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刘元东摘 要:在高考改革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让学生加深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教师在以引导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开展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时,也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让学生在新高考背景下适应高考政治试题,提高高考成绩。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新高考下高中思想政治改革的特点,并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思想政治 教学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37
在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时由于不能理解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导致无法在基础理论观点下分析问题,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教师应适应新高考改革背景,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活动,进而为学生建立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从而将高中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灵活化、生活化、形象化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教师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后,应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形成良好的“三观”。也只有教师在分析新高考改革方向后,才可以进行教学,进而真正把课内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最终达到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一、新高考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改革特点
1.教学地位变化
随着新高考制度的加快实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发生了变化。在传统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讲授,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往往被动吸收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新高考制度改革之后,教师应基于教材内容,以引导的方式逐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与记忆,课堂的主体应牢牢掌握在学生手里,促进学生加深理解高中思想政治知识。
2.教学目标变化
在新高考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要求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适合高中阶段学生的教学课堂,并教会学生基本的高中思想政治知识,满足学生对于高中思想政治的需求,进而挖掘出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良好的“三观”,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中也特别提出,教师应真正结合方法、情感以及价值进行教学,并避免把学生的主体性忽略掉。教师应重点围绕新高考命题依据、新教材内容处理、选题组题策略、讲评训练技巧等问题,结合班级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征,制定出完善的教学活动,并在新高考的推动下,为政治学科教学指明新的方向,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对策。
3.教材侧重点以及高考变化
在目前新高考改革后,其教材的侧重点也发生了改变。如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教材中,主要侧重培养学生以全球视野认知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并以法律手段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以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用科学思维积极探索世界时,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在3+1+2新高考考试中,与政治对应的专业主要是法学类、哲学类、教育类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类的社会学与社会工作,都是比较偏人文社科的专业,需要一定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从已经进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来看,选考政治的考生是比较少的,这也就意味着竞争压力较小,再就是政治学科内容比较聚焦,分政治、经济、哲学三大块,知识体系完整,掌握起来比较有规律。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教学的改变
1.改变传统观念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观念应发生一些改变,教师应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根本,并明确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顺应学生的良好发展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转变教学观念,避免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政治这个学科对于时政是最为关注的,考查点也是最多的,时政类题型着重考查考生是否能从时政中获取背后的立意,所以,如果平时不关注时政,考生可能连基本事件都不清楚,更不要说立意了。教师要以此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并让学生跟随新高考的改革节奏进行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考试成绩。
2.拓展教材内容
首先,在目前新高考下,教师应有效拓展教学内容,拓展的方式应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出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并让学生不断发挥自身的探索精神,有效挖掘出更多的高中思想政治理论性知识,满足内心实际活动。其次,教师应重点关注新《课标》和相关部门考试命题中心的要求,也就是要考查学生知识掌握得如何、关键能力发展程度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有怎样的表现等。并对梳理知识框架,在教学当中快速调动、检索、运用知识点,对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迁移等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应基于教材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思政教学题目,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发现问题,从练习中积累沉淀知识点。
三、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
1.利用社会案例进行高中政治基础教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政治理论知识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时,应利用好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运用社会案例结合信息技术,以此打造新型课堂,既能满足学生的政治学习需要,又能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感悟政治理论的价值。
比如,教师在讲授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应合理引入社会案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法治社会形成的意义,进而灵活引入案件进行教学,在为学生讲解未成年人法律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维权方式,并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若个人权益受到影响,应采取法律维护自身利益,在此,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法治教学的意义,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法律意识,树立了良好的法治意识,并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引入社会案件时,教师可联系当下的热点事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法律的基本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法律法规,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以本题为议题进行论证,针对如何实现科学立法展开讨论并且提出可行建议,教师可结合教材知识与实际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依法治国的前提与基础、内涵和判定标准,以此作为论点进行分析,让学生慢慢感受到法律对我们的帮助与其应有的价值,也让学生对理论性政治知识加深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思考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政治教学,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根据调查显示,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有一定的价值,也改变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利用好信息技术,让学生理解政治知识的构架形式,并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形式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例如,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关于“两会”的时事政治视频,在以微课的形式导入课题时,使学生能够对时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关心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按照时代教育的理念,不断运用自己的思想和政治知识,对政治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并与现实中的政治思想相结合。它既能凸显教学的主体,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深对法律法规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学“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这节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有关民族文化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在图片的感染下形成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体会外来文化与我国国情结合的必要性。
其次,教师应让学生以自身的科学精神探究问题。如,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歌剧《花木兰》,并向学生提出,这部歌剧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所创造,该歌剧吸收了欧洲歌剧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将其与中国戏剧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颂扬了民族的伟大精神,受到了海内外的好评,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民族文化、文化发展以及文化融合进行作答。
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互动效果,满足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理解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并以根据学生的主观思维对政治知识进行批判,在此过程中,因为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在质疑的同时,学生的思想也能有效地发挥在文化批判一面,并真正使学生懂得国家、社会、人民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之后,学生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观念应该建立在自己的职责之上,并且当深入了解当下政治问题的同时,学生可依据自身的个人意识,了解政治知识及其政治问题的根本性,在巩固自身意识形态的同时,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防线,以此在相应的制度上、组织上、学术知识上明确自身绝对的政治正确性。在这样的教学下,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情境,加强学生与学习、课堂和知识的互动,满足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使其在问题情境中积极学习,激活其政治思维,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教学“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节课时,教师应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并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首先,这节课的主体结构继承了前面两节课程的基本框架,从理论到实践依次为学生提供了社会、空想、科学等发展。在此,教师要从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整个理论和实践的成效等方面进行教学。其次,通过对前两节课知识的学习和对前两节课的理解进行扩展,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可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怎样才能在有价值的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下,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分组讨论时,教师要让同学们结合自己周围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理论,从而获得相关的联系,解决以上问题。在学生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学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应与学生一起讨论,以此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最后,教师应真正以历史进程、历史必然性促进学生加深理解政治知识,并以客观实际与系统理论相联系,将身边社会的具体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联系,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也让学生在高考中灵活解答类似的题目,不断提高学生随机应变的作答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可真正适应新高考改革,在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还坚定了自身的自信,以制度、文化、道路、理论等自信行为,巩固自身的政治立场。
4.合理开展高中思政讲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政素养
目前,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新高考下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立德树人,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育人作用,学校应积极开展高中思政教育讲座,并在讲座中针对核心内容进行细节化讲解,进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我国的社会保障”这一课时,可通过开展讲座的方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并指导学生了解问题的起因及其经过,在学生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规律构建的基本意义后,自然也理解了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原则及其重要价值。在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价值意义、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背景、主要内容、突出亮点等方面,集中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讲座语言深入浅出,事例翔实生动,并有效让学生在讲座中深入了解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及宗教观。
综上所述,在目前新高考改革后,教师应有效改变教学观念,真正创设适合高中阶段学生的教学方式,并以引导式、问题式、情境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切实掌握政治知识,为高考解题奠定基础,并在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长目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红成《研究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的问题和对策》,《科学咨询》2019年第31期。
[2] 覃海兰《衔接新高考——对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求知导刊》2018年第17期。
[3] 李国玉《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性学习课堂模式构建探索——基于新课标新高考》,《新课程导学》2019年第32期。
[4] 杨阳《试析政治高考内容改革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第14期。
[5] 王选进《浅析高考新政下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8期。
[6] 张人飞《浅议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应对新高考改革要求》,《考试周刊》2019年第43期。
[7] 和文燕《新课程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中外交流》2019年第8期。
[8] 吴文胜《浅谈新高考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9期。
[9] 付楠《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高考复习策略》,《新课程》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