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高廷摘 要:小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更加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这不仅是对国家现行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也能为学生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要求,重新优化教学结构和流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借此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高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20.01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国家相应地调整和改变了教育政策,并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教育的重点不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而是更加强调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全方面发展。简单地说,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已逐渐改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化教育。因此,本文将结合教学经验,从组建学习小组、运用信息技术、重视阅读教学、优化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一、组建学习小组,开展交流活动
所谓小组合作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树立学习共同体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掌握合作时机,发挥合作效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仅要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还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合作的时机,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更敏锐的观念和意识,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环节,及时掌握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合理巧妙地利用,如学生思维受阻、表达欲望强烈时,来作为引导学生合作的时机,有效促进合作教学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进行。
例如,在教授《草原》这一课程时,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魅力和风景的热爱。因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主要从草原美、蒙古族同胞情深走进课文,让学生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学习部分。然后,学生分组以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开展合作探索活动,包括朗读、绘画、查阅资料等等……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探究活动和不同形式的成果汇报,充分展示了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学习中获得不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还可以丰富教材的内容,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学习活动也变得丰富而精彩。
2.布置讨论任务,碰撞智慧火花
任务是合作教学的关键要素,任务的设置和提出能够激发学生们合作的欲望,让课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来为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探索,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生交流,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交流思考中碰撞智慧火花。
例如,在学习《世说新语》时,这部国学经典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独特个性具有借鉴意义。笔者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世说新语》中的《德行》篇,其中涉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品格,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培养具有参考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为学生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索任务,即美德字里行间透露着怎样的理念,以及对自己有着什么样的启发?学生们在小组内部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多样化的认知。实践证明,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实效
1.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作为课堂的开始,导入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是否能主动阅读文章,很大一部分受到课堂导入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课堂导入的形式,提高导入的效果,使课堂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开始。图片直观生动、色彩鲜明。与语言相比,它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在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开始对学习语文课程知识感兴趣。在这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优势,为学生展示生动的图片,实现课堂的精彩介绍,使学生能够使原始模糊的概念更加清晰,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和理解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当教授《四时田园杂诗(其三十一)》时,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理解古诗大意,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古诗的内容是一个非常无聊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插入图片,丰富课堂教学。首先,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图片,图片中农民伯伯在田间播种,妇人在家中烧火烹饪,袅袅炊烟,孩童们在天地间奔跑,传递着“开饭”了的讯息图片。随后,笔者带领学生分析图片内容,让学生体验农村夏季忙碌的场景,感受田园生活那种惬意的情趣。接着,笔者正式引出了这首诗,让学生们分析这首诗描述了哪个季节的田园风光?学生们回答说:初夏。然后笔者问,哪个词反映是在初夏?学生们回答说:桑阴。如此,学生们会对课程学习更具兴趣和热情,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2.创设文本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没有情境教学,学生很难理解知识内容、思想和情感,因此有必要创设文本情境。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刺激学生的听觉、营造情境氛围,通过图像和视频为情境提供前提和背景的讲述,补充和解释情境内容,使情境创设的情节更加完善,使学生能够快速接受情境中涉及的关键和难点知识。同时,情境的创设也有助于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内容中的思想和感受,从而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当教授《手术就是阵地》这一课时,笔者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二战”时期的图片,结合战争的枪声和爆炸声,让学生在图片背景和声音中完成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白求恩医生的无畏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意识,从而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建立产生良性影响。
3.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搜索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案例、扩展材料、微课程等相关教学材料,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些学习材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发散,也可以增加学生思考同一问题的角度和维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同时,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教材内容,而是由课本知识与内容延伸出来的知识网,关于一个主题的其他方面内容的学习,这样还能使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功能和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4.呈现文本内容,适应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形象的层面,这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图像内容。然而,文本内容以抽象和强烈的逻辑思维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难理解。还有一些诗歌和词语来描述景观。由于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小学生很难想象文本内容所描述的图片,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知识与见闻。多媒体本身具有强大的媒体功能,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借助图像、视频实现文本内容描述的自然景观的再现,使文本内容形象化,以适应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当教授《赵州桥》这一课时,学生本身对于赵州桥并没有全面与深刻的认识,所以笔者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对桥梁的长度、承载力、结构和装饰进行形象化和直观的展示,通过图片和结构分析图,让学生了解赵州桥建设的美,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三、重视阅读教学,培养文学素养
1.粗读略读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会以最快的方式阅读一篇文章。只要故事足够有趣,他们就会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但故事美是作者表达的最基本的含义。教师需要尝试让学生在第一次阅读后叙述故事,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概念,这是学生阅读后的成果,也是粗略阅读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当然,教师也需要尝试关注故事人物或情节的解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相关反思,发现故事的美。
例如,当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草船借箭》时,笔者会尝试培养学生粗读的能力,因为在必要时学生需要通过粗读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大致内容。然而,一些学生的阅读速度相对较慢,他们习惯于以更准确的阅读方式理解一篇文章,但对于一些故事文章来说,这种阅读方式是浪费时间。以本文为例,草船借箭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片段,草船借箭本身有很强的故事性,其中对人物细节的描述和故事的铺垫很多,但这其中的铺垫与前文的关联性较差,学生也可以在粗读的过程中发现,所以笔者会试着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诸葛亮草船借箭之前的铺垫,这样让学生理解好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大量的铺垫和细节来达到这个水平,这样的文章有更深刻的美,也可以促进学生精神内涵的提高。
2.精读细读
在精读细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清楚地发现文字本身所蕴藏的美,单一的文字放在那里可能具有单一的意思,但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标点符号、不同的句子组合会产生不同的火花,这也是汉字本身的魅力,所以在学生精读细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文本段落的美,让学生能将其摘抄记录下来,并试图让它成为自己的写作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授《刷子李》这一课文时,笔者会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精读和细读。首先,这篇文章是对刷子李这个角色的描述,有很多细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找不到这样的文本描述的意义,但笔者会试着让学生用类似的语言描述他们周围的人,如同桌之间互相描写,因为同桌之间必须相互熟悉,学生也可能有丰富的信心。但当学生真正描述时就会发现自己的积累是肤浅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反思自己,会冷静下来仔细阅读,找到文字之间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结合写作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言学习中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因此,语言的应用不应停留在通过阅读感知和欣赏的层面,表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小学语文教材在实际的编排中,通过每个单元的具体阅读和写作培训,能够看出对于学生汉字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停留在文本阅读中,还要实现课堂内外的协调、阅读和写作的有效结合。
例如,在阅读课文《匆匆》时,学生可以通过“藏”“挪”“确实”“空虚”等词语感受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助和感慨。相应地,本单元的主题写作是为了自然地揭示真实的感受。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必局限于散文或叙事的形式,笔者会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只需要展示他们的真实情感。结合现实生活,真实情感的表达可以是学生与家人团聚的满足,可以是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的赞美,甚至是医院哭喊背后的绝望和无助。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写作练习,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也可以进行真实的表达。
四、优化教学评价,巩固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找到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看到学生的动态变化,培养创新人才。
1.丰富教学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框架
小学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应单独采用考试模式,而应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评价内容,根据三维目标评价学生,不断完善评价。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落花生》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学习任务,重点关注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是否成功完成了学习任务、是否受到了情感启发、是否形成了健康的价值观等。然后,笔者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掌握文本的语言特征、理解文章的价值、知道落花生的意义等。接着,笔者根据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数据收集等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尽可能覆盖学生的学习过程。此外,笔者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从学生的热爱、合作分享入手来评价学生,让学生知道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拥有怎样的能力,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丰富教学评价内容,使评价框架更加完善。
2.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地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使学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评价效果。例如,在教授《将相和》时,为了进一步细化学生的评价内容,使评价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笔者采取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首先为学生创建课后练习作业,然后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督促学生改进。然后,笔者利用评论客观地评价学生,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吸收了廉颇、蔺相如的优秀品质和潜力,使学生能够朝着学习目标前进。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教学目标,同时也需要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明确语文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来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与路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来引导学生提高综合学习能力,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虎《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年第8期。
[2] 杨文忠《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A4期。
[3] 林叶青《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策探索》2019年第12期。
[4] 郑宏《探析如何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周刊》2019年第35期。
[5] 艾英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名师在线》2019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