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多元解读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李徐虹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水平的上升,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但是在教育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孩子的性格迥异,大不相同,他们都有着一份自我独立的思想。所以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一下孩子的语文多元阅读发展,尤其是在孩子初中语文的多元阅读上。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理论课堂上,笔者发现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有些教师课堂教学多元化在解读时也出现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强调多元化的解读,最后可能变成了教师课堂上的走秀;现在课堂上很多教师过分强调解读,忽视了每个学生的解读存在;不能更注重解读文本自身的解读价值,随意添加解读等。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略述对语文文本多元含义解读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元解读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20.022

一、多元解读的内涵

对多元的正确解读,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难以正确理解“将文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得出不同的内涵”。这种形式上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多元解读是一种由于内容多元差异性大的分类阅读。由于初中学生阅历、知识能力积累、经验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其在初中进行课文阅读时的学习方法上往往都会存在一定的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阅读后的学习结果也多种多样。所以,教师首先要充分高度关注一个班的学生是否善于进行阅读和在学习时的心理、阅读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差异,才能真正彰显和突出一个学生善于阅读的独特个性,进而正确解读和突出教学文本的本质内涵。多元解读课文应该认为是一种具有自主性的逻辑阅读。它主要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阅读习惯需要或具有一定目的地自由选择一定的具体文本内容进行文字阅读。在我们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读者、编者、作者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中都会产生表达情感和激发心灵的美妙对话。所以,多元化的解读文化应该指的是以初中文本作品为阅读载体,以初中学生为多元阅读的活动主体,充分发挥初中学生的多元阅读文化个性,形成不一样的多元阅读文化体验。学生在集体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运用一定的集体阅读教学方法,激活自己的文学思维,加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实现对所学文本的再现和创造。

二、初中语文多元解读教学策略探究

1.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还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形式多被认为就是一味性地灌输语文书本上的课文内容和课本知识,不能直接让学生自己进行理解和自我感悟,其他的教学方法常常不具有一种引导性,使学生在阅读完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后,教师在对新的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分析,使学生一味地只能听到课文答案和阅读分析后的内容,并始终不能自主进行思考,教师在进行教授课本知识的过程同时,把自己的知识理解与自我感悟直接强加地传给学生,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心理状态,阻碍了学生的自我思维发展和产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丝毫没有体验感与参与感。

而有些教师一味地使用老套的教学方式,不给予改进和创新,使学生在课堂上枯燥无味,甚至懂得了教师讲课的套路,降低了阅读的积极性。而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一味地让学生大声朗读,反而无法细品文章内容,导致学生对文章理解出现偏颇。这些教学问题都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初中语文学科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热点问题,其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水平,丝毫没有质量可言。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我国长期的封建思想脱不开关系,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导致家庭或学校都以长为尊,并不重视青少年时期的个性发展。

2.初中语文多元解读教学原因

初中语文是初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占比较大,应用广泛。而多元解读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维方式。而多元解读简单来说就是为孩子制定其需要的、感兴趣的、关注的阅读内容,符合初中生的成长年龄、特点、性格、爱好等。这种阅读模式下推出来的书籍多半有教育功能,可以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多元解读通常伴随着多元化教育的思想,阅读是学生的多元化行为,应该由读者自己来处理。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认识阅读思维能力和文学主观能动性,来源于加强培养学生自己的文学理解和阅读感悟,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多元解读的中心思想

多元解读的中心思想是多元化教育思想,其主要指教育的多元化和多元化教育两方面。意思是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的人,而青少年多元化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进行多元化教育,在其掌握知识经验的同时,可以拥有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多元解读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其也是实践的一部分,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寻找自我的主体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另一种方式。

4.做到初中语文多元解读

要真正做到多元解读,就要对当前初中语文多元主体解读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初中语文阶段的学生对于主体阅读思想意识萌芽已经由此开始逐渐出现,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就更应该将广大学生主体视为语文阅读的教学主体,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尊重广大初中生的阅读主体意识地位,并带动他们自主阅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沟通与交流之中,实现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阅读具有差异性。所以在阅读的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情景,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以及阅读的效率。其具体方法有带领学生走进阅读文本中的情节,扮演一个文中的形象,激发他们对文中人物感情的共鸣,并且进行有趣的提问设问和交流,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获得更多感悟。

另外一些教师应摒弃自己之前老套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的实践性和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举办一些阅读活动和阅读分享会,让学生更多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建立讨论小组。让学生之间进行阅读的交流与分享,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的扩展,丰富他们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初中语文解读有不同特点,教师们尤其充分重视关注每个初中学生的不同个体阅读性格及其素质变化和能力差异,充分深入地了解初中学生个人阅读兴趣,根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与如何激发学生初中阅读语文兴趣特点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对具针对性的学生做出教学指导性的指引,并使学生正确进行语文阅读,实现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讨论时面对一些多元化的回答应给予鼓励和赞同。

5.补充文本空白

在多元解读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感受到文本背后所蕴含的美学内涵。作品在未经阅读之前只是作者向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所蕴含的内容是需要读者去发现和填补的,这些空白往往是多元解读的本质性内涵,因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填充,并且掌握文本的个性化写作特点,为学生多元解读提供重要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这篇文章的高潮部分属于韩麦尔先生站起来并且哽咽的情景。这篇文章在对这一部分进行描写时,将重点放在形态描写上,教师可以以这一部分为主让学生回归于当时的情境,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主人公,在这一情景下想说的内容是什么?难以言状的痛苦又有怎样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根据这篇文章重点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及分析。在学生解读时教师不要太过干预学生的阅读理解,要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这篇文章的想法及认知进行灵活性的阅读,使每个学生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多方位地发展自身的想象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时,需要让学生特别注意不要偏离这篇文章的主旨内容,要根据创造性阅读的思路,真正地尊重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增强学生当前的多元解读能力。

三、多元解读的三个感悟

1.具有学情意识

教师在正确引导每个学生认真进行有关文本多元化的解读之前,还要对每个学生的语文阅读实际情况应该有一个较为整体的分析把握。教师还需要逐步明晓哪些已经学习到的内容仍然是需要学生已经完全知晓的,哪些已经学习到的内容还是需要通过教师逐步进行引导,这些都是教师开展多元知识解读的重要前提。

没有任何语言辞藻的附加修饰, 例如《智取生辰纲》的中心思想,就是对杨志的蔑视和对晁盖等人的赞许的情感中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从杨志押运的运送生辰纲的队伍中的矛盾导致生辰纲被劫走,体现了晁盖等人计划精密,筹划细腻,分工合作,团结一心,也表现了劳动人民面对压迫时的可贵的反抗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智慧。而文中都管对于杨志的态度也随着剧情的推进发生了许多变化,先开始对杨志可以说是十分信任,在众人军心不稳的情况下,能够出面调解,在众人渴得不行的情况下,又对杨志“哀求”喝些酒。但是,杨志无奈下岗后,都管先是对不听话的众人一顿骂,骂完后,却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但不为杨志辩护,反倒与众人同流合污,可见他是一个卑鄙小人,而且他不敢在当时主张维护杨志,怕杨志手下杀人灭口,可见他的胆小怯懦。可以说,都管完全就是一个见风使舵、顾己自私的小人,都管的性格决定了他对杨志态度的变化。

2.具有一定的文体意识

多元化的解读不是随意性的解读,它本身应该是具有一定的逻辑边界。不同的阅读文本所需要采取的多元化给阅读者的方式方法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在开始授课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文本的主要体裁以及类型。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不同语言教学文本的不同基础语言文本挑选训练入手,学生才能有更多机会挑选出不同的基本语言文学语句,从不同的深刻阅读体验方面对不同文本语言中的文本进行深刻阅读体验品味和语言文学作品鉴赏,使中学生深刻体会朱自清笔下春天的生机勃勃,从而激发起中学生对自然和人与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又例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首先可从深刻掌握这篇文言文的基本性和文体句式结构及其特点这个角度进行出发,在充分深刻解决这篇文本的具体句式结构解读之后,让学生充分深刻学会从一篇作文命题写作的基本性和背景意图条件角度出发,分析陶渊明的这篇作文命题写作基本背景意图,从而充分深刻体会这样一篇文章的基本性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比如,私人社会仇怨者比较多,受暴力迫害者最终也会得到公正的合理对待,坏人最终也会得到严厉惩罚,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等。这样的小说写法无疑可以迅速吸引来更多的年轻人坐下来进行阅读,但是短篇小说的那种悲剧性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在不断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当中,虽然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我们艺术家作为主体努力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又和社会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诗词课的教学,教师很有可能要立足教学文本,让中学生可以借助于古诗词的各种意象含义进行各种意境的综合构建,从而充分体会诗词作者的真实情感。

3.具有取舍意识

多元化的解读不是要求解读得越多越好,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各个核心点和目标方向去正确设置一定的教学问题点并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学生对本课文本的分析解读活动应紧紧围绕语文核心教学目标内容展开。在课堂上,你会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在解读教学文本的内容时候也总是为了多元而追求多元。比如,学习《背影》一文,通过文字阅读可以品味当时父亲两次越过一个地铁站台为“我”买橘子那一段话的情景描写, 进而通过阅读推测和分析写出当时作者的父亲正是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物质生活资源严重匮乏的贫困时代。这样的核心文本问题解读方法,其实看起来对于我们学生似乎真的是已经开始动了很大脑筋,进行一种非常多方位的语文创新问题思考,其实这种新的问题思考已经完全脱离了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本身的这个核心文本解读工作目标,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准确地去把握文本,并做到在指导学生进行这种多元化的核心文本问题解读时,就要紧紧地牢牢围绕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这个重要核心文本解读工作目标上来进行研究展开。紧扣课堂教学根据文本分析目标、进行课堂教学中的文本目标含义分析解读的合理分析取舍。在课堂教学解读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非常喜欢对教学文本深入分析解读,从一个细微处深刻着手,在深入解读的整个过程中也要追大局而求全。为了尽量避免出现类似上述情况,在进行文本多元化的解读之前,教师首先必须要明确设立一个核心解读目标,然后就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核心目标问题展开多元化的解读。

总之,多元化的课外阅读活动形式将更能利于充分激发中学生的各种课外阅读文化学习活动兴趣,丰富中学生的各种课外阅读学习生活文化体验,并统筹兼顾他们的个体化差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但在方法运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而且我国地域不同、人口文化差异不同,一些偏远地区更应该注重自己语文阅读的侧重点,在选择方法上不要以偏概全,盲目追求大众化,应充分考虑当地孩子学习的具体情况。多元解读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是存在一定弊端的,但对于现如今而言,总体情况利大于弊,具体方法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定夺。

参考文献:

[1] 缪文连《妙用插图,事半功倍》,《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年第5期。

[2] 李建兵《发挥“综合性学习”的写作实效》,《新课程》2014年第4期。

[3] 黄朱进《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个问题的辨析》,《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4年第3期。

[4] 石波《初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年第13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