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作者: 葛双双 张宁 宋帅 侯锡铭
[摘 要] 高校毕业生能否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关乎国家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新形态,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存在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以及政策与实践协同的关系。然而,新质生产力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上存在人才供给不足、发展潜力不足以及社会氛围不浓等问题。该研究从加大新质生产力人才供给、充分挖掘新质生产力潜力以及增强新质生产力社会氛围三个层面给出建议,以便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内在逻辑;现实挑战;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001-04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1]。就业作为关键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21次,十九大报告中出现14次,二十大报告中出现19次,而且中央将就业作为“六稳”“六保”之首。由此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坚持把就业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2]。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3]。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队伍的庞大群体,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维持社会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根本性改革为标志,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催生了新的就业岗位,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提供了有效支撑。
一、基本概念
(一)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此后在多个场合提出要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源于学术界的创新,而是国家领导人率先提出的新词汇、新概念,这也给大家进行解读留足了空间[4]。在此我们主要援引官方报道中的界定:即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5]。如果用公式解释新质生产力的含义,可以将其理论公式阐释如下:
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优化组合
(二)高质量充分就业
对于高质量充分就业内涵的理解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将高质量就业和充分就业分开予以阐述,这些概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缺乏对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关系的辩证分析[6]。二是从微观和宏观角度予以阐释。从宏观来看,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劳动者个人的生存问题,而且表现为国家观、全局观、系统观、平衡观、稳定观等[7],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满足国家、市场、社会、发展以及就业等方面的需求;从微观角度来看,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更高的工资、美好的前景、体面的职业、惬意的环境、和谐的关系、稳定的岗位、充分的保障以及较高的工作满意度等。
二、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在逻辑
(一)相辅相成: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相互促进
1.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推动作用。一是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新形态,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如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中,这些领域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这些新型产业的诞生直接推动了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增加。同时新型产业催生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就业工作的质量。二是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高端就业占比明显提高,促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这主要体现在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就业比重上升,而传统产业的就业比重则逐渐下降,从而推动就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高端就业占比提高,有助于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
2.高质量充分就业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是提供人才支撑。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在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也意味着劳动者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源泉。二是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企业为了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要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而这种竞争压力促使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吸引优秀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三是增强市场活力与竞争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使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和高效,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增强了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二)互为依托: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相互支撑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新形态,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着力点和关键支撑,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通过创造大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和提升就业质量的同时,劳动者在提供劳动的过程中也充分实现了自身价值,提升了工作认同感和生活幸福度,从而增强了工作的稳定性,这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展现新作为[8]。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以及新型劳动对象。劳动者作为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资源,其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标准,决定生产力的能级。要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新兴产业对劳动力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新标准,促使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同时政府通过迭代优化就业政策,不断完善精准供需对接匹配机制,推动优质人力资源不断聚集,充分发挥人才聚集效应,反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政策与实践的协同:二者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政策层面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发展目标和路径,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深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举措以及工作机制进行了细化。
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持续开展创新驱动的实践探索,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同创新主体间加强科研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应用。在就业服务的提供上,政、校、企加强联动,建立招聘信息收集与发布的整合机制,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精准化的匹配。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政策扶持、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等举措拓宽就业渠道,提升求职者的就业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挑战
(一)新质生产力人才供给不足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但相关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及岗位整体人才紧缺[9]。新质生产力人才供给不足,从高校毕业生群体来看,原因如下。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人才的培养应立足社会需求,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导向为主,而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状况存在一定差距,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远远落后于新质生产力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二是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实践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机制不足,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考核,导致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在实践环节掌握足够的技能以应对日后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是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未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高校内部缺乏浓厚的创新氛围,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类活动、赛事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校在创新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创新资源匮乏,以上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新质生产力潜力挖掘不足
首先,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能,然而部分地区和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力度不足,导致新质生产力发展速度受限。此外,不同区域和行业间在科技创新方面发展不平衡,导致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性较为明显。
其次,科研转化成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但是由于产业链协同发展不足、转化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仍然存在掣肘。就目前状况而言,新质生产力的科研转化效率不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衔接不畅。
最后,不同主体间协同性不强。在挖掘新质生产力潜力方面,需要政府、高校以及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间的沟通合作,加强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新质生产力社会氛围不浓
从政府政策层面来看,虽然陆续出台了鼓励新质生产力与支持新质生产力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但由于政策处于初期阶段,覆盖范围和落地效果尚不明显。
从教育体系层面来看,目前国内高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显现凸显,不同层次高校及不同区域高校均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优秀教师和资源向少数领域或项目集中,大多学生难以获得充分的支持和资源。
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在区域及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基础设施、区域资源禀赋、人才储备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东部沿海地区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技术应用与创新程度、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高科技行业优于传统行业。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践路径
(一)加大新质生产力人才供给
一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高校要重新审视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秉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理念,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统一规范、互融互通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信息的共享,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招生和培养提供数据支持,以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人才。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环节。高校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注重启发式、探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形成创新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在考核中的比重,对实践内容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以便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回访调查,建立健全用人单位反馈机制,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配备专业化师资队伍,设置足够的活动场地及给予必要经费支持,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将创新意识以及创业教育融入全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