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走出去”英语教学实践探讨

作者: 黄春苗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讨职业教育“走出去”英语教学实践策略,旨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职业教育“走出去”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诸多挑战,化挑战为机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英语教育需注重英语与专业深度融合、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以及不同文化的有机渗透。在职业教育“走出去”背景下进行英语教学,教师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合理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使职业教育顺利“走出去”。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走出去”;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173-0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鼓励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职业教育“走出去”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但由于起步时间晚,积累经验不多,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效果并不乐观,存在风险控制不力、产出绩效差、治理水平低等问题。故本文以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为例展开探讨,以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水平“走出去”。

一、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概述

(一)职业教育“走出去”内涵

职业教育“走出去”并没有确定的内涵,这是职业教育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路径之一,所以随着国际化环境的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职业教育“走出去”最初的出发点是为我国各大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人才资源支持。随着国际化发展,职业教育“走出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职业教育“走出去”是指通过搭建平台、参加国际赛事等方式,将新颖先进的发展模式与教育资源等输向国外的过程[1]。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赋予了职业教育“走出去”更丰富的内涵,职业教育“走出去”也承担着更多的使命与职责。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走出去”不仅可以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知识共享与文化交流,促进人才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还能满足国际经济竞争需求,更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促进国际互动的有力推手。

(二)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模式

职业教育“走出去”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政—校—企”“校—校”“校—企”。其中,最常见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即职业院校与中资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在境外办学,或是直接在海外建立职业院校。在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扮演重要角色,发挥“中文+技能”优势,为当地企业培养懂汉语与中国企业文化,且熟悉中国装备标准与技术,掌握技能的人才队伍。而校校合作不同于校企合作,由我国职业院校在境外寻找具有相似性的优质学校,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筑海外基地。在校校合作过程中,合作的内容包括文化交流、科研合作、师生互换等。通常来说,由境外院校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而我国职业院校负责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补给、教学模式、专业标准等。校校合作过程通常也会涉及校企合作,即企业参与其中,主要体现在实验实训等方面。政校企合作即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三者之间建立合作关系[2]。一般来说,由政府统筹管理,发起职业教育援助项目,而职业院校与企业则共同负责对接项目。在政校企模式中,政府负责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所以资金支持力度大,还有政策作为保障,实施形式比较灵活,职业院校与企业不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三方“协同出海”,共同培养懂汉语且擅技能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走出去”对英语教学提出的挑战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职业教育“走出去”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重要手段,对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英语教师必须认清形势、正视挑战,才能化挑战为机遇,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

(一)注重英语与专业深度融合

在传统职业院校英语教育中,教学内容与方式与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相似,即重英语知识掌握而轻学生能力培养。然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学英语教学不同,应突出实践性、职业性。由于认知偏差或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两者之间并无联系。在此情况下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职业院校应正视这一问题,加强英语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确保学生能够在自己所喜爱或擅长的专业领域内用英语去与他人交流、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二)注重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

就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而轻学习过程,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以阅读、写作为主,而很少在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上下功夫,导致现如今职业院校的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学生英语听说技能尤为重要,这也是向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提出的挑战之一。作为英语交流的基础与根本,学生的听说技能直接决定了与人交际的成功与否,包括倾听他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见解等[3]。所以,在职业教育“走出去”号召下,职业院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探索发展学生这些能力的方法与路径,确保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点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听懂他人的看法并作出回应。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适应国际合作环境,做到自信、从容地解决问题以及人际交往,保障合作过程顺利开展。

(三)注重不同文化的有机渗透

“一带一路”涉及多个国家,而不同国家不仅语言不同,文化也有所不同。在职业教育“走出去”背景下进行英语教学,教师要注重不同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如此才能避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为文化不同而发生冲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习俗、文化与价值观,可以让学生今后在国际合作中更好地理解合作伙伴的文化背景与需求等[4]。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合作团队,从而保障国际交流的顺利进行。

三、职业教育“走出去”英语教学实践策略

(一)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行动取决于思想,要想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关于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与普通高校的教育内容、目标、形式不同,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以输送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育功能更丰富,更倾向职业性。这是职业教育“走出去”所面临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要想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必须认识职业教育的特色与特殊性,深入了解其功能指向与社会属性。尤其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密切关注合作国家与地区的人才培养需求、经济发展特点等,再借助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等途径提供高质量服务,推动当地区域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让“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卓越成就。同时,作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途径,职业教育“走出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价值向度,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否则开展的任何教学活动、实践活动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要想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必须树立更加国际化、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应深入探究、思考国际合作要求,在此基础上更新思想观念,将英语课程教育教学视为跨文化、多元化与国际化的过程,有机结合英语人才的前瞻性与实用性[5]。总而言之,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教师要坚持“合作国家或地区需要什么便教给学生什么”的教育理念,为其他国家建设项目培养综合型人才,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外交流能力,为“一带一路”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发挥指引作用

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要想成功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国家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来看,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接轨国际、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责,以此提升学生在国内、国外的竞争优势。根据职业教育“走出去”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英语技能培养方面,必须保证学生在多个维度具备卓越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需求,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定位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培养专业型人才。即引导学生储备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词汇、句型等,具备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运用英语知识在自己所在专业顺利解决问题,充分展示技能与才华,取得出色的成绩。尤其在诸如金融产业、国际贸易产业等领域,涉及的专业术语很多,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还要让学生能够用英语正确、流利地表达出来,如此才能适应国际合作环境,满足发展需求。第二,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走出去”需要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树立跨学科意识,有机整合跨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够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种情况,即使面对多元文化环境也能很好的适应。一般来说,除了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等,教师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创新能力等。第三,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型人才。要想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教师要保证学生了解全球发展趋势、管理原则以及科技进展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国际合作中的各种情况,如各种形式的挑战、变化等。例如,传授学生国际法律、项目管理以及国际市场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以此提升学生管理能力,确保学生在不同国家合作项目中也能轻松适应,履行管理职责[6]。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明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会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让英语教育满足国际合作需求,既可以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也能为我国与合作国家、地区的有效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增加知识模块

要想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英语课程教学必须打破教材限制,向更广的范围拓展。所以,教师需要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根据“走出去”需求适当增加新的知识模块,使英语教育更加适应国际合作领域,贴近实际工作需求,尤其要涵盖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包括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国际贸易等,不断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一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与国际贸易、商务有关的知识内容,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协定等,与教材内容形成互补,以此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储备更丰富的国际方面的知识,从而有效适应国际商务领域,满足跨国合作需求[7]。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职业教育“走出去”需求,从文化交流视角拓展知识,弥补教材上文化内容的不足,如介绍不同国家的礼仪习惯、发展历史等,使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学生文化敏感性,更好地满足国际交流需求。除了从文化交流视角增加知识内容以外,教师还可以从国际经济角度出发开发课程资源,补充英语教材,确保学生在国际合作过程中面对经济方面的问题能够灵活自如地处理。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巧妙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丰富课程内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去讲中国故事、宣传传统文化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关于“一带一路”重要建设领域与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等知识,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也为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国际经济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