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薛佳佳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是较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对学生语用能力、语感、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可带来积极影响,将读与写相结合是教改背景下语文教师所做出的新尝试,经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一体化具有可行性,学生可在读中写、写中读,继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如何在语文课上提升读写一体化教学水平成为教师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一体化教学 交融性原则 读写结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20.018

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指的是教师指引学生在阅读的同时随文练笔,通过改写、续写、缩写、扩写等形式深入解析课文并增强写作能力,除先读后写外,教师还可指引学生通过互评作文的方式先写后读,这利于学生强化语感、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然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读写一体化课堂时存在育人方式僵化、教育思想陈旧等问题,难以有效发挥读写结合的教改作用。基于此,为在凸显读写结合育人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研究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要点

1.解析课标奠定教学基础

新《课标》是教师权衡教法利弊的重要依据,为使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活动能顺利展开,教师亦需解析课标,保障教学实践有据可依。新《课标》指出,教师需通过展开教学活动指引学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学习方法,还要增强写作能力、写字能力等语文素养。新《课标》还针对不同学段设定育人目标,以5-6年级为例,新《课标》指出教师需指引学生将写作视为与人交流及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养成积累写作素材、自主丰富见闻、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同时作文能书写规范、语句通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从阅读角度来讲,新《课标》要求教师指引学生高效默读,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含义,在阅读中可体悟作者情感并在讨论中说明自己的想法,通过阅读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还需扩展阅读面,继而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在解析课标的基础上,教师要找到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突破口,例如教师可在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新词时助其随文练笔,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转变为练笔的动力,还可助力学生累积词语,通过妥善措辞抒发思想感情,继而达到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2.善用教材抓住读写结合关键点

为使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活动可顺利展开,教师需充分利用教材,疏通语文知识传导渠道,从教材着手抓住读写结合的关键点,使读写一体化教学能事半功倍。例如,教师在进行《七律·长征》教学时,可先给学生时间阅读理解,在此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并积极联想解析“云崖暖”“走泥丸”等词语的深意,这是学生通过阅读体悟长征精神的基础,教师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同时指引其将本诗改写成一篇散文,引领学生在改写时投入主观情感,在课文中心思想与学生情感交融的过程中写出高质量的散文,除培育学生写作能力、语用能力、阅读理解等能力外,教师还可激活学生的读者意识,感受到长征的不易及长征精神的力量,这对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来讲意义深远,继而通过深挖教材提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素质教育水平。

3.根据学情展开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

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是教改举措之一,因为新时代教改活动强调学生为本,所以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需根据学情展开,保障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能更为主动,这对学生高效增强语文素养有益。不同学段的学情差异较大,受学习需求驱动,教师应合理设计生本性的教学活动,相较于低年级学生,高年级的学生词汇量多、写作经验丰富、写法能够灵活运用,同时在阅读理解与写作中更倾向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需要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活动能够建立在尊重学生情感投放需求的前提下,助力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大胆说明想法,只有学生想读、想写,才能参与教学活动并强化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开国大典》的教学时,可率先指引学生阅读与本课有关的拓展性资料,而后自选角度写一篇现场报道,以记者的身份穿越时空参与开国大典,感受大典庄严、热烈的气氛以及人们激动的心情,继而达到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准备的资料可助力学生群文阅读,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开国大典,这不仅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支持学生拓展眼界,从中选出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写作的抓手,以免出现学生写作内容雷同的现象,有效支持学生个性化表达,助力学生在读与写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继而提高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有效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原则

1.交融性原则

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强调读写紧密交融、互为依托,使学生能在读中写、写中读。例如,教师在进行《少年闰土》的阅读教学时,可指引学生在阅读进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扩写、仿写或缩写,还可将“捕鸟”“捡贝壳”“管西瓜”等闰土提到的趣事编写成“微剧本”,并鼓励学生合作表演,为的是走进少年闰土的世界,通过表演的方式检验学生人物性格塑造的合理性,只有学生创写内容中的少年闰土形象与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能够重合在一起,才能说明学生读通了课文并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达到将阅读收获用于写作的一体化教学目的。再如,教师在进行“习作:有你,真好”的教学时,可先引领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认为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谁并阐明原因,为的是将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与作文主旨联系起来,使学生可在情感驱动下完成写作任务,为提高作文质量奠定基础。其中,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会输出诸多信息,学生“听”的过程亦是信息处理的一种渠道,与“读”的作用有相似之处,继而将“读”渗入写作教学指导环节,为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写作文给予支持。在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指导学生互相批改作文,通过读作文积累词汇、揣摩写法、强化语感,师生还可围绕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交流互动,如关联词语使用问题、语句结构问题、标点符号使用问题等,这可指引学生细读文本并提高写作能力。

2.持续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若想展现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优势,需在课上持续运用该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进行《北京的春节》教学时,可率先播放一些与过年相关的视频,而后引领学生说一说视频中都提到了哪些新年习俗、南北方新年习俗有何不同、哪些与习俗相关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等。其中,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助力学生从视频中读取信息并强化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虽然学生读的不是课文且并未将表述的内容写下来,但依旧具有读写一体化的教学优势,同时可有效导入本课,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铺平道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因为课文中有多处用到了“总分”的写法,所以教师可在学生读“除夕真热闹”这一段时用“总分”的方式写作,写作内容不设限,可以是介绍自己喜爱的玩具、动画片或是简要描述一件有趣的事,达到通过随文练笔掌握“总分”写法的目的。新《课标》指出,教师需在课上教授学生标点符号的用法,本课破折号多次出现,如“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等,教师可在引领学生解析破折号用法的基础上组织其随文练笔,积累该符号使用经验,有效提升学生标点符号使用能力。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创绘思维导图,将课文内容精炼地体现在图表内,其中学生完善导图的过程,就是教师加强读写一体并培育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的过程。

3.目的性原则

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具有灵活性、生本性及参与度高等特点,为确保学生读、写的方向与教学目标一致,教师需增强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的目的性,以免学生脱离教学正轨并弱化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鲁滨孙漂流记》(节选)教学时,可根据学情及教学内容列出任务清单,如概述课文内容、“好处、坏处对照表”有何用处并从中选出一项扩写、给课文内容设立小标题并用几句话说明等,继而保障学生阅读与写作目的清晰,在此基础上可助推教学活动顺利展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列任务清单应具有弹性,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适当增减清单内容,保障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始终坚持学生为主,通过使用生成性教育资源提高“教”与“学”的契合性,继而提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水平。

三、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路径

1.优化读写一体的教学理念

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主要源于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课上增强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字能力、语感等语文素养,这与读写一体教学优势相同,进而在语文课上可发挥育人作用。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为主,教师在育人为本意识的引领下可有效授课,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并了解学习需求,经验表明在读写一体教学中“大帮哄”容易使部分学生出现阅读效率低、写作质量差的现象,影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成效。为规避上述现象,教师可在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推行分层教育理念,其目的是在划分教育层级的前提下调配教学资源,保障学生乐读、会写,在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中能够全情投入,为学生语感、写作能力等语文素养个性化发展给予支持。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可在剖析学情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三个层级,其中A层学生阅读与写作积极性较高、语文素养较强,B层学生可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基于读写一体的学习任务且语文素养有待强化,C层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较弱、基础不扎实、语文素养较差。在明晰教学层级的主要特点后,教师可分层设计读写一体化教学任务清单,在群文阅读素材筛选、提问、安排作业等环节考虑各层学生的学习需求,保障每位学生均能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还可持续增强读写能力。

2.创新读写一体的教学举措

为使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具素质教育优势,教师需通过创新教学举措拓宽该模式的育人渠道。例如,教师在进行《天净沙·秋思》教学时,可在学生品读诗文时播放悠扬的纯音乐,营造凄凉的秋日氛围,为学生在阅读时倾注情感给予支持,同时教师还可将与诗文内容相关的水墨画展示在电子白板上,为的是从视觉、听觉角度切入助力学生体悟诗文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仿写,还可将本诗改写成记叙文,继而达到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目的。音乐、绘画这两种资源的引用说明语文教师在消除学科边界的前提下探索育人新出路,强调感性认知对学生阅读理解与写作所提供的帮助,指引学生珍视主观情感,这为教师利用情感教学法加强素质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与绘画可助力学生发现诗文之美乃至汉语之美,这对学生产生文化自信心有益,继而实现德育渗入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新时代信息技术是教学举措创新的主要动力,教师可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与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为灵活引用数字资源提升育人水平疏通渠道。例如,教师在进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时,可利用网络搜集与李大钊相关的资料,在课上播放纪录片并规设群文阅读模块,为学生了解李大钊、李星华提供条件,同时数字资料还可有效扩充课文,这利于学生阅读理解,为学生的文本细读给予支持。为有效发挥数字资源启发思考、交流探究的作用教师需恰当的提问,如“文中‘我’的表现与父亲的表现有着鲜明的对比,找出这些语句并说明写作目的”等。在学生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我眼中的李大钊”为题让学生写作文,期间充分使用教师提供的数字资料,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写作需求上网浏览信息,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强化其信息处理能力,继而落实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素质教育目标。

3.完善读写一体的教学体系

首先,教师需对现阶段读写一体教学实践阻力有所了解,如数字资源利用率较低、随文练笔在课堂上的渗透性不强等,这将为教师进一步加大读写结合力度提供着力点,为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不断发展指明方向;其次,教师需抓住作业管理机会,通过家校联动完善读写一体化教学体系,例如教师可指引高年级学生每日阅读15-30分钟的课外名著,在此基础上写读后感,每周1-2篇即可,还可引领学生启用摘抄本,将觉得优美的词句写下来并在旁批注,助力学生掌握词汇积累、阅读理解的方法,同时可提升自学能力;最后,教师需在课后服务环节设计读写一体化教学主题活动,如“读与写寓言故事”“课本剧编演小组竞赛”“以新时代是否需要革命精神为题辩论”等,继而在学生参与多元化体验式教学活动的进程中拓宽读与写相结合的渠道,为更多课外内容引入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思路,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如爱国精神、文化自信、逻辑思维能力等,使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对学生强化综合素养有益,基于此,教师需解析课标为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奠定基础,并利用教材抓住教学的关键点,还需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在课上推行交融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在此基础上优化读写一体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举措、完善教学体系,继而有效发挥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优势,提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鹏瑞《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散文百家》2021年第20期。

[2] 帅玲玉《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新课程》2020年第44期。

[3] 廖淑娟《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探究》,《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12期。

[4] 杨景瑜《浅谈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策略》,《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8期。

[5] 刘迎萍、张世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亚太教育》2019年第9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