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各项知识点。此外,教师在讲解战争、水利设施、行政区划、历代疆域等历史知识时,配合历史地图,往往能够发挥显著的教学效果,通过历史地图展示重点地点、地理位置、变化情况等基本信息,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意识,锻炼学生的地理空间分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合理地将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融合到一起。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材的历史地理知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两种,为了充分发挥这两种历史地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可以采用强化教材历史地理知识的合理运用、掌握不同历史地理知识的应用方式等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厘清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主次,以此来避免本末倒置、喧宾夺主问题,这样才能在不失历史学科本质的基础上,实现有价值的辅助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长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6期。
[2] 杨琼《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合理运用图片进行教学》,《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年第8期。
[3] 姚小萍、张海、唐欣《“法国初中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大纲”地理部分译介》,《地理教学》2021年第20期。
[4] 黄宜琳《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第7期。
[5] 侯锦才《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实践》,《科教导刊》2019年第1期。
[6] 屈杨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途径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6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