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减”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家校合作

作者: 张苗

摘 要:班级管理属于小学班主任重要工作内容与职责之一,班级管理需要小学班主任“面面俱到”,增强工作引导性。如今,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深入,为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本文立足“双减”背景,探讨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时如何促进家校高效合作的方法,结合现状为小学班主任有效管理班级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班级管理 双减 家校合作 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20.039

“双减”战略的提出与落地,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新调整,在执行“双减”策略时,难免会出现“阵痛感”,各种挑战随之而来。“双减”背景下,教育更关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针对沉重的课业“做减法”,面向学生的成长及全面发展“做加法”。如今,家校如何协同“减负”与育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班主任应深入解读“双减”内涵,为家校合作做出正确指导,鼓励学生父母增加陪伴时间,改善亲子陪伴质量,营造优良的家教协同育人氛围,为小学生快乐学习和综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力量。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合作分析

班级,是小学生在小学校园中的关键活动场所。班级环境好坏,直接关乎学生生活习惯,如若班集体氛围优良,则会在潜移默化中熏染小学生改掉“坏毛病”。所以,针对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加以研究,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班主任顺利落实“教书育人”目标,转换自身工作职责。在班主任落实班级管理工作任务时,一方面要求班主任本身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工作经验及高超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需得到社会各界配合,尤其是来自家长的支持与认可。因此,小学班主任应重新审视“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合作”。在相关“双减”文件出台后,不仅要求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及服务水平,也指出家长应配合学校及教师,进一步指明了家校育人责任,希望通过密切的家校沟通等方式,全面推动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如今,教育市场化时代已告终,取而代之的是回归学校式、回归家庭式教育时代。当教育回归学校以及家庭时,家长的责任并未减少,家长应保持理智教育、理智管理观念。所以,小学班主任在“双减”背景下就应充分展现自身职责作用,正确引导家长科学教育、管理孩子,在家长配合下,促使班级中的孩子健康成长。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合作面临的问题

1.教师教育理念滞后

有序落实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需以家庭教育为核心基础。然而,在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制约的背景下,家长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分离,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管理班级时,并未和家长取得联系。因小学班主任管理理念的缺失,导致家长参与度极低,不利于双方协同帮助孩子“减负”,学生同时面对小学班主任及家长双方教育、管理,难免不会持续增加孩子负担。因此,家长及教师都需要转变育人观念。

2.家长及教师教育方法冲突

小学班主任推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宏观发展状态,有效掌握班级管理方式,分析工作趋势。相比之下,家长的家庭教育模式较为单调,仅围绕一个孩子展开针对性管理即可。所以,一些家长普遍认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时缺少针对性,而小学班主任则认为家长教育方法与管理方法过于“绝对”,导致双方在实践时存在巨大差异,无法促进双方协调展开教育及管理工作,合作效果不尽人意。

3.家校教育目标失衡

在小学班主任持续管理班级时,需要从学生潜力、道德水准、学习成绩等多方面展开探讨,但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都深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在评价孩子时,仅以“学习成绩”为主。所以,在班主任管理班级时,尤其是推进家校合作任务过程中,致使班主任和家长在培养目标方面明显不同,沟通效果偏差,教育实践互动结果堪忧。此外,因小学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如果家长和班主任管理目标背道而驰,则会致使小学生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为班主任管理班级带来一定难度。

4.双方教育战略矛盾

小学班主任在促进家校合作过程中,与家长在教育战略上存在一些矛盾。很多学生家长依旧参照经验来教育孩子,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极具可靠性,但由于这属于静态理论教育方法,无法高效处理在各种生活环境下孩子遇到的适应性问题,导致孩子阶段性发展效果不佳。即使班主任结合专业教育理论,全面分析学生现有的问题,但因与家长在观念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在管理班级事务时,仍会产生各种矛盾,影响班级事务发展进程。

5.家校沟通不足

一方面,教师和家长欠缺沟通技巧。一些小学班主任极其了解小学生,拥有较为强烈的工作热情,但是当其面对家长所提出的问题之际,却很少能够提供专业建议。一些班主任在和家长沟通时,通常以描述学生缺点为主,并未为家长提供专业性指导意见,导致沟通意义大打折扣。另外,也有一些小学班主任缺乏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经验。如果出现突发事件,不知如何处理,自身情绪混乱,思维不清晰,同样会影响沟通效果。另一方面,双方沟通频率较低。无论小学班主任应用哪一种方法和家长沟通,都需要面对大部分家长。如果每一名学生的家长都迫切地想要向班主任询问自己孩子的情况,班主任仅能应用简短语句进行回应,无法深层次向家长表明学生在各方面的学习表现,班主任欠缺深入分析问题的时间,致使班主任及家长间的沟通效率极其低下。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

1.转变双方教育理念

小学班主任在有序落实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应指导各学科教师和家长协同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这是发挥家校共育机制作用的根本条件。具体而言,班主任应有效纠正家长认知理念方面的偏失,促使家长正确看待“减负”背景下班主任班级管理和家庭教育间的联系以及差异性,并邀请家长积极配合日常班级管理工作。简单来说,小学班主任在初期进行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立足班主任视角,纠正家长教育理念,促使家长与班主任配合,在实践中减轻学生负担。班主任应经常通过电话以及微信等方式,和学生家长展开互动,全面了解学生综合情况,并为家长讲解与小学生高效交流的方式,以促使家长越来越信任班主任工作能力。另外,班主任也可以借助家长群体交流方法,展开家校管理关系话题讨论活动,站在家长角度思考问题,尝试着将家庭管理和班级管理互相融合。最后,班主任也可以积极打造“家长课堂”,邀请相关家长为孩子上课,参加到班集体教育活动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培养家长“减负”理念,令其在孩子成长及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实现家校有效交互

高效沟通,是达到育人协同的重要前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校双方难以做到有效沟通。受各种客观原因制约,家校沟通时常常存在各种各样的鸿沟。举一个简单例子,当班主任发布一条消息时,不同家长站在不同的立场会解读出不同结果。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看法,原因在于家长们和班主任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然而,如若班主任与家长在考虑问题时,始终以学生为出发点,则可保障“双减”政策取得优良效果。在学生前进的路上,班主任和家长如同是一把“双桨”,只有“双桨”步调一致,学生才能走得更远。所以,只有班主任和家长持有相同的育人目标,消除二者间的隔阂,学习全新的育人观念,才能真正填平沟通方面的鸿沟,最终尽快实现协同育人目标。例如,班级中总有一名学生在每天早自习都会迟到十几分钟。后来,在与家长谈话中,了解到这名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白了他迟到的原因,即该生的家和学校间的距离超出4.5公里。当家长与班主任说出家距离远这一问题时,班主任不可立即地否定家长,更不可认为家长在为孩子无理狡辩,而是要先适当肯定家长,比如:“原来孩子家离学校这么远呀!怪不得要在路上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呢!”这样一来,便可促使家长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被班主任理解了,然后班主任再继续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比如建议这名学生的家长每天早上早起5分钟的时间督促孩子早出门10分钟。由此,便令学生及家长感受到了来自班主任的理解和关爱,同时也拉近了学生及家长、教师间的距离,促使家长协同督促学生养成了优良生活习惯。

3.全面解决双方教育冲突

在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时,是针对所有学生进行成长教育的。所以,班主任的教育目标在于增强学生独立性。然而,在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计划时却大有不同。小学时期的学生,应脱离家长溺爱式教育模式,不断提高个体独立性。单从这一层面来看,若想切实解决教育方法上的矛盾问题,则需要从教育管理能力培养角度做出全面分析。首先,班主任在安排班级活动时,应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合理安排班级事务,从学生主观意识出发,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意识。其次,注重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为学生安排各种实践互动活动,并与家长在教育方法上进行深入沟通。此外,掌握学生日常学习以及生活中的表现状况,不定期展开家访活动,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方法,最后结合小学生阶段性成长规律,联系各学科教师以及家长,实现“三方联动”教育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共同减轻学生在学业及心理方面的负担。

4.拓展家校沟通渠道

一方面,小学班主任可以按照具体时间进行家访。班主任在家访之际,需要全面考虑家庭特点,展开针对性的工作。家访工作过程中,应令所有学生家长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真诚,了解到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这样才更有利于家长高效配合班主任工作。通过家访,能够令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怀与温暖,从而消除内心深处对班主任产生的畏惧之感,适当地流露情感,打开学生内心之门,以保障班主任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内心,进一步强化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小学生多方面综合表现较为平稳,小学班主任可以延期家访。然而,如若个别学生在学习成绩以及心理活动等方面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班主任则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完成家访任务,了解学生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带来有效助益。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制定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邀请学生共同填写成长档案袋。在每学期结束前期,需要综合分析及记录学生在这半个学期内的综合表现,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并且向学生提出新学期要求。家长结合档案袋中学生自评及班主任评语,了解学生学习现况,并书写针对学生的新期望和寄语。班主任和家长围绕成长档案袋内容进行沟通,即可进一步了解学生成长足迹,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5.科学设计家校交流方案

由于小学班主任及小学生家长双方工作相对繁忙,且在思想层面上具有不一致的观点,加上沟通时间少之又少,如若无法在有限时间内把握表达重点,则不利于提高沟通效率。为此,在小学班主任与小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时,要做好沟通计划。班主任应针对想要重点反映的问题加以汇总,应用简单语言阐述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产生原因进行思考,主动在与小学生家长沟通之时提出自己的建议,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表明自己在管理学生及指导学生时需要得到来自家长的帮助及指导,为家长配合小学班主任工作指明方向,从而形成强大的家校合力,切实消除班主任及家长沟通问题,优化沟通现状,致力于为小学生健康成长及学习提供帮助。

6.掌握家校合作技巧

首先,小学班主任要使用简练言语,简单明了地向家长提出建议。这就意味着,要求班主任不断强化自身理论素养,掌握沟通艺术。其次,班主任所选择的沟通内容,要极具针对性。在沟通之时,详细阐述学生状况,以解决事情为目的,协助家长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及习惯,提供可靠的建设性建议。最后,班主任需要适时找出处理问题的切入点及落脚点,在管理学生及班级时,需要保持细心及耐心,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学生原生家庭情况以及学生家长性格特征,为后期的有效沟通做好前期准备,以保障双方流畅沟通。

7.定期展开亲子活动,提升家校合作质量

班主任通过对家长单方面灌输教育观念,或是对学生最近一段时间表现进行真实汇报,这明显不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无法取得理想化家校合作效果。所以,班主任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家长创造了解学校、了解班主任、了解学生学习环境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师合作的积极性。除了常规家长会、社会实践活动之外,班主任可以有规律地组织学校开展“开放日”活动。家长有机会亲身体验校园生活、学习,了解孩子平日的生活、学习情况,与各任课教师面对面交流,相互反馈意见,从而消除家长顾虑,为家长与教师交流打下良好基础。为了提高“教育开放日”活动效果,班主任需与各家长进行沟通,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真实学习状态、掌握生活技巧、平日兴趣爱好等。通过亲子交流,使学生和父母关系更加紧密。另外,由班主任安排学生家长参加运动会、升旗、开学、毕业典礼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家长亲身体验学生成长过程,通过亲子间相互依存来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以及对孩子的关注与关爱,从而提升家校合作品质。

综上所述,家长属于小学生关键监护人,而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负责人,双方针对小学生学习情况及成长状态进行沟通,极具现实意义,对小学生未来成长和综合发展而言极其有利。但不可否认,在小学班主任和家长沟通时,频频暴露问题,所以要求小学班主任及家长都能意识到自身在小学生成长和学习时的重要作用,善于从对方角度出发,多维度分析问题,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沟通,从而高效解决家校合作育人时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淼《家校合作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现代交际》2021年第23期。

[2] 郭男《小学班主任家校合作胜任力问题的政策关照》,《现代交际》2021年第4期。

[3] 谢茶花、尹积栋、鄢青、马艳辉《“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家校合作模式问题及优化策略》,《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年第8期。

(张苗,1987年生,女,汉族,山东邹平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4] 杨桐《教育园区小学家校合作多元主体分析》,《教学与管理》2021年第5期。

[5] 郭华坤、陈安乐、王芳《构建小学“N+1”阅读课程链策略探析——基于家校合作模式》,《教育观察》2020年第44期。

[6] 杨竟楠、张艳明《“互联网+教育”视阈下赤峰市区小学家校合作现状调查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10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