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蔡万巧

[摘           要]  “双高计划”作为高职教育领域重要的发展战略,旨在通过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其中“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其培养路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明确“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四大目标,即塑造教育领航者、教学典范、教育改革者和区域经济服务支撑力,接着阐述四项培养原则,包括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能力递进、全过程培养和校企协同。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师资来源、完善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构建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师积极性五个方面的培养路径,以期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师德师风;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077-04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双高计划”作为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自2019年提出以来,一直致力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资源,其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指导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仍面临一些问题,制约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影响着“双高计划”开展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为高职院校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建设。

一、“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

(一)塑造德才兼备的教育领航者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首要培养目标在于塑造德才兼备的教育领航者,不仅是对教师个人素质的高标准要求,更是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刻响应。根据教育部等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师德师风被明确为评定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1]因此,“双师型”教师需具备高尚的师德理念,树立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将师德融入“三全育人”的全过程。同时政治素养同样不可或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坚定支持者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以其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引领学生成长,成为职业教育的领航者。

(二)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典范

“双师型”教师的核心在于“双素质”,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双高计划”下这一特质被赋予更高的期望。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既能传授扎实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又具备娴熟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掌握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先进技术理论,还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借助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承担教学任务,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典范。

(三)培养具有行业前瞻性的教育改革者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双师型”教师需具备行业前瞻性,成为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应鼓励“双师型”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将前沿技术和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与此同时,“双师型”教师还需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构筑服务区域经济的教育支撑力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构筑服务区域经济的教育支撑力。“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密切合作,需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双师型”教师还需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双师型”教师的努力下,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原则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原则

根据《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精神,岗位职业能力不仅是教师从业的基础,更是提升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2]“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紧密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这一核心原则展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要求在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时,将教师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培训考核作为必要条件,确保教师能掌握并熟练运用与行业企业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注重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提升,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培训课程,确保教师能掌握最前沿的行业知识与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4]

(二)能力递进、分级培养的原则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遵循能力递进、分级培养的原则,将“双师型”教师资格分为初、中、高三级,并对应性地设计三级岗位职业能力课程培训系统,分级培养模式不仅契合高职院校教师的类型和阶段特征,还改善了现有培养模式中“一刀切”“离散式”“被动式”的弊端。借助系统的培训,教师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实现从初级到高级的逐步提升。分级培养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教师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还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其专业素养,确保教师在不同阶段都能够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5]

(三)全过程培养的原则

全过程培养的原则是“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原则要求培养过程应覆盖教师的完整职业过程,包括新入职教师和在职教师两部分。在全过程培养中,教师应接受系统的职前培训和在职进修,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6]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以实现其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校企协同、双向交流的原则

校企协同、双向交流是构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及教学团队的有效策略。“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教师可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企业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交流也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来源单一,教师实践经验匮乏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愈发迫切,旨在培养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高校毕业生及少量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普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难以迅速适应“双师”角色的转换;而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却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和教学方法的掌握,难以将实践经验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单一化的师资来源结构,导致教师队伍整体实践经验匮乏,难以满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要求,加之教师个人职业路径规划的不明确,一些教师缺乏主动寻求实践锻炼的动力,进一步加剧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7]

(二)体系缺失,“双师”培养未成系统

尽管“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出明确要求,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上仍存在明显缺失。一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培训内容零散且不成体系,难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缺乏长效的培养机制。一些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采取的是短期培训和临时性项目的方式,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导致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缓慢,难以形成有效的职业成长路径。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导致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致使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呈现出理论与实践脱节、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的现状。[8]

(三)合作欠深,校企参与程度不足

“双高计划”下校企合作成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校企合作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一是校企合作的层次较低。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停留在实习实训、就业推荐等浅层次合作上,而在“双师型”教师的联合培养、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方面则缺乏深入合作。导致教师在企业实践中参与度不高,难以获得深入的行业体验和实战经验。二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企业在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上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形成良性循环。三是一些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导致合作内容单一、形式僵化,难以满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际需求,严重制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四)机制不全,教师评价激励欠佳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仍存在不足。一是评价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上往往侧重于理论教学和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评价。不健全的评价体系导致“双师型”教师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难以得到认可,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上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导致教师在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上缺乏动力。同时由于激励机制的缺失,一些优秀教师在面对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时选择离开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评价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不仅影响“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制约着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一)拓展师资来源,增强实践技能

1.实施行业精英引进策略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实施行业精英引进策略。具体而言,可设立专项基金,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影响力的技术精英加入教师队伍,这些精英不仅能为学校带来前沿的行业动态和技术革新,还能运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高校应建立灵活的聘用机制,确保引进人才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以激发其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从而弥补当前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

2.推进在职教师企业实习计划

为提升在职教师的实践技能,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进教师企业实习计划。高校与相关企业应建立深度合作,选派教师赴企业一线进行为期数月至一年的实习锻炼。实习期间,教师应深入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和管理等环节,切实提升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并鼓励教师将实习期间积累的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建立实习成果考核机制,将实习表现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