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 胡晓娜 韩春媛
[摘 要]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升,致力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以“产教融合”为背景,通过调研山西省内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的现状,结合CIPP模型构建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评价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方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CIPP模型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089-04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顶岗实习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研究,对规范化顶岗实习管理、提高顶岗实习管理质量,进一步落实及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
二、研究现状分析
从文献调研的情况看,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构建,目前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地探索顶岗实习阶段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层面较多涉及对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教学计划的实施、实习过程的监督管理研究,对于顶岗实习的评价主体以学生层面为主,而对于在产教融合视阈下顶岗实习各参与主体多维度评价的研究甚少[1]。
本研究利用CIPP模型从顶岗实习实施主体角度出发,构造涵盖学校、企业、学生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构建基于“产教融合”实施背景、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结构。
三、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方面文献的基础上,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的实施现状进行调研,分别面向省内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实习企业管理人员、顶岗实习学生通过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研。访谈和问卷内容征求了山西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相关部门人员和高职教育研究者的意见。根据调研结果,结合CIPP模型理论,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保障措施(C)、资源配置(I)、实习过程评价(P1)、实习效果(P2),4个一级指标以及机构设置、制度落实、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岗位设置、经济社会效益、实习生能力提升、就业水平、参与主体满意度9个二级指标及24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CIPP模型是一种基于决策导向和过程导向,并强调改进功能的教育评价模式,CIPP模型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结果评价(Product)4个部分。[2]
(一)背景评价指标——保障措施(C)
顶岗实习的开展实施离不开合理的机构设置及相关保障制度措施的制定,因此背景评价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为机构设置(C1)和制度落实(C2)。机构设置主要指学校及企业方面是否有专门针对顶岗实习工作设置的专职专岗部门及责任人;制度落实主要指针对顶岗实习所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实习过程监督评估机制各参与主体是否落实到位。健全的组织机构及完善的管理制度措施是顶岗实习顺利实施的前提保障。
(二)输入评价指标——资源配置(I)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教学中的必要环节,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资源配置,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整合出两个输入评价指标分别是:人才培养(I1)、实习基地建设(I2)。企业应发挥顶岗实习及产教融合的参与主体作用,与学校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生产实践、行业标准、规范与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相融合[3]。指导教师是顶岗实习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双师型及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将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产教融合”的本质是跨界融合,使学校和企业达到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目的。可以利用学校现有实训条件,校企共建、共享实习基地。以工作室为平台载体,对接项目,探索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三)过程评价指标——实习过程评价(P1)
以顶岗实习过程评价为切入,从实习岗位设置(p1)、经济社会效益(2)两方面建立二级指标。实习岗位设置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提供与专业对口实习岗位的数量以及签订实习协议率;在顶岗实习期间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学生的实习薪资、学生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以及顶岗实习为企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受到实习期限以及实习单位性质的制约,实习生为企业的贡献度很难用量化的经济效益反映,多数企业认为顶岗实习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四)结果评价指标——实习效果(P2)
顶岗实习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有实习生能力提升(p1)、就业水平(p2)、参与主体满意度(p3)。顶岗实习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在实习期间,通过项目驱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及专业实践能力。在工作中需要与建设项目的参与方建立联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培育实习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可以寻求企业和学校支持,提供共享平台,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要求[4]。实习期结束后,实习生完成职业教育阶段所有教学计划后可领取毕业证,实习单位可与实习生双方签订就业协议;顶岗实习的参与主体对顶岗实习全过程相互间的满意程度充分体现出对校企协同育人实习教学模式的成果评价。
四、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评价指标权重的设定
考虑到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多元化、多维度的特点,故需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所以本研究选用FAHP法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设定[5]。
(一)专家的选择对象
专家的选择会影响后续研究的客观有效性。因此,在专家选择范围上,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选择。做到专家群体的客观、可信度,保证群决策结果输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学校层面
山西省现有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高职类院校为七所,其中包括一所国家双高院校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一所工程造价专业为省级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建设院校,三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其余两所都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并在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选择这七所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里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并具备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作为专家。
2.企业层面
由于涉及的顶岗实习企业数量较多,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类企业,分别是与学校签订长期顶岗实习协议的企业、与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行业内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在这类企业中选择五位在企业负责产教融合的管理人员作为专家。
(二)评价方法及步骤
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进行赋权,使各因素间的关系更加明确、有层次,用于解决实习评价过程中难以完全量化的问题[6]。首先构建模糊互补矩阵,其次建立模糊一致矩阵,最后对模糊一致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取指标的权重值。
(三)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如表2所示,在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评价中,保障措施所占权重最高,以此反映,学院要提供完善充分的保障才能保证学生实习过程顺利进行。其次是实习过程、资源配置和实习效果[7]。在保障措施中制度落实所占权重最高;在实习过程评价中经济社会效益最为重要;在资源配置中人才培养所占权重最高;在实习效果中最为看重的是就业水平。
五、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的改进措施
(一)从保障措施入手科学地甄选实习企业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开展顶岗实习评价时,要落实校企合作工作,严格甄选实习企业,使保障措施更加全面化。
(二)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督与评价
高职院校要发挥系统化、全面化的监督,保证实习过程评价的合理性以及严谨性。校内指导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与督查学生的实际实习情况,综合考查学生的生活、操作以及安全性问题,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共同处理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将相关问题反映给高职院校,构建科学化的监督模式[8]。
(三)有效利用大数据精准获取学生实习信息
利用大数据资源,指导教师能够快速获取学生的实习信息,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并给予相应的评价,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严谨性[9]。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突破以往实习评价的限制,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提高顶岗实习评价的有效性。
(四)从多维度考衡保证评价主体的全面性
在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评价时,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高职院校要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适当增加评价主体,优化评价的质量。引导学院改进产教融合的内容,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五)建立健全评估体系科学评价实习的结果
在对实习的结果进行评价时,要立足产教融合背景,在对参与主体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实习单位与实习生之间的互相满意度,分析高职院校对实习生的评价,还要对高职院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判断产教融合的效果,为后续顶岗实习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0]。
(六)岗位实习,安全先行,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控意识
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会有在施工现场工作的机会,所以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在对顶岗实习进行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安全性的因素,落实相应的安全保障,营造安全、积极的实习环境,优化顶岗实习的质量。
六、结论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针对工程造价专业构建了完善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为职业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引。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两方面的结论。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严格践行评价体系,根据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评价顶岗实习的具体情况。第一,主要从机构以及制度两个方面入手,对保障措施进行评价。第二,从资源配置角度进行评价,分析人才培养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的状况。第三,从实习过程进行评价,分析实习岗位设置、社会经济效益情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改进当前顶岗实习的模式,科学地甄选企业,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督,有效利用大数据精准获取学生的实习信息,保证评价主体的全面性,科学地评价实习结果,进而优化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雁平,成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10-11,23.
[2] 张妍.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7(1):8-12.
[3] 李俊成.产教融合视域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51-54.
[4] 吕路平,童国通.“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0):31-36.
[5] 黄会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7):50-54.
[6] 杨剑.基于“双高”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内江科技,2023,44(2):140-142.
[7] 齐豪亮,常亚娜.“双碳背景下”高校能源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24,50(8):53-57.
[8] 刘艳丽,谷俊改,高小涛.产学研协同育人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毕业实习体系研究[J].科技风,2024(18):55-57.
[9] 马韦伟.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3.
[10] 卢丽敏,李庆涛,张营营.能力导向型土木工程生产实习评价体系改革[J].高教学刊,2024,10(3):133-137.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PJ-21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晓娜(1982—),女,汉族,安徽淮南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韩春媛(1978—),女,汉族,山西河曲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