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职业需求的高职毽球课程模块化课程模式构建

作者: 劳承武

基于学生职业需求的高职毽球课程模块化课程模式构建0

[摘           要]  从设定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和职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实用性课程目标入手,基于模块化课程设计思路对毽球课程进行分解和重构。根据专业大类职业岗位的运动素质需求划分课程内容模块,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程内容模块组合开展课程教学,并从制定针对职业岗位特点的考核标准开始,将课程考核更新为面向全过程的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构建基于学生职业需求的高职毽球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    键   词]  职业需求;毽球课程;模块化教学;高职体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141-04

体育健康工作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焦点。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结合今后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全面发展体能素质。2021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把“坚持健康第一”作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个基本原则[1]。当前,国家对职业人才的培养也已经上升到了“质”“量”两手抓的阶段。但在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下,职业人员极易受到各种职业病的困扰[2]。如何培养学生通过正确方式增强体质,以有效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压力带来的各种职业病,保持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焦点问题之一。毽球作为高职体育课程中的新兴课程,紧跟高质量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步伐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毽球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职业需求具体到高职毽球课程中,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适应岗位工作需求、职业发展和预防职业病的运动素质;能够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科学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技能;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但当前的教学模式存在各种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

(一)课程目标与学生职业需求有偏差

高职院校毽球课程的课程目标设置过分强调毽球运动的技能学习,甚至仅以此为课程目标,忽略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难以实现“终身体育”意识、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3]。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课程目标的设置没有专门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未来职业岗位标准,更谈不上聚焦职业实用性运动素质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需求不对接

高职毽球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等,且无论什么专业都是教授同样的课程内容。然而,不同的专业其未来岗位的职业需求往往千差万别,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对运动素质的实际需求也各有不同。无差别的课程内容,难以跟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直接联系起来,缺乏职业针对性。

(三)课程考核方案与学生职业需求有分歧

高职毽球课程考核仍停留在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应试教育思维中,注重期末的最终技能评价,不重视过程考核,且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也是设置为传统体育课程考核的技能达标、指标达标,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后发展表现纳入其中,难以体现对学生的综合考核[4]。学生在毽球运动学习中养成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健康向上的自信心,以及在毽球运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一系列学生在未来职业岗位中需要的重要职业素养,通过形式单一的考核方式根本无法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学生职业需求的高职毽球课程目标及内容模块划分

(一)促进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设定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高校体育课程要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实现多元化目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多样,就业岗位性质也各不相同。因此,高职毽球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设定应由传统的注重运动技能培养,转向关注身体健康和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目标的设置不能局限于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应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具体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5]。

1.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对毽球运动学习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积极参与毽球运动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掌握毽球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个人运动能力、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此外,还包括在毽球运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能够通过毽球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紧贴职业需求,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学生的努力目标。通过毽球课程学习,形成良好的毽球运动锻炼习惯;能为自己量身定制贴合未来职业岗位运动素质需求、科学防治职业病的健身方案;具有较高的毽球文化素养和毽球竞赛的观赏水平;能不断提高毽球运动技术,全面发展个人运动才能,甚至参加各类各级毽球竞赛;在毽球竞技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素养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以运动素质培养为需求的课程内容模块划分

以运动素质培养目标为标准,进行毽球课程的课程内容模块划分,为之后的模块组合授课做好准备。

踢毽球主要是用腿部、脚部做接、落、跳、绕、踢等动作,还可用头、肩、背、胸、腹代足接毽或毽绕身不坠等。踢毽人需要完成抬腿、屈体、转身、跳跃等一系列动作,腿、脚、腰、颈、眼等身体各部分都得到锻炼,同时柔韧、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6]。毽球运动又分为花毽和网毽。花毽多为个人技术秀,以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平衡性运动素质培养为主;网毽则以竞技为主,发球和接球的学习能实现力量、耐力、反应等运动素质的培养。基于此,将教学内容按花毽技术动作和网毽技术动作分为花毽的盘踢、拐踢、绷踢、磕踢和网毽的发球、接球六个主要课程内容模块。

三、基于学生职业需求的高职毽球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模式构建

在教育领域中,模块化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发出来,是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7]。教育领域的模块化教学理论倡导围绕特定的主题或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单元组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强调学习的知行合一,学生修完相应模块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能力,非常契合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8]。具体到毽球课程中,模块化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职业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分解和重构,根据各专业大类其职业岗位的运动素质需求划分课程内容模块,贴合学生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程内容模块组合,设计课程评价。旨在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增强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9]。

(一)划分专业大类,分析运动素质培养需求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的职业分类和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结合各就业岗位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可以将职业类型划分为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特殊岗位姿态类五大类型。分析我院专业职业类型特点,共涵盖包括艺术设计、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类专业的静态坐姿类,包括工程造价、旅游管理、家政服务类专业的流动变姿类,包括机械制造、汽车工程类专业的工场操作姿态类,以及包括市场营销、教育类专业的特殊岗位姿态类四大类型。不同的类型对应不同的职业特征,其运动素质培养需求也各不相同,其中静态坐姿类需要协调性、力量和耐力;流动变姿类需要柔韧性、反应;工场操作姿态类需要灵敏性、力量和耐力;特殊岗位姿态类则需要平衡性和反应。

(二)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需求,灵活组合内容模块进行课程教学

静态坐姿类岗位以脑力劳动为主,采用“伏案式”工作姿态为主,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颈椎、腰肌劳损严重。为有效解决劳损问题,需要锻炼颈椎协调性和腰肌力量、耐力。花毽盘踢时,随着毽球一起一落,颈部前后拉伸、头部左右摆动,颈部肌肉得以放松,颈椎屈伸功能得到提升。网毽发球时的屈膝、伸腿动作会带动下肢肌肉运动,腰部肌肉不断收缩和放松,从而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流动变姿类岗位除了会有静态坐姿类型岗位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外,其身体姿态会经常变换,还存在应对突发状况的需求,身体柔韧性和反应能力需要加强。花毽拐踢时,以右脚踢法为例。上体略转向右侧,随着毽球起落位置的变化,身体不断调整转动,柔韧性得到提高。踢毽时,右腿屈膝上抬,小腿迅速向外侧摆起;每踢完一次右脚脚尖轻轻落地,左脚也随毽子方向跟进一步,这一系列动作很好地锻炼了身体的反应能力。网毽接球时,需要随时判断球的来向、高度、速度并根据这些因素调整身体姿态完成接球。这是对柔韧性和反应能力最佳的锻炼。工场操作类岗位操作性强,需要较高的身体灵敏性;工作强度较大,需要长时间站立或坐着操作;部分还有精确性的要求,需要较强的躯干力量和耐力。花毽绷踢又称脚尖踢,用脚尖将落下的毽球弹踢起来。练习时,如果使用单脚踢法,身体需要不断移动寻找毽球准确的落点;如果使用左右踢法,不仅需要身体的移动,还需要左右脚的配合,灵敏性得到很好的锻炼。网毽发球时,为保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躯干肌肉需要保持收紧状态;为帮助力量的传递和防止发球过程中身体的不必要晃动,核心肌群也需要收缩保持收紧状态。这样的练习让躯干力量和耐力得到全面锻炼。特殊类岗位工作人群的肌肉、关节都存在健康隐患,身体平衡性和反应能力的锻炼能有效预防相关疾病的出现。花毽磕踢时,髋关节、膝关节放松,小腿自然下垂,膝关节发力两腿膝盖互换将毽球磕起。身体多处关节、肌肉同时得到锻炼。要完成磕踢的技术动作上体需要保持正直平稳,大腿抬起的高度以与上体呈直角为佳,这其实就是在锻炼身体的平衡性。网毽接球时,需要灵活根据毽球落点动态变换位置,并切换身体姿态,能达到锻炼反应能力的效果。

聚焦各专业类型由于岗位特点不同,对运动素质提出不同需求的问题,按照选修课程班级组成,灵活组合内容模块进行课程教学,以达成通过体育运动预防职业病、提高终身运动意识、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如图1所示。

(三)适应多元化职场需求,更新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为适应当今全球化时代职场的多元化需求,毽球课程的考核不能以内容模块的专项技能考核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要全面拓展考核内容,涵盖学生在内容模块组合学习中的竞技表现和运动素质、体育素养、职业素养的提升等,建立一套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核评价方案,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1.制定针对职业岗位特点的考核标准

高职毽球课程应从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运动素质需求出发,通过调整考核主体、优化考核内容等,制定出符合职业岗位特点的考核标准,针对性地考核学生毽球运动学习的情况,给予学生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2.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

毽球课程考核评价要打破将教师作为主体的单一化主体既定固式,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评价机制。确立教师、学生、社会三个不同的评价主体,以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兼顾学生毽球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过程、态度和表现。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技能展示、课堂表现以及练习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包括技能测试、运动素质测试、毽球比赛评价,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等方面。此外,还应该将体育课后发展评价纳入考核,制定学生课后毽球活动锻炼反馈表,根据专业大类特点给出个性化的练习建议,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质量,达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课程目标[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